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图谱分析

2020-04-10 07:39昌娜钟志贤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电教热点信息化

昌娜,钟志贤,b

(江西师范大学a.新闻与传播学院;b.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南国农先生指出,一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对其历史的研究[1]。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中国奋力发展四十年[2],也是恢复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的四十年,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得到日渐广泛认可[3],教育技术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4],对其研究进行反思是当然之责。纵观当前相似研究的角度,有从博士论文[5]、项目[6]、国内外文献对比分析[7],也有按照时间分析[8]等,但没有对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恢复发展至今四十年的以国内核心期刊为分析对象跨度分析。本文根据布拉德福定律[9],以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技术发展的四十年为时间跨度,运用CiteSpace 绘制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以Time 为轴,以专业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13807篇文献Keywords为分析对象,以期揭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热点演变。

一、研究热点随时代变化

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文献来源搜索”,输入“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一共收集到15261篇文献。去掉报告、会议通知、广告等不切题非论文类文献,得到相关文献13807 篇。选择需要的文献,导出“RefWorks”格式,用CiteSpace.v.4.0进行数据处理。操作页面设置适当参数:设置时间间距“Time Slicing”from“1981”年to“2018”年,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ing”为“2”年,选择节点“Node Types”为“keyword”,节点阈值“Top N”“Top N%”分别为“10”“2%”,且网络裁剪选择“Pathfinder”以及“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等,得到1981-2018 年研究热点图谱如图1,其他图谱绘制方式相同、参数设置不同。

图中的圆代表关键词节点,圆的大小与中心度、出现频率,节点数、连线数与紧密度、联系度呈正相关性[10]。由图1 圆圈颜色可知,圆圈分为四个“部落”,绿色为主、中心为深蓝色;绿色为主;橙色为主、中心为浅绿色;橙色偏红色为主;分别代表四个阶段,圆圈边缘的红色代表突发性程度,表示该研究内容在这个阶段是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其中,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学习者的连线跨越三个“部落”,表明是三个“部落”共同的节点,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与第三、四个“部落”联系紧密,表明一直是21世纪的研究热点。

图1 1981-2018年研究热点图谱

经过软件分析和内容分析,按照时间发展、研究热点特点,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分为四个阶段:从早期探索走向专业化、组织化管理(1981-1985年);立足中国特色实践的教育技术本体研究(1986-1999 年);教育信息化成为共识(2000-2010年);依托信息技术的多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2011-至今)。四个阶段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迭代,相互联系又独立,共同勾画出四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热点演变之关键词图谱。

(一)从早期探索走向专业化、组织化管理(1981-1985年)

我国“教育技术”诞生于1915年金陵校园[11],以事业形式存在[12]。经过了“辛亥革命”“五四文化运动”,在陶行知、蔡元培等教育家的影响下,开始试验用于民众、学校教育[13]。建国后,短暂的快速发展遇到历史问题而滞留,经拨乱反正,重新出发。我国学者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4],开始促进多样式、大规模的电教活动、多层次组织机构建设[15]。批准“电化教育”、举办小型电化教育展览等,成为其宣传的政策和方法[16]。教育技术从早期探索走向专业化、组织化管理。

图2 1981-1985年研究热点图谱

由图2 可知,该阶段电教媒体、电化教学、教学片、视听教材、电教教材、电教工作、教学法等词出现频率较高,电教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电教中心、文字教材、电教教材、电化教学过程等词的突发性较明显,专业化的名词还有电化教育工作、教育电视、教育传播、电教管理、电化教学等,表明该阶段的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认识,教育技术研究进入专业化、组织化管理。

电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技术早期的名字,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沿用到80年代[17]。但对于电化教育学科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该阶段并未统一,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的概念,如硬件和软件、现代教育媒体等;一种是过程的概念,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优化的过程[18]。时代背景下,视听教育、现代教育发展在国外的走红带动了国内研究[19]。用电视录像、电教软件、幻灯片等电教媒体,制视听教材、电化教材等[20],研究电教手段与传统课堂的优化[21],在教育部的重视下发展教学方式理论[22],制定且试行新的教学大纲[23],在中小学、高等教育中运用电教设备[24],并意识到教师电化教学手段培训的重要性[25],进行电教管理机构的建设等,都成为研究热点。

经过几年的研究,以南国农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赞同上述第二种看法,并于1985 年《电化教育学》第一版给出,电化教育实现教育最优化之定义。我国教育技术从早期探索走向专业化、组织化管理。

(二)立足中国特色实践的教育技术本体研究(1986-1999年)

1985 年,应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邀请,中央电化教育馆派周君达,南京大学派辛显铭、邱质朴参加AECT 年会[26]。同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新技术革命下,重视电化教育,促进教育改革。这一指导思想成为电化教育,乃至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27]。

图3 1986-1999年研究热点图谱

由图3 可知,1986-1999 年,研究热点承接上一阶段进行电教教材的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该阶段围绕两项新技术,即多媒体技术(如用于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如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新的教学理论,主要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的认知理论和教学设计,开展多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电化教育实验(如在实验班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和项目(如远程教育),进行立足于中国特色实践的教育技术本体研究。

电化教育促进了教学改革,介绍引进新教学理论、工具[28],结合教师培训,恢复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以中小学教育为重要的发展战地[29],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大电教,从学校走向社会各方面[30]。但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电教,都面临着电教教材缺少、教师电教技术能力差等问题。经讨论本质、名词及定义等问题,于1987 年正式确定“电化教育专业”,于1993年正式定义为“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确定,对中国特色电教的认可[31]以及与国际教育技术的接轨[32]。一个研究领域要从事业形式转为学科,就需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才能获取公众的认可,进而体现公众价值、壮大发展[33]。该阶段电教理论主要引用国外理论,进而改造使用:认知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如建构主义[34]、戴尔经验之塔[35]。学术理论的发展,指引了更明确的实践道路;实践的进行,验证了学术理论的科学性[36]。20世纪末,我国有计划地开展多项电教实验,如:1986年,卫星电视教育覆盖全国乃至亚太地区[37];《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38]等。

教育技术立足中国特色实践,让公众明白其在实践中促进学习、改善绩效。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检验,为教育技术进入21世纪的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教育信息化成为共识(2000-2010年)

世纪之交,各行各业在回顾历史、总结历史中瞻望未来。1999 年,《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教育的出路在改革[39]。改革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由于21世纪知识增长速度和类型与过去区别很大,人才培养方式需要教育技术提供理论支持、技术支持[40]。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图4 2000-2010年研究热点图谱

由图4 可知,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教学设计与网络教育的圆较大,高突发性高频率的有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环境、教师培训、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精品课程与资源建设,表明这些是该阶段的研究重点。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技术新高地;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多网络教育类型;远程教育发展成21 世纪重要发展状态;教学设计、学习者依旧是研究热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极大重视;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和资源建设到达一个新高度。

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有利于知识的存储、传播[41]。2002年,《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标准化[42]。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运用能力[43],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在信息化设备齐全的学校,设备被闲置、教师依旧采用“粉笔+黑板”教学,因此,进行教师培训具有必要性[44]。利用远程教育,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该阶段重要的项目,如在农远工程中对新一轮教师进行继续教育[45]。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网络教育教学的发展,如进行校园网建设[46]、专题网站建设[47]、精品示范课程建设[48]等,软硬件协同建设[49]。另外,教学设计依旧是研究重点,其中基于网络教育的学习者研究明显,如研究网络学习中师生情感互动问题、学习者自律问题[50]。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建构主义在这个时期的盛行。1997年,何克抗教授将建构主义引进国内[51],该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我国学者普遍接受,基于协作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和改革后的新课程教学等都需要建构主义提供教学理论支持。

经过了20世纪对早期电教的探索到专业化、组织化管理以及进行教育技术本体研究,21 世纪,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我国学者的共识,成为教育技术的新高地[52]。

(四)依托信息技术的多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2011-至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家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3],公众对教育的需求、和对教育公平的需求增加[54],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作为一章,从八个方面“加快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从六个方面“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从三个方面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表明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55]。

图5 2011-2018年研究热点图谱

由图5 可知,高频词有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mooc、翻转课堂、智慧教育、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等,高突发性高频的有mooc、智慧学习、spoc、个性化学习、教育现代化、人工智能等。表明教育信息化也是此阶段的研究重点,信息技术依旧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持。在2011-2018 年,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带来教育环境的改善,出现许多具体的新型教学模式[56],新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支持教与学的教学设计研究,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

精品课程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呈现各高校建设的热闹状态[57],同时,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带来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的百花齐放状态,如网络教育、在线学习、stem 教育、虚拟学习社区、微课程、翻转课堂、mooc、spoc 学习等等。2012 年,教育部提出“三通两平台”建设,同时,迎来了新的教学理论,如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研究、学习分析技术、实证研究、混合学习研究等,从学科建设到思维建设的跨越等。由于民众对技术与教育融合期望过高,出现一个关于“网络技术取代教师”的争论观点[58]。随着对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的认识[59],人的学习是一个基于脑科学、教育学等复杂的系统[60],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取代已成为共识。并且技术的发展,使得以体验、服务、学生和数据为中心的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新浪潮[61]。同时,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教育理论发展不断更新,成为重要的研究点。另外,教育技术产业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尤为突出,如硬件装备、软件技术、提供服务等[62],其中用于中小学教学的电子书包曾被一线教师普遍使用,但受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资源等问题导致其用于教学的效果不佳[63];人工智能在1956年正式提出,大数据、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用于教育并驱动教育发展[64]。

21世纪前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教育技术发展新的契机,2010-2018年,教育信息化步入2.0 时代[65],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新浪潮,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技术学的时代担当。

二、研究热点的特点

收集两本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数据清洗,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研究热点图谱,对我国教育技术从早期探索走向专业化、组织化管理,立足中国特色实践的教育技术本体研究,教育信息化成为共识,依托信息技术的多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得到教育技术研究热点的特点。

(一)稳定、迭代与新生并存

Keywords 反映了一篇文献的主要内容,圆圈代表节点,节点代表Keywords,Keywords 反映研究内容,Keywords 频率越高,对应年份的研究内容热点度越高。由四个阶段的图可以看出,不同阶段圆圈大小、连线、颜色不同,圆圈的变化反映研究内容的变化。在绘制图谱后,点击工具面板中“EXPORT”,点击“Network Summary Table”,生成Keywords“Summary Table”表格,研究Freq(频率)和Burst(突发性),并结合图谱,发现研究热点具有稳定、迭代与新生特点。

任何阶段,教育技术的学科研究都是热点,从争论学科名字,到定为电化教育,最后改成教育技术学,以及进一步继续研究,都是在围绕学科本质进行研究。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66],教育技术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学科,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学习者和教师是教学关键要素[67],是教育改革直接作用的对象。教育技术学科研究、教学设计研究、学习者研究、教师研究是稳定的研究热点。从使用投影仪技术、多媒体技术、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产业革命,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深远[68],同时,电教媒体也随技术不断革新,用于教学的技术研究、电教媒体研究是具有迭代性的研究热点。教育信息化成为21 世纪教育技术的共识,多种网络教育形式出现,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行资源建设,教师、学生乃至广大民众都需要提高信息素养。2017年,智能技术发展迅速,进入教学活动。人工智能和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研究、信息素养研究、资源建设研究是具有新生性的研究热点。

(二)技术、政策与实践多项驱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四十年间,技术带动教育技术发展[69],教育技术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保障[70],教育技术实践是政策保障下技术在教学的实践。技术是人体的“延伸”,在教育中为人的发展提供服务[71]。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政府积极关注引领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发展,进而颁布政策,且政策具有向上性,如以领导讲话为依据组织制定,而实践项目以政策为导向,如人工智能发展项目。

20世纪70年代,电视系统、计算机教学、卫星电视等进入教育领域,我国政府意识到中国教育的困境,必须重视电化教育。1981 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当前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通知》[72],举办“电化教育”教师进修班等。当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体系建设完善,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成为主流,国家教委组织“卫星电视教材制作”、发布加强建设的相关文件、通过比赛支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设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等。21世纪,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多项推进教育信息化政策依次发布,实践的项目如2003 年的农远工程[73]等。当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更进一步,自2010年,又有24项国家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相继发表,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如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提出“互联网+”概念,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增加。

(三)跨学科性质愈发明显

教育技术是一门年轻的跨学科的学科,定名晚、发展迅速[74]。理解学科性质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必经之路[75],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教育技术学存在两次大的学科划分,并有面临第三次学科划分的趋势。我国学者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一直存在讨论,研究教育技术内容存在跨学科思维,随着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教育技术学的跨学科性质愈发明显。

学科,是为了便于对世界的认识,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及规范[76]。1980年,根据电化教育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归入教育学;1985年,走出教育学,成为教育学门类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77]至今。教育信息化步入2.0 时代,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新浪潮,具有高度信息丰富性、智能化色彩的智能技术,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消除信息世界与物质世界、人与技术、虚与实界限,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形态[78],智慧教育涉及的众多学科原理、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技术学的时代担当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使得教育技术面临第三次学科划分趋势。教育技术学从属于教育科学,又以哲学、教育学、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加之教育原理、物理化学各学科原理、社会学等原理的学科[79],从计算机科学,研究用于教学的技术[80];从生态学,设计符合教学要素之间的融合[81];从脑科学,研究促进学习者认知方式[82]等跨学科研究,成为一门综合性更大的学科。

综上,本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的四十年历程,通过分析研究,揭示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热点演变及其四个发展阶段。在这四十年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具有稳定、迭代与新生性,技术的发展、政策的保障、项目的实践驱动教育技术发展,教育技术学科的跨学科性质愈发明显。面对信息技术发展浪潮和国际教育发展走势,从借鉴西方教育技术发展经验,到改造、创新发展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国情,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所承载的价值和使命。

猜你喜欢
电教热点信息化
热点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电教多媒体设备的节能电源设计与实现
热点
《中小学电教》杂志社严正声明
结合热点做演讲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不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