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岩,张惠娟,李惠,张荣琴
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新疆 昌吉 831100
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又可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血在下肢深静脉血管中发生凝结的现象,主要致病因素有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术后长期卧床等[1]。患者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是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除此之外,患者还会有压痛、Homans征以及浅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但会使得患者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而且严重时还会发生出血、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探讨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纳入标准:①采取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②心、肝及肾等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的患者;③精神正常,并且愿意参与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不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②心、肝或肾等重要器官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③存在精神疾病或不同意参与研究的患者。在所选取的患者中,实验组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为45-83岁,平均年龄为(63.2±4.4)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为45-84岁,平均年龄为(63.5±4.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没有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手术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术前:做好入院评估,从而了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②术中:尽量减少制动时间,尽可能减少手术时间[2];③术后:术后早期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指导并协助患者做下肢抬高训练和肌肉收缩训练;对于不能下床的床单,可鼓励患者在床上做下肢跖屈、背伸及内外翻运动;④协助患者做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必要时可使用弹力长筒袜。
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取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操作如下:①对患者实施麻醉后,在患者下肢使用间歇充气式压力泵。将压力泵的袖带沿着患者脚踝逐渐向上缠绕,缠绕松紧程度以能容纳一根手指为宜[3]。其中手术侧下肢的袖带则缠绕到膝关节以上距离手术切口远端(一般为20cm)的位置,对侧下肢的袖带应缠绕到患者大腿根部;②协助患者取舒适手术体位,并尽量减少患者下肢的外展角度;③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袖带松紧及包裹情况,若松紧不适宜,则应理解重新缠绕包扎;④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下肢肢体的皮肤颜色及温度等情况,若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1.3 评价指标 按照上述治疗方法,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不良反应(如寒战、苏醒延迟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概率。
1.4 统计分析 及时统计、记录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Mean±SD)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分析,通过上述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患者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0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5),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患术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治疗手段之一,由于手术刺激及术后长期卧床等影响,术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样一来大大的增加了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由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中发生凝结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不但会造成患者运动功能的障碍,而且还会引发出血、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对手术患者采取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本研究中,通过上述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患者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00%,对照组患者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5)。因此,我们可认为,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并维持患者术后苏醒时的正常体温,降低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