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斌,褚 丹
(北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涌现出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无缝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成为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混合式教学正在以喷涌之势发展,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混合式教学的发展经历了“线上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简单糅合”、“线上教学与面对面教学融合”、“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三个阶段,随着混合式教学的不断发展,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及需求,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创造一种高度参与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混合式教学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其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冯晓英将混合式教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技术应用、线上线下教学整合、互联网+时代的混合。三个阶段中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目标、师生角色、理论指导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技术应用、线上线下教学整合阶段,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多的是提高传统教学的效率,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希望利用教学技术能够在有限的课堂内展示更多的知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多基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进行。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由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知识观和学习观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知识回归现象大面积呈现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逐渐加快了知识的迭代更新速度,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变得更加便捷,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中,技术的角色由高效呈现更多的信息转变为学习及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目标也由知识获得转变为知识生成。在知识观及学习观的指导下,联通主义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学习理论,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更应利用互联网的联通性进行教学设计。
加里森(Garrison et al.,2001)等人基于加拿大开放大学阿萨巴斯卡大学在线和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了探究社区模型理论,认为有三个关键要素影响混合式学习—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只有当这三种临场感均达到较高水平时才会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社会临场感包括情感表达、开放式沟通和群体凝聚力,主要目的是活跃气氛,使学习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为深度讨论合作奠定基础。教学临场感的创设包括教学管理、建立理解、直接指导,主要目的是进行教学管理及教学活动,为学习者习得知识奠定基础。认知临场感的创设包括触发事件、探索、整合、解决四个阶段,主要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之间形成思想的碰撞,激发讨论,促进知识的生成。
混合式教学初期社会临场感的强度最强,教学临场感的强度次之,认知临场感的强度最弱。在教学初期,教师可采取能够增强社会临场感的策略及方法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者就之前所讲主题的关联,为后续开展教学提供基础。混合式教学中期,教学临场感的强度最强,社会临场感的强度次之,认知临场感的强度最弱,考虑到本阶段主要为知识获得阶段,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学习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知识,发挥教师的管理、指导及理解建立功能,这个过程教师可以向学习者推荐网络资源,将案例布置为任务,推进学习者的合作或独立完成基础知识的能力。混合式教学后期,认知临场感的强度最强,教学临场感的强度次之,社会临场感的强度最弱。混合式教学后期更加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探索,促进知识的内化与生成,这个过程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引导,学习者分组完成较有难度的任务,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品德。
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混合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教学中,随着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不断深入,引发了学者对多种教学和学习模式的全方位思考,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应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并充分发挥出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混合式教学由线上和线下教学两部分组成,学生在混合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教师对于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的态度都会对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的强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这三者又进一步决定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高低,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图1 社区模型理论中的混合式教学模型Fig.1 Hybrid teaching model in community model theory
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提高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习者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工具,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深度合作、思考和讨论。但是,混合式教学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者应善于利用网络学习基础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讨论,不断掌握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