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惠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在终身发展中对学习多样化的需求”[1]。同时,《纲要》还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在终身教育理念大力推行的当下,中国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正契合了“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实现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之间衔接,是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关键一环,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对完善教育内部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给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类型教育利用学分银行学分互认搭建开放大学系统内高职专科与开放本科教育立交桥实践模型,构建专本沟通一体化培养方案提供现实依据,我们通过调研,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两类不同学历层次(开放本科、开放专科、高职)、不同年度、不同学校(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和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梳理,培养方案基本情况见表1。
我们发现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在培养目标、学分体系、课程结构等方面存在契合度低、衔接错位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与开放本科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与高职学生相比,开放本科学生应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要求更强,能力要求更高,而具体岗位技能要求相对较弱。但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两种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表1 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基本信息情况表
开放教育本、专科、高职专科专业培养计划的学分体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毕业学分要求”、“单位学分对应课时”方面。开放教育本专科毕业学分要求约为高职毕业学分1/2(开放本科71学分,开放专科76 学分、高职专科140 学分);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本、专科专业规则仅规定了毕业、课程开设的学分要求,对每学分对应的学时要求没有作统一规定(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每学分按18学时计);而高职专科则规定每学分对应课内学习时数为16学时。
1.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名称相同或相近,但教学要求有差异
我们分别对“开放本科与开放专科”“开放本科与高职专科”培养方案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开放大学学习指南”“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西方经济学”“企业信息管理”等少量专业基础课课程、“地域文化”等通识课名称一致,但课程内容深度及层次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另有部分类似的课程,如开放专科中的“管理学基础”与开放本科中的“现代管理原理”等,两者课程名称不同,虽使用教材一致,学习深度要求也不完全一样。
2.选修课范围差异大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开放本、专科毕业学分只约占高职毕业学分1/2,但开设的课程数量却大致相等(开放本科40门、开放专科43门、2014年高职45门、2017年高职40门),这主要是因为开放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选修课范围较广,门数较多。以开放本科为例,40 门课程中选修课为24门,占课程总数的60%;而高职培养方案中选修课范围较窄,门数较少,以2017年高职为例,40门课程中选修课为13 门,占课程总数的32.5%。而两个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学分比例相差并不大,分别为12.68%(9/71)和10%(14/140)。可见,开放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课可选择的余地更大,涵盖面更广。
通过对高职与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梳理,我们发现,这两类教育层次不同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可进行学分互认的课程比较少。要解决以上问题,从宏观层面看,需要我国教育部完善顶层设计及相关机制,需要各合作高校间的相互配合协调,这些举措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索、调整和完善[2]。目前而言,要利用学分银行搭建高职专科与开放本科教育立交桥,可先从开放教育系统内部着手逐步解决问题。
高职与开放本科专业与课程培养目标应该呈现“能力递进”的状态,即学生在高职和开放本科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范围的职业能力及自我发展力能,但开放本科获得的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应高于高职[3]。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取得某种职业资格,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基层从事技术应用或高技能操作,专升本教育则是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向更高层次延伸和拓展。只有明确这一目标,并通过教学计划的合理设计和课程结构的合理设置实现这一目标,才能实现专本学历层次之间人才培养目标的无缝衔接。
1.课程学分认证标准的设置
高职与本科课程衔接,可采取“纵横延展”的模式实现。所谓“纵横延展”即“纵向延伸,横向扩展”模式,即对专本科相同或相近课程上实现技能纵向深度的延伸,及知识横向广度的扩展。要确定课程内容纵向深度及横向广度,则必须在所有课程中制定学分认定标准[4],在本项目的研究中,我们选取了“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课程来制定课程学分认定标准。
经过上述两门课程学分认定标准的认定,我们认为,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与开放本科教学相比,高职专科教学内容要求较少,如缺少了“一般均衡和福利理论”与“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两个教学模块,这就属于课程内容横向广度的问题;高职专科教学要求较浅,如高职专科的教学要求多是要求掌握或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而开放本科的教学要求则更进一步要求学员能够运用经典理论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就属于课程内容纵向深度的问题。鉴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西方经济学(专)和工商管理开放本科的西方经济学(本)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的差异,就读工商管理开放本科的同学已经修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西方经济学(专)课程可以部分认定3个学分①开放本科西方经济学(本)课程学分为4。
2.衔接课程的设置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当部分课程出现部分兑换学分情况时,剩余的未兑换完的学分如何处理成为项目组研究的又一重点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可通过开设“衔接课程”的方式解决学分部分兑换问题。如上例中的“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都存在部分兑换现象,我们考虑将“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剩余的未兑换学分开设“管理经济学专题”,供学分部分兑换的学员学习使用,本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出,主要针对高职专科学员在“管理学”与“西方经济学”知识广度、学习深度、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针对特定知识能力点展开教学及培训。
设立“横向贯通”认证机制,学员以往获得的非学历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一定级别的技能大赛证书和相关学历证书等可折合成相应学分[5],当量替换为当前所学专业中相对应的课程学分,从而实现免修免考。可替换的证书类别包括: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证或成绩,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外语、计算机等单科等级证书;人事、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全国和省部级技能比赛获奖证书等。
表2 工商管理专业(高起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注:学分互认标志“○”表示高职与开放名称相同或相近,且教学要求程度相近,可直接兑换的课程;“△”表示高职与开放名称相同或相近,但本科教学要求程度更高,可部分兑换的课程;“☆”指非学历教育证书可替换学分课程
我们尝试依据开放本科、开放专科、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递进、纵横延展、横向贯通”为专业设置原则,制定统一的一体化专业标准,总学分设定为140 学分,无论是开放专科还是高职专科的毕业生,用已获得的学分在一体化培养方案中进行学分互认,从而搭建起高职专科与开放本科沟通的教育立交桥。工商管理专业(高起本)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见表2。
以2017级高职学生为例,若该学生2020年毕业时按2017 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完全部课程,取得高职毕业学分140分存入学分银行,若按课程名称相同即可在工商管理专业(高起本)方案中认定相应学分,则该毕业生可认定学分为85分(名称相同课程为23门),另有部分名称相近课程(7门),学分为19学分,若这部分课程按50%认定学分,则可认定学分9.5 分,共可在高起本计划中认定学分94.5 分,该毕业生只要再修读45.5 个学分,即可兑换本科毕业证书。
在我们制定的工商管理专业(高起本)人才培养方案中,兼顾了开放本科、开放专科及高职专科中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必修课程,并根据三类培养方案剔除了一些交叉重复的课程,精选一些适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发展的专业拓展课程,并且为适应其他与工商管理相近专业的高职高专学员升读工商管理本科的需要,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企业管理”四个方向适当增加了部分专业框架选修课,为搭建不同专业间专本教育立交桥预留了学分互认空间。但仅根据课程名称相同即认定全部学分的做法肯定是不科学严谨的,因为没有考虑专本科课程层次要求不同的情况。因此我们还需要制定统一的课程学分认定标准,才可在一体化专业标准中合理互认学分,轻松利用“学分银行”机制搭建开放大学系统内高职专科与开放本科教育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