【摘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国家统筹推进的六类人才队伍之一,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社工专业青年学生普遍缺乏方向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在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重课堂教育,轻实践教育;重学校教育,轻协同教育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创新教育,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关键词】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社会工作 职业教育 课程思政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对如何培养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要求。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要统筹推进的六类人才队伍之一,随着《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20)》《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20)》《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更是凸显了当前坚持“三全”育人引领,开展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现状
截至 2019 年,重庆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约为5.5万人,其中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有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0.48‰,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的平均水平。近年来,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引发了民众对社会服务的广泛需求,也引发了行业对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普遍需求。但是,在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必须解决这些青年学生遭遇的成长困境。
(一)缺乏方向感
由于大多数学生从小到大主要的人生目标就是读书、升学,当他们进入大学,基本实现学习的“最终”目标后便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没有名校光环傍身,和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学生相比,自觉低人一等,加之社会工作的社会知曉、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都不高,更让学生觉得没有发展前途。
当前,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青年学生对做明星,当网红,一夜暴富,锦衣玉食的生活无限向往,而对扎根基层,默默无闻,粗茶淡饭的生活心有不甘。青年学生们对于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是困惑和迷茫的。理念信念的缺失直接导致他们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二)缺乏责任感
社会工作是一项以关怀弱势人群、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的专业和职业,它要求从业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和强烈的助人动机,有追求公平正义、民主平等的崇高使命。然而,在当今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虽然青年学生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升,但个人价值得到极大尊重,个性得到极大张扬的同时,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却越发淡薄。在市场经济唯利是图的影响下,以及在“好人被讹”的不良风气干扰下,青年学生更加关注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利益,高高挂起与己无关的是非。加之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物质生活的富足,父辈竭尽全力的付出,为他们解除了一切后顾之忧,他们连自身生存问题都无需考虑,更别提什么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三)缺乏认同感
由于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社会大众对它的知晓度不高,且相比地产、金融、软件等高收入行业,公务员、医疗、教育等高社会地位行业,出身草根,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工作行业并不被社会大众青睐。从全国社会工作院校的招生来看,很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都是调剂录取,一些学生在入学后希望转到其他专业,没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从事社工职业的意愿也不高。
对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不了解,直接影响了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招生,而现阶段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充分、行业发展不规范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认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
二、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分析
(一)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
一直以来,在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无论是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内容还是教学设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各自分离的。思政课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以思政理论、思想道德、形势政策为重点开展教学。在以专业课为主的大学二、三年级,几乎没有开设专门的思政课,而专业课教师又以专业价值的内化、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技能的掌握为重点开展教学,并没有把专业价值和职业使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青年人的理想信念相结合。
(二)重课堂教育,轻实践教育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专业,社区实践的感受力是从事社会工作的开始或行动研究的起点,更是持续推动专业实务和行动研究的原动力。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中,紧密结合社会,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结合,通过和服务对象长期的接触,了解贫弱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服务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公民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在服务案主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专业所长与案主建立良好关系,为案主解决具体困难、疏导不良情绪、链接有效资源,既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服务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服务成效的体验中建立牢固的专业认同。
然而,在目前的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依然是课堂教学强、实践教学弱,技能教育强、创新教育弱。学生与社会真正的接触机会较少,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以至走上工作岗位后社会经历、社会经验、社会责任感缺乏。
(三)重学校教育,轻协同教育
目前的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由校党委、团委、二级院系、学生工作系统、后勤部门、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等多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共同履行教书育人工作。
然而,无论学校教育多么完善,学生终归是要回到家庭、走进社区、深入行业的。家人对助人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子女去从事“伺候人”的工作,行业在发展初期对从业者专业化能力、职业化水平的降格以求和违规操作,媒体对“网红”、“明星”、“富豪”的过度关注,大众对“金钱”、“权力”的大肆追捧,无一不在削弱学校教育的力量,降低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三、“三全”育人引领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因此,坚持“三全”育人引领,改革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把课程思政改革融入到教育教学,这不仅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力与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方向感、扶弱济困责任感、专业教育认同感的必由之路。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坚持“三全育人”引领,就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理论判断,并提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见,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以帮助困境人群解决困难、发展能力、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这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一致的,与我们党在新时期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一致的。因此,在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考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角色定位、素质要求和能力标准,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学生的专业自信。
(二)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雙重属性,以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其“职业性”特征要求对接职业岗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多个方面,体现的是职业人的综合素质。
社会工作是一项以助人为核心的专业和职业,其“践行社会公正”、“倡导、平等”、“推动自由自主”、“维护价值尊严”的价值理念和“尊重”、“接纳”、“保密”、“自决”的实践原则与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准则完全一致。
坚持“三全育人”引领,加强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教育,就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职业理想,坚定专业人才的方向感;就要发扬服务、助人的职业精神,内化公正、平等、自由的职业使命,遵守尊重接纳、保密自决的职业道德,坚持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提升专业人才的责任感;就要学习扎实的职业技能,掌握岗位核心能力,建立专业人才的认同感。
(三)加强实践创新教育
参与实践是学生深入基层社区了解社情民意,进行沟通交流,检验专业能力,掌握职业规范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弱势人群的生活现状,体验到专业助人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社会工作本是做人的工作,由于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和情感性,难以用统一的模式、准则和方法开展工作,必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深入体会、理解服务对象的独特性、多样性,并结合本土实情,调适、变通运用实务技能,这要求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实践创新教育,一是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走进社区与服务对象互动,提高学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二是鼓励学生组织参加学生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协助他们利用专业优势回馈社会,提高学生策划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识别、发掘居民服务需求并设法予以满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P4-9.
[2]徐选国、赵环,社会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逻辑与现实路径[J].青年探索,2015.02:P92-96.
[3]杨威,简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内在依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P97-100.
[4]王亚利,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P50-51.
[5]蔡应妹,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求实,2011.4:P81-8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7-GX-414)。
作者简介:郑轶(1983-),女,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民政与社会治理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员,副教授,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