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金霞
【摘 要】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翻开学生厚厚的一叠作文,总觉得学生的作文“千口同腔”,内容单调,空洞无物。的确,课堂上,有些学生抓耳挠腮,痛苦不堪,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也曾看到这样一断文字: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弊端重重:其中 “三话化”倾向严重。即假话、空话、套话盛行,几乎看不到“绿色作文”。……其结果是,学生“为作文而作文”,习作普遍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作文教学陷入了令学生人格分裂、思维萎缩、语言贫乏的费时低效、恶性循环的“怪圈”。
如何使学生的作文由被动转为主动,让孩子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学作文呢?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就必须在“真”字上下工夫,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无话可说”变成“有话想说”,让学生写真话、言真情。教师积极创立“快乐作文大本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境中表露真实情感,展现真实个性,放飞美好童心。
【关键词】积累素材;随文练笔;边玩边写;休闲写作;多元评价
一、拓展空间,积累“真素材”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作文是否有创意,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因此,我们认为拓展作文素材的积累空间是决定学生自由快乐表达的重要基础。
(一)课外阅读:写作的奠基石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能迅速而直接地让我们接触到人类文化的精华部分,带领我们走近杰出的人物的心路历程。学生只要广阅博览、用心消化,就可从书本中学到作文所需的写作技巧。學生书读多了,感悟深了,情感得到陶冶,加上多读多写,以写促写,持之以恒,那么写好作文也就水道渠成了。几乎所有的作文尖子都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大量的阅读和不断的写作。由于大量的阅读,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使,不是搜索枯肠的“挤牙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抒发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使学生言之有物,就必须让他们多读多写,不断地从优秀的中外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丰富情感体验,积累语言,使写作成为生活的工具,真实起来。比如:
我推荐学生读好书,请学生列读书计划,并在家作中布置读课外书的作业,一星期量为10篇左右,一个学期下来有几百篇,并在每个星期都进行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或把自己喜欢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学生课外阅读由外在的督促逐渐转变成内在需要,以致最终养成爱读课外书的习惯。
(二)观察生活,为习作“注源”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我平时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这样,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我们来看学生的一篇小练笔:
牛杂面 ——王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牛杂面。
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牛杂面的主料是面,配料是牛肠切成的小条,还有新鲜的牛血。在一个冷冰冰的早上如果吃上一碗牛杂面的话,你就会立刻暖和起来。因为牛杂中还放了一些辣椒。这样东西放进去了还能满足学多辣椒爱好者的心愿。你看,他们埋头吃得多起劲,有些人一边吃一边吹着碗里的热气,有些人边大口大口地吃边擦额头的汗,还有几个正焦急地等待着他爱吃的牛杂面。
你们现在是不是馋得直流口水了呢?哈哈。
由于小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才把如此平常的生活场景写得有滋有味,富有情趣。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要想写好习作,除了重积累外,让生活为习作“注源”又怎么能少呢?
二、随文练笔,激发“真情趣”
没有兴趣便没有快乐可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把新课程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学习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学习需要,并使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使之成为推动自主,快乐作文的强大内趋力。因为随文练笔是“阅读与写作”的中介,“接受与创造”的桥梁,是达成“切实提高写作水平”的主阵地。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把感受自然抒于笔端。
(一)抓时机,抒情感——“趣”从需要中来
随文练笔必须讲究时机,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情可抒。如我在教学《搭石》一课时,在学生粗读课文之后,我抓住文本“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微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关键句,让学生放飞想象:什么让你感觉到美?你还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学生灵感顿现(记录如下):
生:我听到了工人们说说笑笑的声音。
生:你听,小河哗哗流动的声音。
生:我仿佛听到微风拂过,呼呼的声音。
生:还有小鸟唧唧喳喳的声音。
生:工人的孩子们在岸那边呼唤的声音。
生:我感觉这美的画面就像一首田园诗!
……
学生的想象力如此丰富,他们的回答使画面更加充实而充满美感,我不禁被他们打动了。至此,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深层地体会到了诗一样的美景和人们美好的心灵,对搭石的认识、对搭石的情感被升华到一定高度,产生了一种迫切的需要,此时把它写下来,或作成一首小诗,不是水到渠成么?
(二)动起来,更精彩——“趣”从流动中来
艺术大师罗丹说:“动是一切景物的生命”。任何一门艺术,都要昭示一种生命的流动,一种动态的旋律,它才是真正的美的艺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只有教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融读、写、听、说、演于一体,在师生自主、积极、融洽的多向互动中,才能教得轻松,学得快乐。如我在第9册《新型玻璃》安排的练笔设计是“推销各种新型玻璃”的方案。经过深入的自读自悟,学生各显其能——有的编出儿歌宣传自己的产品,有的则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有的还设计了顾客与销售员的对话。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教师没有至此打住,再次安排练笔——你能根据生活需要设计出更新型的玻璃吗?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香味的玻璃、可以自动开关的玻璃……课堂上人人动脑、动口、动笔,学生的潜能充分释放,学生在动态学课文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自由表达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要求多样化——“趣”从求异中来
快乐作文忌千篇一律、千题一面。因为题型僵化、题面熟悉,学生只会照搬,不思创新,导致学生思路闭塞,操作机械,缺乏创新意识,又激不起习作兴趣。教师可针对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随着教学进程,设计多样的随文练笔。如教学说明文《鲸》一文,我设计了“鲸的自述”这一符合学生心里的练笔环节,让学生感到妙趣横生、乐于表达。如学习张籍的《秋思》这一首古诗时,我先让同学们朗读,根据注释说说你理解了那句诗的意思。然后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捎信人会说些什么,会是什么神情?请同学表演后再写下来,把诗读成了生动的场景,最后把场景写下来。学生都很乐意这样来学古诗。下面是学生的一则小练笔:
秋天到了,洛阳城里落叶纷飞,张籍不禁想起了家乡的亲人。于是便提笔写了一封信,把信封好,准备交给捎信人。正当捎信的人要走的时候,张籍又生怕心里漏写了什么内容,于是便急忙对捎信的人说:“等一等,我再看看。”捎信人立马停了下来,把信交给了张籍。张籍又匆匆拆开封好的信,重新看了看,然后才安心地把信递给送信人,交待了一番才作罢。
这种多样化多类型的练习,不仅是吸收、内化、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能力提高的过程。
(四)不搞一言堂——“趣”从批判中来
批判是智慧的摇篮。批判思维的发展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人云亦云。即使学生提出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甚至荒唐离奇,教师也要尽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曾听到有位教师教完《坐井观天》,请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青蛙跳出了井口”,多数学生写了青蛙看到了无边的大海、广阔的草原、美丽的田野等,而有位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写的是“还是井里好”,大有出格之意,但看罢他的小练笔却不禁为之叫好:
“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他想去喝口水。突然,他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面上漂浮着不少死鱼。他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他说话。他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看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他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他自言自语地说:‘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三、动感地带,展現“真性情”
创设“动感地带”,解放学生的手脚,在动中写,玩中观察,笑中写作文,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风采。这样的作文课使学生期待,喜欢。
(一)画画写写,怎能不有趣?
绘画和作文都是再现生活的形式,都同样以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为前提,所以两者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萌发了绘画的兴趣,并能把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生活用“写意”的方式表现出来,表达他们对美好的朦胧憧憬。画画写写的作文教学针对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让绘画走进作文教学,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从直观着手,画画写写,趣从中来。比如我在课堂上进行“画脸”的教学,我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圆圈,同学们很好奇:老师,画圆圈干什么?接着我出示主题“画脸”,请同学上讲台画上五官。台下同学选取一个对象进行观察。之后,请同学说说看到哪位同学,他是怎么画的?画了怎样的什么?再请同学们同桌互相“画脸”。同学们边画边笑。整堂课,学生没有什么压力和拘束。学生都角儿“画脸”实在太好玩了,写起作文来自然也得心应手。
(二)做做写写,能不笑开颜?
先做后写的作文教学锐意创新,一改过去闭门造车式的形式,采取一种从做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的作文教学法。教师在作文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构建活动情境,激发观察动机,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使学生入境入情,亲自去实践尝试,去探索,去发现,获得直接的经验和及时的信息,从而生动自如地写出作文的乐趣、真情、新意。先做后写的形式也很多,如拨河、逗笑人等比赛、游戏活动、实验法、童话表演、动物模仿、调查参观和小品表演等等。
比如有一次,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作文课,我选取了“唐僧师徒去取经,路上口渴至极,这时他们分别看到一个西瓜,会如何表现呢?”这样的主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演一演。说起这唐僧师徒,学生最感兴趣了,演起来也是热火朝天。后来,请了一位男孩上台表演,惟妙惟肖,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我与学生都看得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之后请同学评议表演得如何,最后在兴奋的状态中写下了这个片段。
这样的课堂总是很受学生欢迎,课堂中总是笑声阵阵。学生在活动—观察—评议交流—写作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此爱上写作文。
(三)看了再写,怎能不新奇?
现代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是以具体现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具体形象为支柱的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出示具体形象,让学生看了再写,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观察与思考,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从而写出优美、流畅的文章。
如在教学写一种动物时,我把家里养的小乌龟带到了教室里,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学生们挨着上台去观察小乌龟,看到了小乌龟忽儿缩进龟壳,忽儿又小心翼翼地露出小脑袋上下晃动。小黑眼珠滴溜溜转动几下,又伸展四肢在讲台四处蹒跚着爬动起来。学生是大开眼界,一个个瞧得兴致勃勃、仔仔细细,生怕放过这个活生生明星的丝毫表演。接着,我问学生对小乌龟的感觉,学生纷纷回答非常可爱。我又追问可爱在哪里,学生此时情绪十分活跃,有的说外形有趣,硬邦邦的半圆球,有的说它翻个后,四肢扑腾,十分努力的样子特好玩……我顺着学生的发现不断板书,不断引导用优美的词汇来说明,不断地鼓励。最后,我让学生用最可爱的语言文字把小乌龟写出来,学生早就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不久,不少同学的作文是文采斐然,边最差的学生也到处妙笔生花了。
(四)先听后写,怎能不被吸引?
在作文训练过程中,不仅可以进行先看后写,也可以让学生先听后写,就是先播放一段生活场景的录音或一段乐曲,学生在声音、情感的刺激下,愉快地欣赏想象,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联想确定写作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不仅能引导学生多方面体验生活、认识事物、提高写作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精神。
四、休闲写作,倾吐“真心话”
在教学实践中,若能开放作文的形式,就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习作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光有课堂上的作文还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等时间,让情感回归本真状态,引导学生用充满自己特点和性格的声音说话,借助自己独特的文本形式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作文“日记化”。叶圣陶曾经说过:“写作是一种技能,宜于在实践中反复练习。”俗话说“功夫在课外”,在平时,除了经常阅读课外书籍,还要经常写日记,这也是课外练笔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内容丰富多彩,直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写起来无拘无束,酣畅痛快。日记就如学生生活的一扇窗,让我从中领略每个孩子的不同世界。其中关于日记我做了以下两点:
1.鼓励图文并茂。学生边画边写,更有趣味,也激励学生在生活中细处着眼,细处观察。
2.及时反馈评价。与课外阅读一样,每星期开设日记交流课。心理学告诉我们,反馈的时效性是反馈的生命,反馈越及时,也就越能有效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完成下一篇日记的热情。其中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九峰山游记》,足足写了8页,千字以上,内容精彩。当此生读完,其他学生马上鼓掌,这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水平后进的学生运用“纵向比”,总是用“你比以前哪个方面有进步了”这样的语句来评价学生。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因此每位学生都乐于写日记,喜欢写日记,以至于写日记成了孩子情感宣泄的需要。
(二)作文“书信化”。拉近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也是快乐作文的一种有益尝试。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如:班级举行主题为“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小伙伴,我想对你说”等书信征文。可以向家人,朋友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也可以向他们诉说自己的快乐,烦恼。每一位学生写的信都极具个性,毫无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学也能写得文通字顺,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间表露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话”,看起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三)作文“诗歌化”。激发创造性想象空间。儿歌、儿童诗一直以节奏轻快、语言活泼、琅琅上口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模拟创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实儿童也是“天生的诗人”。比如,学完了《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尝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着写儿童诗,每行字数不限,能押韵最好。想到自己也能成为“小诗人”,学生习作兴趣盎然,学生的童心在小诗中飞扬。如我班同学创作的《雨》、《风》:
雨 风
你滋潤大地 你是温柔的
让泥土鲜花感觉到了凉爽 总是轻抚我的脸
春天 你是我的知心朋友吗?
你打着鼓唤醒笋芽儿 我的烦恼
呼唤着它----- 悄悄行走在大街上
笋芽儿,起床吧,大家都叫你玩了 却被你轻易知晓
你敲了许久
笋芽儿终于被你唤醒了
夏天,火辣辣的太阳让人受不了
又是你让累了一天的人们感到清凉
五、真心评价,写作“催化剂”
(一)心语式自评。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而我觉得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在作文批改上打破以往教师承包的格局,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诱导学生在每次作文后以作者心语、自我感言或自我推荐等形式,对文章展开自评。
(二)跟帖式互评。互评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改。以往我们大都采用同桌互评、自寻搭档互评。但有时候,限于学生自身的作文水平,评改并不恰当,而且这种互评又仅仅只是一对学生之间的互动,难以博采众家之长。我从“网上跟帖”得到启发,每次习作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习作抄录下来张贴于教室后墙并展示一周,让全班同学抽出空余时间自由阅读,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跟帖式评价。这种跟帖式的互评,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很好平台,其作用实在不可小看,促进了作者的自主修改。有些小作者表面上好象蛮不在乎,事实上对此再也无所谓的学生也暗暗关心:有谁读过我的作文,给了什么评价,提了什么建议……有了这份牵肠挂肚,对自行修改当然是种促进。因为参与评价的人多,获得的建议就多,又因为评价的观点不一,学生在采纳众人意见时,必然要反复筛选,权衡利弊,这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大有益处。激发了全员的热情参与。此种形式让每位学生成了作文批改的主角。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赏析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师赏评。教师把对孩子习作的批阅过程视作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关注孩子流露出的愉悦、幸福、迷茫等独特感受,并动情地写下了自己或欣慰或激励或警示的话语。同时,这种批语让民主走进了作文批改,教师走下权威者的圣坛,变居高临下的指点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个学生在一种被人尊重的氛围中获得心智的启迪。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让我们激活作文课堂,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利用多种途径,开拓学生的思路,搞活训练形式,创造生动活泼的作文气氛,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让学生的作文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性情的真实抒发,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
参考文献:
[1]何勇 《小学语文教师》 2019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李白坚 《新体验作文》 2006年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红湖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