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长诗,诗中塑造的刘兰芝是一位家境殷实、知书达礼、忠于爱情的美丽女子。风华绝代的刘兰芝最终“揽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举动给后人留下很多的遗憾与惋惜,诗歌提醒后世人“戒之慎勿”。古往今来,无数学者从各个角度探寻刘兰芝的悲剧根源。有的从社会学角度认为是封建礼教、家长制对人的戕害;有人认为是门第观念导致了刘、焦悲剧;有人认为当时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是造成无子的刘兰芝被“休妻”的根本原因。鲁迅曾言:“悲剧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即使在文明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刘兰芝式的离婚悲剧依然存在,如果把刘兰芝的悲剧仅归结为当时社会的原因,笔者认为并不妥当。研读《孔雀东南飞》,我们发现三个家庭成员都过得极为痛苦:焦母专横,兰芝委屈,仲卿进退维谷。这些都与人物性格密不可分,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发现,悲剧的产生除了外在的社会原因之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这一内在原因也是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的。
婆媳之间的对立和性格之间的冲突是导致焦仲卿母亲与刘兰芝二人之间矛盾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焦仲卿母亲之所以对刘兰芝有诸多不满,是因为刘兰芝的出身无法达到焦仲卿家对儿媳妇的要求标准,这门婚姻没有在“门当户对”的理念下完成。然而这种“封建礼教”引导下的思想差异并不是造成刘兰芝与焦仲卿母亲之间矛盾进一步扩大的根本原因,二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以至于最终达到婆媳矛盾无法调和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刘兰芝与焦仲卿母亲之间的性格冲突与性格对立。针对封建统治阶级而言,统治者会利用“孝”来进行管理,以此满足自己的统治需求。尽管焦仲卿母亲会在封建教条的影响下只是想让刘兰芝离开她的儿子,而焦仲卿的母亲这种一心想要“遣归”刘兰芝的决心,也与刘兰芝自身的性格有关系,刘兰芝的反抗激发了焦仲卿母亲性格中的“强制性”,于是直接导致这场婆媳战争的爆发。焦仲卿母亲是一个故意为难刘兰芝并且极为挑剔的婆婆形象。在这样的人物性格特点下,刘兰芝无法在一味的“欺辱和压凌”状态下生存,而是一心想要反抗和出走。与此同时,在诗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中,焦仲卿母亲对刘兰芝积压已久的不满、讨厌和歧视的心理显而易见。当焦仲卿反驳母亲说“休了刘兰芝之后,儿子不会再另娶妻子”时,直接激怒了焦仲卿的母亲。她脾气暴躁、性格专横,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对自己有任何反抗。然而刘兰芝作为心地善良、忍辱负重的儿媳妇形象而言,尽管其性格温和,但遇到不公却不言忍让,面对焦仲卿母亲一再的逼迫和施压,刘兰芝选择了反抗和对立。正是二人在性格层面上的冲突,导致了后续情节的一再发展,直至最后酿成了二人双双自杀的局面。
由于焦仲卿自身性格软弱容易动摇,促使焦仲卿无法独立做出自己的最终判断,这导致焦仲卿在母亲面前一味退让,面对母亲的逼迫,他让刘兰芝暂回娘家躲避,焦仲卿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刘兰芝逐渐对他失望和不满,使刘兰芝内心对焦仲卿的坚守与对爱情的坚持直接崩溃。比如,在诗句“贱妾留空房,徒留无所施”一句中,可以看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不满与埋怨,并且在诗句“勿复重纷纭”中,也可以看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失望情绪。基于此,二人之间的性格冲突和性格色彩的对立,使得刘兰芝选择了对爱情的放弃,也为她下定必死的决心埋下了伏笔,从而直接导致了后面悲剧的发生。
老舍说:“悲剧是描写生死攸关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具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这种力量通过“悲”反射出美,通过“毁灭”展示出美,从而使作品迸发出崇高悲剧的美学价值。虽然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妇是爱情的悲剧的主人公,但事实上笔者看来整个故事最有魅力的女主人公的刘兰芝的形象是立体的、是饱满的、也是充满美学意味的,它具备传统女性的聪慧和勤劳,她十三能织布、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可是这样的女子为什么没有受到婆婆的喜爱呢?因为她“举动自专由”,实际上她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和个性的女子,这样的女子有她的聪慧和独立,所以她能在觉得受委屈时自请下堂,能在母亲面前拒绝再嫁,却又在父兄的面前选择妥协,只是在这一点上她的夫君并不能理解她,于是她又有了超乎寻常的决心与勇气,在大婚之日“痴心赴水”证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当时社会的反抗。
综上,这篇乐府诗篇幅不长,对刘兰芝这个人物的塑造比起小说这些体裁来讲自然也只能算是“寥寥几笔”,但是其中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的描写却也足以向阅读它的学生呈现一个可怜可叹却又不得不欣赏的女性形象。刘兰芝的人物个性使得这个爱情故事的悲剧成为必然,这种对命运无奈的凄然也就成为悲剧作品的中心与重心,能带给读者以更深层的思考和触动,使之成为震撼人心的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