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移动学习实践研究

2020-04-10 07:39查代春江虹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一村学习者资源

查代春,江虹

(1.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 30046)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态度的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目前,乡村人口整体质素偏低,加上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流入城市,乡村呈现出“空巢化”“老龄化”趋势,乡村建设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与大中城市相比,广大乡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条件艰苦,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各类人才都存在较大缺口。

基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突破了传统在线网络学习的局限性。随着5G 等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将可以实现瞬间上网和永远在线,使学习者获取教学信息更加便捷,师生交互更为实时、高效,将极大地激发人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质量。利用乡村基本普及的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自带设备的移动学习探索,将有利于破解“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下简称“一村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工学矛盾、技术复杂、效果不佳等问题,助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一、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人才培养文献可追溯到上世纪初期,1920 年代起,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一批知识分子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强调开展乡村教育,提升民众素质。如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影响到乡村改造的成败”,梁漱溟主张“乡村教育要以民众教育为先”,陶行知提出乡村建设必须“本着教育方法,以达种种改进目的”等。

国外关于乡村建设人才的研究早期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以及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价值观。近现代知名的研究有: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学说”、卢卡斯和罗默强调“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等。世界银行在发表《增长的质量》一书中,认为人力资本不仅可以通过增长来影响福利,而且自身还是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化进程中对发达国家每一次经济追赶都意味着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本的追赶,同时也伴随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教育的投资。进入21 世纪以来,乡村建设成为热点话题,乡村建设人才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在中国知网(CNKI)以“新农村建设”并含“人才”为主题词进行检索(2019-5-20),有777篇文献,以主题词“乡村建设”并含“人才”检索,有133 篇,两者相加共910篇相关文献。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各地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多种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如“项目式”培训模式、“校企合作式”培训模式、“示范基地式”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模式、“超市式”培训模式、“中介式”培训模式、“创业式”培训模式、“新农民学校”培训模式、“校校联办式”培训模式、农业远程教育培训模式及社区工作培训模式等等。然而,这些模式大都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或基于固定网络的远程教育,对于新媒体技术特别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足,对乡村成人的移动学习模式及应用缺乏深入研究。如:根据CNKI 检索,2004—2018 年有关“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程”(下文简称“一村一”)为主题的论文共计415 篇,总体发表文章数量还是偏少,且大多发表在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内刊物上,其中《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发文最多,共19 篇,而开放大学系统外的刊物尤其是权威期刊上发文很少。从大部分文献的具体内容看,大多停留在办学和教学经验总结上,缺乏相关理论探索,深度也不够。以“一村一名大学生移动学习”为主题进行检索,仅获得文献5篇,以“农民大学生移动学习”进行检索,也只获得文献10篇,两次检索共得到15篇文献,说明乡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移动学习研究明显欠缺。

二、开展“一村一”移动学习的优势和不足

1.传统成人教育模式的困境

晏阳初当年谈及平民教育问题认为有三难,即:文难,文字之难学;忙难,平民终日为衣食奔走,无暇读书;穷难,平民大多很贫穷,无钱读书。[1]今天,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习费用、工学矛盾、学习基础薄弱等相关问题依然存在。传统的校园教育模式无论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代乡村建设人才的需求。而且由于成人的工学矛盾和经济压力,一般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去参加校园面授活动。

此外,校园教育依然是以满足工业化时代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统一的教学大纲、标准化教材和考试、步调一致的班级授课制是其显著特征。[2]成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对于那些过于强调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强调课程连续渐进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未来的成人学习更多走向非正式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学习者以个体自主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借助手机等移动媒体,开展基于问题、基于资源的移动学习。而传统的函授教育、在线教育等远程教育模式由于受固定设备、场地、操作难度、学习资源系统化等不利影响,也难以满足乡村成人的学习需求。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一村一”学员拥有手机,经常使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网,表明大多数学生具备基本的移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农民大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3]

2.“一村一”开展移动学习的优势

第一,移动学习能有效支持“一村一”教学交互活动。手机是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而存在的,满足人们交互的需求,在移动学习中成为一种高交互性的教学媒介。传统的远程教育中最缺乏的是师生和生生的互动,而随着智能手机及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应用普及,人们可以随时借助移动通讯工具开展语音、文字或视频等多维度同步或异步交互,解决了“一村一”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同时空的学习者交互不充分的问题。

第二,移动学习能有效地支持学员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有机地结合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教育,支持“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传播和教学交互,有利于构建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环境,“一村一”学员因此得以真正突破时空所限,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充分满足了“即学即用”“学用结合”的需要,支持多种应用程序和资源呈现,能有效为“一村一”学员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即时的支持服务,支持“一村一”学员开展基于项目、资源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或开展在线协作学习等。

第三,移动学习的非正式学习的特征,适合“一村一”学员。非正式学习的碎片化、基于问题、资源、项目的学习特征等适合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经验的成人。“一村一”学习者学习目标相对明确,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强,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与抗干扰的能力,这些特质使他们能较好地抵御移动学习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噪音、网络上的广告、娱乐等信息干扰等。移动学习的灵活性、广泛性、个性化、学习资源“小模块”化等特征,使之对“一村一”学员更具优势和适用性。

第四,开展乡村成人移动学习的外部网络环境已经形成。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用户和上网人数均达新高,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8.54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8.47 亿[4],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9.2%,而且乡村,手机网民占比更高。随着我国手机上网用户逐步超过传统上网的用户人数,通过移动互联网,缺乏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教育环境的广大乡村成人学习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开展移动学习。乡村移动网络信号覆盖,智能手机普及,为“一村一”学员开展移动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一村一”开展移动学习的局限

移动学习所提供的个性、便捷、易用、可移动的学习情境等是其突出的优势,但同时也决定了其局限性。

第一,移动学习情景的随意性和休闲性不利于学习者专注学习,影响学习效率。基于智能手机所构建的移动学习环境复杂多变,“一村一”学习者在学习时受到周围各种环境中的噪声、光线变化、人员流动等因素干扰,无法像在教室、图书馆、书房等学习空间时一样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会被随时打扰而不得不中断。

第二,移动资源质量不高、手机屏幕小等困扰着移动学习的推广和普及。移动设备虽然便携、灵活,可支持随时构建学习情境,但手持设备屏幕相对偏小浏览不便、适用的移动学习资源相对不足,各种移动教育小程序自成体系且操作复杂限制多、长时间的小屏学习更易造成视力疲劳等,不如传统纸质材料学习轻松。

第三,移动网络资费等影响移动学习情境的即时构建。鉴于移动学习的碎片化特点,“一村一”移动学习者的特征及更多学习者喜欢选择视频类学习资源,而观看教育视频时流量消耗大,使其必须考虑到在非WIFI 环境下直接利用移动数据连网时的流量消耗和移动资费问题。5G 网络推出后,移动学习资源对流量的确消耗更大。而乡村地区移动网络免费连接网点不足,将导致上网学习费用较高,影响移动学习的开展。

第四,移动学习系统较多注重人机交互设计,而人际交互支持功能较弱。移动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等交互活动更多是借助社会性交互软件所构建的交互体系来完成,这就导致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在移动学习系统与社会交互软件系统间来回切换,易分散学习专注力,影响学习成效。

第五,移动学习对于学习者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一村一”移动学员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较低,自控自律能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而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易受外界干扰,又要求学习者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把握学习进程、持续开展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评价、寻求学习支持、达成学习目标。

三、“一村一”移动学习现状调查

“一村一”移动学习,是以智能手机为基本学习工具,以收发短信、微信互动、上网浏览、下载存储、收看微课、收听广播等为主要学习形式,符合“一村一”学员特点而建立的一种学习模式。为了更好地了解“一村一”移动学习实际应用状况,本研究开展了以江西省“一村一”学员为对象开展移动学习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借助网站“问卷星”收发问卷,共回收有效填写问卷1279份。在调查学员中,31-40 岁的为563 人,41-50岁368 人,占比共计超过72%。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移动学习设备使用状况。调查显示,选择使用智能手机学习的达到91.79%,从本次问卷填写提交的方式来看,通过手机和微信提交比例达到94.92%。综合来看,说明绝大部分学员拥有并具备使用智能手机学习的条件和技能。

表1 经常使用的移动学习设备的类型

移动学习影响因素。在关于影响移动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选择“自制力不强、会使用移动设备做其它事”(占52.23%)和“手机屏幕小,学习不方便”(占39.09%)成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面对面访谈,我们发现“一村一”学员在应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时容易被手机中的微信、QQ社交工具干扰,或被游戏、新闻、小说等娱乐性内容所吸引,影响学习。

表2 影响移动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移动学习时间。调查结果表明,“一村一”学员每周使用手机上网学习的时间0.5-1小时的占31.2%,1-2 小时占36.67%,2 小时间以上的仅占22.6%,说明学习说明开展移动学习的时间总量还是较少。(虽然这其中有对移动学习时间计算和认知的原因,但相对学习的总体要求学时来说,明显存在不足)

表3 每周开展移动学习的时间长度

移动学习形式。从移动学习形式的喜好选择来看,教学视频成为最受欢迎的选项,共有59.19%的学员选择观看教学视频。而选择下载APP学习只有24.08%,可以看出这一形式不怎么受学生欢迎。这一调查要求移动学习中应注重教学视频资源建设,尤其是适合移动设备播放的视频学习资源建设。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移动学习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更新缓慢对移动学习效果影响较大。

表4 “一村一”移动学习的主要形式

移动学习资源呈现形式与学习效果。在关于学习资源形式呈现效果的调查中,56.84%认为多媒体(音视频)的学习效果最好。其次是文本,为25.1%,而游戏类学习选择非常少,只有1.33%,说明游戏学习在乡村成人中还没得到认可。

相关研究显示,移动学习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5]此外,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对疑难问题解答的快慢、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等也对移动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表5 学习资源形式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由于一村一学员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薄弱,加上很久没有开展系统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还没有摆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惯性依赖;加上缺乏适应移动学习的资源(而且质量不高),形式单一,使学习者感觉到移动学习枯燥,对于移动学习这一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不适应。调查中,许多学员表示更喜欢“教师面授”,认为听老师现场讲解学习效果更好。

四、推进“一村一”移动学习的建议

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推进移动学习有着积极意义,可以提高教育服务获得的便捷性、拓展教育服务供给,“发挥教育协同性以及强化教育交互性等”。[6]借助移动学习培养“知农、爱农、亲农”的农民大学生,有利于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队伍。为更好推进“一村一”移动学习应用,还应进一步完善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加快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加大教师移动教学培训力度、开展新媒体新技术与移动学习的整合,以增强移动学习的吸引力。

1.加强移动学习平台设计开发

移动学习平台是运行于无线网络环境下,用于支持移动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和服务系统。建立功能强大的“一村一”移动学习平台,使得学习者更易自主掌控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开发需考虑到精准培养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首先,交互界面设计应更为人性化、简洁高效,能提供与社会性交互软件的接口,方便师生、生生间的快捷的人际交互。友好的交互环境,有利于吸引学生进入平台学习。只有学生进入平台学习才可能有数据收集、分析,才可能进行教学诊断、评价,开展精准教育。

其次,整合各类数据接口,提供站内搜索功能。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上,注重使用便捷,导航简洁,保证不同的学习形式、入口、模式的学习数据共享、互通。

再次,根据“一村一”学员特点设置相应的功能模块,如视频教学、讨论交流、专家答疑、创新创业等,满足乡村学员自主学习需求。并设计开发针对学习者的提醒与监管系统,记录学习痕迹,以更好地管理学习过程。

最后,平台采取基于客户端的设计,增强平台性能和交互体验,并提供接口与终身学习系统联接,以支持各类学习成果论证、学分转换,支持各类教育形成横向沟通,不同阶段教育纵向衔接。

2.开发适合“一村一”学员特点的移动学习资源

首先,精心设计开发微学习资源。基于移动学习的“碎片化”特点,将各课程系统的专业理论解构成独立而又相关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来开发积件式的微型学习资源,使各知识点在独立呈现的同时,又使之能有机结合,组合一个完整的、有逻辑结构的知识框架,兼顾移动学习的碎片化特色和专业课程学习的整体性要求。如,制作系列微课制作,按课程表的整体要求分解知识要点,并围绕各知识点设计开发一个个微课,单个微课时间尽量控制在5 分钟之内,保证其在移动终端上观看及下载的流畅性。

第二,加强视频学习资源建设。视频资源作为入门较易和广受欢迎的学习资源呈现形式,将成为未来知识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形式,尤其能迎合“一村一”学员群体的学习需求。通过加大投入、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两方面着手移动学习视频资源的设计开发。

第三,不断完善移动学习资源库建设。按“碎片+结构”化的方式,简化资源搜索环节,让学习者可以按学科专业,或按照问题来搜索资源。设置一键式导入,保证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终端能快速点播移动学习资源。此外,还应适当增加案例学习、体验学习资源的比重,增强趣味性,注重反馈互动环节设计,以吸引学习者。

3.完善移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第一,开发专门的移动学习导学课程。将开展移动学习所需的知识技能,包括移动学习平台和软件的选择、移动学习设备的选购、移动学习资源搜索技能等编写成相应的文字资料和视频材料,然后将其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供学生浏览、点播、下载,让学生在开展移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断提升移动学习技能,推进移动学习发展。

第二,提供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指导,探索适应个体特质的移动学习方式。如:使用专用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或在学习过程中关闭手机联网功能,进行准离线学习,以减少干扰。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学习目标体系,让移动学习在有组织、结构化的框架下开展,形成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有效应对碎片化学习和专业系统知识构建之间的矛盾。

第三,构建学习评价系统。可以在设计开发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时适当嵌入学习测试和评价环节,及时发布学习数据,展示先进学习者名单、提醒和督促未完成任务的学习者。

第四,建设移动学习智能接待系统、监控系统、评价系统等。积极创设协作交流的环境,推进师生、生生、师师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提问及时给予建设性的反馈。[7]

4.加强教师移动教学技能培训

教师在移动教学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是影响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强教师对移动网络语言、交互礼仪和规则学习,以适应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分享、讨论方式。促进教师深入了解移动社交媒体时代学习者的兴趣和特点,以更好地提供移动教学支持服务。在移动教学环境下应用移动培训的模式开展教师培训,将教师的移动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培训紧密结合。在开展培训时,着重提升“一村一”项目教师在移动环境下应用移动工具开展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将移动教学能力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主动、积极的推进教育教学与移动技术的深度融合。[7]

5.构建基于“一村一”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

当前成人教育领域开展的移动学习模式主要有[8]:以流媒体平台为背景技术支持的网络课程点播模式、以即时通讯软件语音视频工具开展的直播教学模式、以电子书阅读器开展的阅读学习模式、以互联网丰富在线资源为基础的练习类学习模式。基于手机开展移动学习模式包括:手机作为通信工具的学习模式、手机连接网络的学习模式、手机作为小微计算机的学习模式。[9]

“一村一”人才培养需要考虑到农业的季节性、周期性、乡村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应根据“一村一”学员的需要构建线上线下协作,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配合的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

五、完善移动学习政策法规体系

移动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政策支持。积极有效的移动学习政策,促进移动学习循着可持续健康发展。调查显示,移动学习者学历越低,对政策诉求越强烈。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紧紧抓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本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如美国、韩国和丹麦等针对移动学习应用于教与学的发展,在政府层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我国台湾地区制定了“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科技计划”,推进移动学习。

进一步完善移动学习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移动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激发教育机构和教师开展乡村移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系统集成,推进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在政策、资金、技术、设计等方面因素提供协调一致的支持与服务,更好地推进移动学习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在晓庄教育实践中积极倡导“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即“事情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10]。当前,推进“一村一”移动学习应用,应努力践行“教学做合一”,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围绕乡村生产生活实践,结合学员的学习需求开设课程、开发学习资源,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并积极为教师提供可根据学习内容来灵活开发移动应用的工具,设计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与方法[11]。通过走进田间地头,构建真实问题情境,开展“面对面、手把手”式的现场教学;推进基于移动场景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变“黑板上画种菜,教室内讲养猪”的窘境,让“一村一”学员在解决问题、学用结合过程中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能。

移动学习成为实现乡村成人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改进工作最为有效和便捷的途径,在乡村成人教育领域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促进泛在学习、无缝学习理想的实现,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当然,尽管移动学习优势是明显,但也存在荧屏小、易受干扰等不利因素。因此,传统课堂学习或基于其它媒体的学习在乡村成人教育中依然会存在,移动学习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书本和课堂教学,并与其它媒体学习共存。

猜你喜欢
一村学习者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一村三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