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对策探讨

2020-04-06 20:50徐广辉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 要】本文基于产业视角,分析广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人才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产教双方资源未充分融合等问题,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对策:重视企业主体激励,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资源的互助融通机制,实现校企共赢发展。

【关键词】产业视角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85-03

产教融合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强调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这更是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产教融合代表的是以产业和教育为表征的“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二者在主体构成、运行机制、行为准则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育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己任,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具有非营利属性;而盈利是产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差异伴随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趋势,使得消除二者之间的隔阂,推进教育能力提升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成为关键问题。本文基于产业视角探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致力于完善产教融合政策和配套措施,但融合效果仍有待提高。最直接的表现是政府、职业院校和科研人员“一头热”,而产业组织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美国教育家克雷明(Cremin L.A.)的教育生态理论,主张利用生态学的理念全面、联系地思考问题。运用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校企双方需要全面地分析产、教环境,以形成良性、共生的状态。弗里曼(R.Edward 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要实现管理的绩效和达成目标,必须了解各类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价值选择,这是激发其内在活力的基础。对于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问题,需要借助教育生态学和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尤其是产业这一核心主体。

(一)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

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存在诸多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的问题和因素。政策方面,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教融合政策,但实际对接方面尚存在一定困难。如《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中的“先建后认”原则,涉及企业投入和产出时间不对等、任务结果未知的情况;订单班或工学结合教育活动方面,企业需要投入专家进行授课,目的是获得符合自身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到该企业服务;基地建设方面,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软硬件升级,但获益时间和效果往往难以得到保证,需要进一步考虑和确保企业的合理利益。在被动的局面下,如何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职业院校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

企业和职业院校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矛盾。研究者周珂等认为,教育界的特点是追求稳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微调为主。而产业界采用市场主导的运行机制,往往崇尚效率优先,追求响应速度和时效性。校企之间巨大的差异,一方面增加了产教融合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导致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而职业院校则出现传统人才供给过剩、新兴专业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甚至在传统人才培养方面,也出现毕业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和素养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的情况。因此,重新审视“服务社会”的理念,落实人才培养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是职业院校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三)人才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职业院校对人才评价的指标以分数为主,而且大部分职业院校是在校课程及格并满足学分要求即可毕业。但在产业升级压力下,企业需要具备新知识、新技能的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符合职业院校毕业条件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满足企业的真实需要。在产教融合的活动中,如何考评人才,谁占主导地位,是教育输出的一大难题。

(四)产教双方资源未充分整合

职业教育和企业生产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一方面,职业院校拥有科研成果、高层次人才等先进生产资料,产业或企业系统拥有先进的技术、领先的市场判断和运营能力。但由于缺乏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广度、深度不够,企业积极性不高,使得双方在资源的交互利用上存在不足。另一方面,职教从业者认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不够先进,技术手段不够新颖,不值得作为教学和科研的研究对象;而企业无论是生产型还是服务型,认为职教从业者的思想理念或过于先进无法落地,或过于陈旧无法应用。教育与生产的这种嫌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教师的教学案例陈旧和科研数据的缺乏,同时企业在培训、科研等方面的成本快速上升。事实上,职业院校是专业人才的供应者,企业是人才资源的需求者。这种供需关系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产业链关系,具有建立战略合作与资源共享融合的基础。但从社会职责和功能角度来看,二者存在差异化的细分资源,需要理顺、整合、共融,实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

二、产业视角下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企业主体激励,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企业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企业的效益目标特性,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首先,针对产教融合型企业,政府应尽快细化相关政策,尤其放宽政策范围,降低任务难度,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活动中,并建立利益补充机制,通过税收、补助、信用等方式,补偿企业磨合期的经济损失。其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向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如采取德国“双元制”或英国“三明治”模式,扩大半工半读或工学交替的实施范围,利用人才输出机遇,保证企业短期利益的实现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如理工类专业以技术研发、项目合作,文科类专业以产品推广、品牌宣传等形式,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最后,针对实施大规模投入企业(如基地建设、实习接收、学费赞助、企业教练等),职业院校可以尝试开设订单班、鼓励签订用工合同等形式,确保企业的合理产出,促进产教融合的长效发展。

(二)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虽然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运行机制存在重大差异,但双方在人才需求和供给方面具有共生共赢关系。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高度衔接,对职业院校、产业、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基于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理念,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与产业发展、岗位需求有机对接(如图1所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针对企业产业升级、职业标准、生产经营活动、业务发展需求、研发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需求与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1.产业升级与专业设置。专业是产业在职业院校的映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契合产业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助力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专业和技能需求,职业院校应结合变化实际,适时调整与布局。如广西人才网联系统2019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人才供求情况分析报告指出,广西地区人才需求旺盛的领域涉及销售、建筑、工程、房产经纪、餐饮娱乐、百货零售等十个专业,供求比远低于1。那么,当地职业院校就应针对人才缺口,增设相应专业或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尽可能多地培养社会发展紧缺人才。

2.职业标准和课程体系。职业院校课程内容应与产业的职业标准相匹配,而非传统体系性的知识架构。社会高速发展,使企业产生了新的职业工种和职业要求,职业院校要与时俱进,设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并建立新的校企合作课标,确保人才符合产业需求。如针对工程制造类专业,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资源,以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数字生产等先进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在通识类、基础技能类、专业技能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工程应用类课程,并制定出符合现代工业流程的课程标准。

3.生产经营与教学活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存在多样性的特点,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只有对接职业标准,教学活动贴近生产过程,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结合德、英等先进国家的经验,我国职业院校可以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订单班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相结合,由此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等教学活动的调整。同时,积极推进产业先进技术、优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推进专业教学对接产业发展,推广产业新技术、新技能,提升职业教育课程的技术含量,增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

4.业务需求与顶岗实习。职业技能是在反复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完善的顶岗实习计划是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职业院校应根据产业的业务需求,针对性地设置顶岗和实习的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专业技能要求,使实践环节与业务需求有机衔接。如电商、跨境和物流类专业,可以在“双11”和“618”大促销期间深入电商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工作,既锻炼在校学生专业技能,又切实为企业解决困难。而实习阶段,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要求和实习课程,促使实习生完成校园课程。通过与产业业务需求相结合的顶岗实习系统,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

5.研发创新与科研双创。科研合作是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有力载体。产教双方的科研合作主要通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融合推进。显性知识融合方面,职业院校科研和“双创”工作应紧紧围绕企业产品的研发创新,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项目外包、横向课题等形式进行前沿研究和技术研发,获取浅层面的产业运营知识;隐性知识融合方面,产教双方应借助共同的技术开发,在合作过程中习得对方的默会知识或技术,并依托校内“双创”基地,实现职业院校“双创”和企业市场双赢。

6.人力资源与招生就业。根据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要做好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全方位融合的工作。在招生阶段,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开展订单班、学徒制招生与培养活动,在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的同时,消除结构性失业问题。在培养阶段,企业可开展实训基地和课程共建,并提供专家指导学生实战课程和提供实战运营项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多样化培养。

(三)完善产教融合人才评价体系

以往职业教育考评人才多以学分为主,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背景下,应改良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从重理论向重实践转变,从重学分向重技能转变,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培养具备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评价体系,首先应满足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例如,科学评价人才质量是否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是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评价双主体教学教育质量、教学研究是否能满足企业技术需求、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其次,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评价试点。例如,职业院校可以在订单班、学徒试点班或试点课程中,以企业考核为主导,增加企业考核环节(企业考核占比60%,学校考核40%),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最后,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跟进制度,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例如,针对毕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问题进行及时的协调与反馈,既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也能更准确地反映产教融合所培养的人才的真实水平,以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四)构建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资源的互助融通机制,实现校企共赢的发展

产教融合的实质是校企之间知识的流动和增值。教育通过与产业融合提升品质,产业通过与教育融合寻求技术支撑,两者借助彼此的优势资源展开合作,实现共赢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首先,教育界与产业界应基于彼此的差异和共同利益,建立互助共赢的发展理念,开展合作与交流。其次,职业院校拥有场地、高层次人才、技术、实验设备等资源,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理念、技术开发项目和场所、企业导师、实验实习实践场地和运营能力,基于现有资源,产教双方可以开展以下资源整合与合作:一是发挥人才培养方面的相互支持与协作。职业院校应利用自身的教学设施和优质师资教授理论课程,行业企业则基于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将先进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同时,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两大主体,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材(或教辅)设计、课程讲授,确保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符合产业需要。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企业可以借助职业院校的教师、硬件、实验器材等资源,以项目合作、横向课题、委托开发等方式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既降低自身研发成本,又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准。三是服务社会的合作。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知识优势和培训技巧,为企业员工开展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针对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修正。同时,企业可以将专业内的关键技术和前沿理论传授给职业院校教师。四是人力资源的合作与整合。职业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生产、管理和服务人才,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资源整合,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整合,产业与职业院校之间还应当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例如,可以建立一个专门性的服务部门,负责整个生产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协調与管理,包括可用资源的探索、合作协议的签订、效果的评价等,以确保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综上所述,本文从产业视角分析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出现政府、职业院校“一头热”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校企双方资源未充分整合等,提出激励企业主体、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接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构建资源融通机制等建议,以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效能,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但是,鉴于职业院校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理工科和文科的重大差异以及笔者认识上的不足,本文所提出的建议更适用于管理类专业,而理工类专业尚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2]Lawrence Arthur Cremin.Public education,basic books[M].New York:Inc.Publishers,1976.

[3]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4]周珂,赵志毅,李虹.“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5]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

[6]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B098)

【作者简介】徐广辉(1983— ),男,河南漯河人,硕士,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创业研究。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关于动作要素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