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是一个很具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的课题。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来探究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深层次因素及相应的提升策略,结果发现,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科研素养、科研实践、社会参照规范、情境结构,而且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策略包括提高科研素养、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加强教师科研知识培训、构建良好社会参照规范、变革科研情境结构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4-0034-05
【作者简介】任玉军,中共汕头市委党校(广东汕头,515000)讲师。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野十二五冶规划2013年度研究重点项目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策略院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研究要要要以清远市为例冶渊课题编号院2013ZQJK019冤的阶段性成果遥
基础教育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能够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但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离这一要求尚有距离。因此,立足于实践,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策略,对促进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情境性、实践性非常强的问题。如同美国学者肖恩所说,任何课题化情境总是复杂的、独特的,实践者不能指望应用他头脑里储存好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它,这些解决办法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发展出来。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就是研究者脚踏实地地去教育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提升资料的一种研究方式”[1]。它是通过对经验资料进行不断的归类组合概括来建构实质理论的研究方法,非常适合用于实践性、情境性明显的问题的研究。因此,本课题选择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愿不愿、能不能、可不可三个问题构成理论分析框架。愿不愿是指影响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动力因素,能不能是指能力因素,可不可是指条件因素。按照理论抽样的办法、理论饱和原则,直到抽取的样本不再提供新的重要信息为止,最终选取了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和教师构成的27位访谈对象。以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的方式分别组织访谈活动。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及学校科研管理人员,采取的是个别访谈方式。对教研员和教师,采取的是小组访谈方式。
(二)资料分析
根据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原则(即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编码),对收集到的访谈文字资料进行编码,从资料中发现初始概念和范畴,通过分析范畴间的关联发现主范畴,再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从而梳理出中小學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
开放式编码是“研究者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赋予各种概念类属”[2]。为了减少研究人员的主观影响,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先是对访谈对象的原话进行逐句分析,从中概括出初始概念。然后再对初始概念进行分类组合,进行范畴化处理,最终提炼得到18个范畴。(见表1)
关联式编码的任务在于“进一步合并前面业已形成的概念类属,并发现这些概念类属之间的相互关系”[3]。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对已经获得的范畴进行归类,共归纳出4个主范畴:科研素养、科研实践、社会参照规范、情境结构。(见表2)
核心编码是通过对主范畴的分析研究来发现核心范畴,然后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完成整个理论的建构。本研究中,主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见表2。
基于主范畴间的逻辑关系结构,最后确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这一核心范畴。核心范畴和主范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概括为:科研素养、科研实践、社会参照规范、情境结构4个主范畴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存在明显影响。科研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科研实践是影响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决定性的因素;社会参照规范是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社会因素,它通过改变教师的科研认知,进而对教师科研实践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教师科研能力;情境结构通过影响教师科研实践的成本收益及便利性等,进而影响教师科研实践,并最终影响教师科研能力。通过核心范畴和主范畴内在逻辑的分析研究,最后形成了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
1.科研素养。
科研素养是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所具备的素质,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理论、科研精神等因素,它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科研理论知识和技能,不会或不敢从事课题研究。科研意识是对科研意义、作用或重要性等的认知。通过访谈发现,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的有无、强弱,对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科研精神是指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等精神动力,它对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亦有很大影响。
2.科研实践。
科研能力作为一种特殊能力,既表现在科研实践中,又发展于科研实践中。科研实践对科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教师获得新知、真知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科研认知,磨炼科研意志,培养科研精神的重要途径。
3.社会参照规范。
社会参照规范是影响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社会因素,它包括科研氛围、榜样示范、领导重视、科研制度等因素。诚如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人正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才创造了环境条件,而这些环境条件又以交互的方式对他们的行为发生影响”“人们很少在他们从未看到别人行为的自然条件下学习行为”[4]。社会参照规范通过环境习染、榜样示范、制度压力等来推动教师去自觉学习、寻求培训及参加科研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其中,科研氛围、榜样标杆通过给教师提供一个科研实践可资参考的群体规范或标准从而对教师的科研意识产生影响。处于主导地位的学校领导的思想观点及代表学校科研发展要求的科研制度,对教师科研实践的参照意义也非常明显,年轻人对这一影响相对更为敏感。
4.情境结构。
这里的情境结构是指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科研经费、科研条件、科研平台等因素,它是通过影响教师科研活动的成本收益、便利性等情境条件来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办法来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缺乏科研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没有经费支持、制度支持或经费、奖励太少。大多数中小学没有把教师的科研成绩纳入教师考评、绩效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基本条件。少数学校虽然有纳入,但科研成绩所占比重太小。物质利益及其他利益激励的缺乏,对教师科研的影响虽不是绝对性的,但却是普遍性的———无论是有较强科研意识的教师还是科研意识不强的教师都会受到影响。
另外,科研条件、科研平台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下面,具体阐释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的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科研素养。
根据教师科研素养的内容结构,提高自身科研素养。第一,充分认识科研对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认识到中小学教师科研的优势所在,克服恐惧感、神秘感,名利观、无用观等错误认识,提高科研意识。第二,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生管理理论、教学教法理论等的学习,打牢教育科研的理论基础。第三,加强对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根据自身情况和学校科研条件,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教育科研方法,比如经验观察、访谈、行动研究、扎根理论等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研方法。第四,要与时俱进,通过学习及各种科研交流活动,及时把握教育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激发创新意识。
2.积极推进教师科研实践。
“决定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社会实践”[5],教师科研能力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形成。因此,教师首先要养成在平时工作中观察、总结、反思的习惯,及时总结经验,反思问题,然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或探索性研究。其次要积极地大胆地推进科研实践,申报科研课题,勇于承担科研任务,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第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忌为了科研而科研。科研的目的不是科研本身。只有通过科研解决了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能真正体验到科研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树立起正确的科研意识。第四,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教师一开始做科研,不要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可以从观察现象、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探索解决办法等做起;课题研究也应从参与一些自己关心的领域或问题的小型课题开始,随着科研能力的提升,再申请一些力所能及的课题研究。
3.加强教师科研知识培训。
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一是可以把科研培训纳入继续教育、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项目,利用校本科研资源,加强校本科研培训。二是可以与高师院校建立科研培训合作关系,搭建教师深度科研培训平台。三是开办科研讲座,开展学习交流、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支持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交流,以促进教师的相互学习,拓寬教师视野。四是加强对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的专项培训。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教研员、教师,为研究经验不足的课题组提供全程指导。基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教科研管理人力不足、素质不高的现实情况,可以尝试从各学校遴选指导老师,建立导师制,把课题经费中的管理费用作指导老师的工作补贴。另外,教师科研培训要注重实效性,选择更为适合的培训方式,根据不同群体教师特点组织内容、方式不同的培训等。
4.构建良好社会参照规范。
构建良好社会参照规范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方法。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构建良好的教师科研社会参照规范: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思想观念,把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推动中小学科研发展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二是加强地区和学校科研发展长远规划,加强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三是通过定期举办省、市、区县、学校等各级科研成果评选,科研先进学校、先进团队、先进个人评选,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经验交流会、优秀科研成果展等,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四是加强对教师科研伦理道德的教育宣传,端正教师科研动机,规范教师科研行为,对教师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依法依规给予严肃处理,以此来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风气。同时,要加强科研管理,特别是对立项课题的管理,建立追踪、检查、督促机制。五是加强科研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以科研带头人为核心建立科研团队,以带动更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实践。
5.变革科研情境结构。
根据情境结构对教师科研能力影响的特点,变革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情境结构应主要围绕提高教师科研的成本收益和便利性来进行。首先,建立健全科研激励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工具来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其次,建立健全科研保障体系。比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可能减少教师社会性事务性工作,创新科研经费筹措办法,切实改善中小学科研的物质条件等,使教师有时间、有经费、有条件做科研。第三,建立健全科研项目体系。省、市、区县政府应设立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应设立校本科研项目,为教师科研提供实践平台。第四,建立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展示平台体系。省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鼓励本辖区期刊社对其发行刊物进行非营利性改造,组织师范类高校、教育学会、教育行政部门出版一些非营利性教育刊物,或是在其主办的教育类刊物中增加中小学栏目;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举办一些论文评选、成果展览、成果推广活动等,以使中小学教师有充分的成果展示平台。第五,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科研服务意识,及时收集、发布教育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科研活动等信息,组织教师申报或参加;积极主动组织培训、进行指导、协调关系、调动资源等,尽可能地为教师科研提供便利条件。
由于本研究建构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理论模型是基于小样本深度访谈和质化研究得出的,其信度和效度尚未经过大样本检验。今后还需对模型中涉及的各个范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概念化,并设计出测量量表,采用大样本问卷调查方法以检验模型中各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另外,本研究的访谈对象都是来自清远市和汕头市两个地区。基于特定地区样本的研究结果对其他地区是否适用,是否具有解释力,仍需做进一步的对比研究。且本研究提出的策略建议,其效应如何,不同的策略之间如何协调整合以最优化,也需做进一步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和评估。这些都将是本研究未来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1]周海银.扎根理论及其在学校课程管理研究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7(4):3-5.
[2]冯生尧,谢瑶妮.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J].现代教育论丛,2001(6):51-53.
[3]郑传龙,谢献波.论粤北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现状与提升策略———以英德市横石水镇为例[J].云南科技管理,2018(10):214-217.
[4]万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J].管理观察,2018(6):130-132.
[5]任平安.略论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6):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