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模式探拓
——校企协同在理论教学中的成效研究

2020-04-07 07:18马福秋
黑龙江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核电校企

夏 虹,刘 正,马福秋,田 凯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01)

1 “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宏观背景

核工业是学科门类多、开拓领域广、技术密集程度高的综合性新兴工业。一个国家核工业的发展水平,集中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体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高素质核电运营人才是核安全运行管理的重要保证之一,因此核电企业对其从业者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对核电厂运行和维护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授权要求和对核安全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认知理解上均非常严格。核工程类人才培养在理想信念、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标准高、多元化、复合型的特点[1],特别是要求学生对核安全文化有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2007年,我国出台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2],在实施核电自主化发展战略、合理安排核电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核电安全运行和技术服务体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在全面贯彻落实过程中,我国传统的高校核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与国家对于复合型、多元化核电人才需求存在明显差异[3],在理论教学中有几个方面仍待改进:第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核行业多学科综合、交叉的要求。第二,专业认知不够深入,学生认知、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度是核行业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称哈工程)是国家“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其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是首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的核专业类试点专业。为服务国家核电发展战略,突破核电工程人才教育瓶颈,哈工程与华北电力大学(简称华电),在2005年深度联系企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协同为手段,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目标,与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首创了“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体系。此体系的建立从理论教学角度,通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并匹配核电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掌握要求,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4]。

2 “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作为高校与核电企业协同探索核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发源地”,哈工程经过14年的持续研究与实践,依托多个国家级、省级及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以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企业需求为根本,提出了采用多层递进的理念、闭环提升方法制订教育教学培养方案[5]。该体系冲破核电人才局限于核工程专业培养的传统观念,首创提出融合多专业、培养复合型“大核电”人才的教育理念。首先,建立“订单”式招生及就业机制,即企业每年面向核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等专业大三本科生进行预招聘并与其签订聘用合同,提前锁定符合企业招聘条件的优秀学生。其次,建立“联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对通过预招聘的学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团队由优秀在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组成[6-7]。最后,实施“3+1”体制。“3”是指前三年学生所在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1”是指第四年校企双方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构建“三年独立教学计划”与“一年复合教学计划”协同的新型教学体制。该理念的提出和实现,在电气、热动、机械等专业的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符合核专业用人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了核专业人才职业培训周期由“4+1”向“3+1”跨越性转变。

课程设置上,创建融合“热、核、机、电”四位一体的大核电课程体系,配套建设专用教材体系,并编写出版系列教材。在核电行业率先开创企业与学校共建的“校内外毕业设计+特色工程实践”的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有效满足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师资队伍建设上,建立“两阵地、一桥梁”的师资交流模式。“两阵地”是指校企双方在各自内部选聘、选拔结构合理、专业扎实的教师,分别形成独立的校方和企方教师教学实践阵地;“一桥梁”是指通过该模式,校企合力搭建“校内教师走出去——企业教师请进来”的双向师资沟通桥梁,构建满足大核电教学需求的“双向型”互动式师资队伍,该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体系图Fig.1 “Order + union” large nuclear power talent training system

在人才培养体系成果建设和实践中,哈工程逐步实现四个“第一”,其中有两个“第一”体现在理论教学层面的成果中,即:建成国内第一个且核领域唯一一个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体系已示范推广、辐射至13所高校,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在学科建设推广上,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手段和模式,强力助推国家核学科的发展,辐射10所高校设立独立的核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高了从事核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经验,建立“两阵地、一桥梁”的师资交互培训体系,推动教师培训400余人次。

3 人才培养体系在理论教学中可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无法完全匹配就业所需知识内容。在此人才培养体系中,采用双向互通的办学模式搭建方法进行课程设置[8]。具体解决方法为: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玉发、于俊崇、李建刚、“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等企业资深专家深度参与课程体系架构的制订和完善。课程设置方面,增设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及汽轮机发电原理等电气、热动类课程,融合“热、核、机、电”四大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注重理论、立足应用、统筹兼顾、四位一体”的核专业课程架构,专业课程配置流程如图2所示。此课程体系将学科进行分类,科学系统地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以达到高效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

图2 核专业课程配置流程图Fig.2 Flow chart of course configuration of nuclear specialty

3.2 教师队伍工程经验缺乏

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科研能力也较为薄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及教学梯队。该人才培养体系以“促交流、建机制、重青年、强团队”为工作理念,坚持外延和内涵建设相结合的师资建设思路,构建涵盖校企结合、人才流动、团队建设、经验共享等全方位师资队伍体系,结合“订单+联合”培养体系特点,打造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9]。在此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两阵地、一桥梁”的师资交互培训模式,这种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化实践和企业专家来校授课的“双向型”师资交流模式,可以形成一种针对性强、适用度好、结合度高的双向互通的开放式教学模式[10]。同时,两个阵地的教师在“走出去”和“请进来”过程中,借助“校企专家面对面”、“校企双导师制”和“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有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工程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升核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解决教师队伍工程经验缺乏问题。

4 人才培养体系在理论教学中的创新点

4.1 在国内率先首创了“订单+联合”校企协同大核电人才培养新理念及方案

与中广核一同首创“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提出了采用多层递进的理念闭环提升方法制订教育教学培养方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协同为手段,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目标,自2005年开始实行至今日趋成熟。内容包括融合多专业、培养复合型“大核电”人才的教育理念,构造“订单”式培养模式、“联合”式培养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使学生有方法、有目标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11]。

4.2 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建立融合“热、核、机、电”四位一体的核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打造了特色鲜明的核专业品牌

在按照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进行多次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后,形成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核工业发展需求为主线,以课程逻辑关系为脉络,科学集成“热、核、机、电”学科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强化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打造了特色鲜明的核专业品牌[12]。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更精准、更高效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满足企业在知识上的要求。

5 人才培养体系在理论教学中的成效及推广价值

5.1 体系扎实,学生受益

哈工程核学院是全国重点高校中创立的第一个“核学院”,以此为基础创建的“订单+联合”培养体系完整扎实,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该体系提升了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了我国核专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持续培养并向核企业输送了一大批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技术知识、适应核专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核专业人才[13]。2005年至今,以该方式向企业输送学生400余名,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均位于全国首位。经示范推广,相关高校以该方式输送学生4 590余名,极大保障了企业人才战略发展,形成了重要的人才供给模式。

5.2 方法创新,效果明显

成功首创了一种具有创新效应和示范意义的高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14],拉动了国内高校核学科的发展,增强了多学科专业融合,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15]。不断促进完善高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出版应用一批符合核行业需求的教材和培训资料。该模式在强调以核专业学生为主,面向热能、机械、电力、自动化等专业学生设置融合比例,在“热、核、机、电”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下,探索增强多学科专业融合的新方法。构建“促交流—强科研—哺教学”的科研模式,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哈工程核学院的科学研究致力于军民融合、协同发展,与中广核集团直接合作科研项目15项,项目总经费570余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此外,注重师资队伍体系建设,构建“两阵地、一桥梁”的师资交互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学校向中广核集团派出教师80余人次,从企业请进专家65人次,实现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

6 结论

“订单+联合”校企协同的大核电人才培养体系,采用多层递进的闭环提升方法形成教育理念,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联合”式培养机制和“3+1”式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循环提升系统,创建融合“热、核、机、电”四位一体的大核电课程体系,解决核工程类专门化人才培养规模不足和课程设置不科学问题。建立“两阵地、一桥梁”的师资交流模式,构建满足大核电教学需求的“双向型”互动式师资队伍,解决教师队伍工程经验缺乏问题。该体系完整扎实,拉动国内核学科发展,增强多学科的专业融合,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的提升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持续培养并向核企业输送一大批德才兼备并适应核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核专业人才的目标,保障了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的供给。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核电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核电链接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