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性课文的教学“三趣”

2020-04-08 09:28阮先薇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园主说明性苏州园林

阮先薇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是为园林画册所作的序文。作为一篇经典课文,《苏州园林》已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统编版教学指导用书明确表示:“《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另外,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文章都着眼于苏州园林共有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具体的印象。”

《苏州园林》一文饱有园林文化的内涵,亦暗藏作者个人的情感,虽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却颇具散文韵味。笔者曾开设《苏州园林》公开课,在教学流程与方法上做了一些探索,后拜读南京市教研室袁源老师的《苏州园林》课堂实录,深受启发,其实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亦可妙趣横生。

一、构思的妙趣

《苏州园林》是一篇结构明晰、语言简明的文章。许多说明文的知识学生可以自主掌握,而在所有教学目标中,领略园林之美是最难达到的。教师在构思整节课时,应当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饱览园林风光。

在教学流程上,袁老师的《苏州园林》课例以“开花”为纲,先寻找“花”心——趣;接着绽放“花”瓣——自然之趣、完美的美术画、各种的“讲究”、诸多的园林;最后散播“花”香,介绍九个典型的园林,感受清雅的诗意人生。笔者的《苏州园林》课例则先引出“完美的图画”,继而在画中徜徉,漫谈景物之布局,最后悟出自然之趣,理解名园园主们的精神追求。前者将开花的过程与教学流程合而为一,层层推进;后者详谈图画的处理,抽丝剥茧。

恰当的切入点是整节课流畅推进的关键,亦是构思的重点。袁老师的《苏州园林》课例以“画”为切口,这明确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中。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那么,苏州园林跟美术画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到第二段中找一找,能不能找到说明美术画与园林关系的句子?

师:下面大家再找一找,与有着“自然之趣”的“美术画”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我们一段一段地找。

师:接下来看下一段,花草树木的画意在哪里?后面这位同学,你看这段中最能体现画意的是哪一句?

对学生而言,找文中的字、词、句都不是难事,“画”在文中不仅频繁出现,也确是理解全篇的钥匙,这种构思非常巧妙。笔者在备课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布局,即究竟怎样做,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也是文章主要谈论的内容。

师:那么这个图画中有哪些景物呢?

生1: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莲、鱼。

生2:藤萝、爬山虎、蔷薇木香、门窗。

师:如果我们细细总结的话,应该还有很多。(PPT出示:亭子、回廊、假山、池沼、树木、花墙、廊子、门、窗、屋瓦、檐漏……)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些景物是不是随便组合就能成为一幅完美的图画呢?

生:不能。

师:好的,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个问题:要想成为一幅完美的图画,景物应该怎样组合,最后又有怎样的效果?

接下来的时间里,课堂教学以漫谈的形式为主,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各处景物的配合与布置,此过程囊括了教学要点,学生对“完美的图画”的理解更為清晰了。这种构思可以增加课堂的开放度,培养学生自主探析的能力,当然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较为凝练的评价。

二、对话的乐趣

袁老师的《苏州园林》是借班上课,所以采用“闲聊”的方式走近学生,再自然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好!课前我们聊到我的名字,有同学说到月圆、梦圆的“圆”。圆,自然有个圆心,画图是这样,其实我们读文章也可以找到一个圆心,我们不妨试试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大家课前已经读过了。倘若让你用一个字来说说课文中苏州园林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呢?可以用文中的,也可以用自己想的。

生:独特。

师:两个字,也行。

生:我认为苏州园林是美的。

师:好,你用了“美”这个字,这就是你的圆心。

生:我觉得苏州园林是很雅的。

师:“雅”,你也记下来。

生:奇。

师:奇?为什么?

生:刚才第一个同学说“独特”,我觉得应该是“奇”字。

师:哦,你把他的两个字变成一个字,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各自记下来吧。我是客人,能不能允许我说说自己看完这篇文章后得到的那个圆心?

生:(齐)能!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这个优待。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得到的这个字是——“趣”。

袁老师首先和学生聊自己的名字,“源”与“圆”谐音,圆又可以组词成为“圆心”,而“圆心”恰是解读整篇课文的立足点。这比直接问“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要有趣很多。笔者的《苏州园林》公开课使用的是自己的班级,因此提前开设了班级活动,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各位同学搜集出去旅游的照片。后来,我收到了许多有趣的照片,镜头前的同学们真是千姿百态啊!想不想看看大家的样子呢?

生:(齐)想!

师:(PPT播放四张图片)看完四张照片后,老师要问一个问题,这里面哪位同学的照片是在苏州园林拍的?

生:(异口同声)第三张。

学生结合对苏州园林的认知,讲述判断理由,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照片中的风景,达到了导入的目的——初步认识苏州园林,体会园林风格。

当然,在公开课上,学生由于紧张等原因,往往出现答非所问或答非所期的现象,此时最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推动师生对话正常进行。袁老师在谈及苏州园林细节处的着色时,请学生讲述此段的“画意”,一个学生站起来,不加以理解与分析,把一百多字的段落都读了出来。面对这样的回答,袁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我注意到你读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广漆”“特别的显眼”等词,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这段讲的是苏州园林的色彩。

师:这是这幅画在做最后的——

生:(齐)着色。

学生用读课文的方式作答是很普遍的现象,袁老师认为:“面对这种情况,不能粗暴地打断学生,而要通过对一个学生的提醒,实现刺激更多学生关注的目的。”由此可知,教师拎出“广漆”“特别的显眼”两处是帮学生抓重点,由点及面引发了更多学生的思考。最终,大家从整段的文字中找到出路,齐声说出“着色”一词,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三、旨归的情趣

袁老师在《苏州园林》教学后记中说:“每教一篇课文,我总爱想,学生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我能带给学生点什么?我以为《苏州园林》能给学生的是一生受用的诗意生活态度与审美眼光,当然还有结构的规整与语言的精准。”语文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若能借此让学生增加一些生活情趣,领悟若干人生道理,那么语文课堂就更具深远意义了。

两节《苏州园林》公开课都凸显了园林建筑的基本原则——“自然之趣”,只是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最终的旨归也略有差异。

袁老师在结束文本讲授后,播放自己拍摄的苏州园林照片,并配以古筝曲,深情地讲述图片中的假山池沼、水榭亭台等,无形中让学生回归课本,亲近了园林。其中有个部分课文没提到,那就是对联。

师:苏州园林里的生活,可用一副对联来描述,我们一起读一读。

(PPT出示:雨惊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

生:(齐)“雨惊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

师:苏州园林里不仅有美景,有画意,而且到处都有题诗、对联,我给大家的资料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副对联最能表现苏州园林主人们的诗意生活。虽然,今天我们没有谁有这个条件买一块地给自己盖园林了,但追求这种“自然之趣”的心态是可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这种心态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得到调剂,得到一种情绪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同学板书的——我们可以经常去鉴赏,像看艺术品一样地看我们身边的一切,然后得到一种审美的感受。

袁老师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带领学生游览过各大园林之后,通过一副对联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将追求“自然之趣”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诗意生活的态度,此种解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筆者的课例也注重对“自然之趣”的挖掘,并列出名园园主的人生经历。

师:大家看看黑板上“自由”“安静”“闲适”这些词语,实际上也是我们身处自然界的一种感受。但老师要提醒各位同学,苏州园林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人工建筑,它的本质就是将自然之美以精心的布局呈现于一处。所以,你看到的是园林建筑,也是缩小版的大自然。不仅如此,老师还有一些别的发现。(PPT出示:沧浪亭主人:苏舜钦,北宋诗人,官场失意后被罢官,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拙政园园主 :王献臣,明朝御史,遭东厂构陷辞官,于正德四年开始在家乡苏州营造园林。网师园园主:史正志,南宋侍郎,遭弹劾后罢官,于苏州建堂筑圃,称花园为“渔隐”。)这些苏州园林的园主都有一些政治失败的经历。同学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生:我觉得园林有这种自然的感觉是因为园主被贬谪之后,内心对于官场非常厌恶,对自然就有了更多的向往,因此把园林造得和自然更加贴近,自己生活在其中,非常开心。

中国古典园林兼具山野闲情与精心雅致,追求“自然之趣”正体现了传统文人仕途受挫后普遍的价值取向,笔者的发掘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领会园林的精神内核。

两节公开课都着意处理“自然之趣”这个重要概念,也都获取了较好的效果,可见说明性文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文本解读。课本选用的说明性文章多具有历史文化意义,譬如《中国石拱桥》《梦回繁华》等,适当扩充这方面的知识,可让学生领会到文字背后的底蕴,捕捉到情意盎然的人生趣味。

《苏州园林》一文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中国园林艺术,虽然是一篇说明性文章,但有景、有情、有趣,也可以有生动的教学设计。说明性文章有其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落实到具体的课文时,又不能千篇一律地教学,两个《苏州园林》课例都涉及说明文的知识,亦都不止步于此。所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立足文本固然可贵,适当延伸开去,为课堂注入趣味的源泉,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说明性文本的阅读兴趣,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南京市二十九中幕府山校区)

猜你喜欢
园主说明性苏州园林
提升幼儿说明性讲述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升幼儿说明性讲述能力的策略研究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多重关联落实说明性文章教学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还原
生活的三个秘密
论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