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瑞
摘要: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通过教学掌握知识、技能,形成高级认知、高阶思维都毋庸置疑、理所当然。为此,我们确立了用高品质的“学习设计”来代替“教学设计”,把学生学习的逻辑、空间、过程进行完整的展现,将所有学生的学习历程显性化,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学科逻辑中不断滋长的课堂教学思想。
关键词:高阶思维;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发展
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谨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我作为教科研负责人,现将我们的做法梳理如下:
一、教學的责任:发展人的高阶思维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作为全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变革。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要重点关注育人理念、领导力及团队建设、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学校管理与服务的变革,打造一支“有知识、有见识、有学识、有辨识、有胆识”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意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人。基于此,我们选择指向师生高阶思维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大家互为研究对象,角色不断转换,有利于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
“学习共同体”由23位教师组成,每人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人特长制定出个人成长目标,并生成二维码张贴在学校醒目位置,让同事、家长、学生见证大家的成长。老师们还进行了知识点的录制,共录制506节课,2000多个微课,将视频生成二维码插入到导学案中,并将导学案出版成册。在录课过程中老师们快速成长,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挑战性课题、学科逻辑、高阶思维、命题能力构成了学习场,真正的学习在此发生,“深”下去,还要“远”开来!
如果说,学习共同体是平台,擦亮了教师成长的底色;那么,“高阶思维”就是支点,打通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
二、高阶思维:在学习和评价的融合中滋长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也必将从对于学习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向学习高阶思维的评价转变。
学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张生教授对“学习共同体”的老师们进行高阶思维培训,让老师们了解了常用的八大思维导图: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形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桥形图,以及如何将这些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设计,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最终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实现学生从“会学习”到“会思考”的转变。
老师们结合具体情境编制的思维导图学案,把学生学习的逻辑、空间、过程进行完整的展现,将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显性化。为了提高思维品质,我们把思维可视化这样的思维训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编制了“聊城六中思维发展案”,强调学生的展示和交互,让学生在知识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学科逻辑中不断滋长。
数学学科举行的思维导图比赛,使学生通过重复阅读课程内容,进行积极主动思考,从中提取最合适的关键词,最后绘制一幅幅思维导图,让学生体验到极大的成就感,也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我校13位教师利用暑假时间赴北师大参加 “成就测验编制工作坊”培训。打造了一批“命题培训”种子教师,这些教师又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力“命题能力培训”,形成命题框架;编制各学课双向细目表;生成各学科近3年中考考试细目表;形成自主命题的能力(磨题材料、磨题研讨会);形成分析试题和试卷的能力。
通过“做题、想题、改题、编题”系列活动,促进教师加强对试题的研究,从而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与方向,用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相长:为师生未来负责
我们的教育顺应每个孩子的天性,构建温暖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差异,鼓励质疑,鼓励探索,鼓励表达,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层出不穷的创造力成就每个生命的精彩。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六中的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课堂,思维看得见;评价,思维可探查;学生,思维画出来;教师,思维更专业,教学相长,为师生未来负责。
(1)课堂,思维看得见
课堂教学注重高阶思维发展,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我们的板书、课件、思维发展案、思维导图比赛等,基于高阶思维的思维导图随处可见。
(2)评价,思维可探查
命题关注学生思维的评价与提升,让学生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融汇变通,自己设计变式题。
学生将自己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也做成思维导图,就像学生说的线条辐射,允许从各个角度展开,有助于形成知识框架,这种方式简约而不简单。
(3)学生,思维画出来
学生绘制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梳理,体现了探究认知的学习过程,实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加工。
(4)教师,思维更专业
每一位教师逐步建立了注重专业发展的归属感和共同追求职业精进的团队精神,并从共同体中获得能力提升而带来的“职业成就感”,形成了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与行为。
砥砺前行数十载,乘风破浪正当时。我们将继续努力在体验、思辨、表达中科学构建“真、善、美、慧”四维课堂;倾心打造一支“有知识、有见识、有学识、有辨识、有胆识”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有情怀、善成就、明责任、敢担当、立德信、谋自强”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孙宏安《高阶思维能力及其培养》,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第34卷,第2期,2018年6月;
[2]张生《聚焦高阶思维 建设未来学校》,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