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式中的“象鼻”辨析

2020-04-06 01:45田富军
关键词:图录黑线鱼尾

张 妍,田富军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象鼻一词出现在中国雕版古籍版式的历史发展中。上海辞书出版社《大辞海》释义“象鼻”“即鱼尾,鱼尾与书口上部连起来像大象的鼻子”[1],显误。象鼻在古籍书页的版心内,版心常刻书名、卷数、刻工姓名等信息。随着古籍装帧技艺的发展,特别是包背装和线装出现后,古人沿着版心的中线将书页对折成两部分装订,而此中线多以象鼻的中心线为准,可见象鼻非常重要。但当今学术界在使用象鼻这一术语时,存在概念模糊,认识不一致的问题。笔者拟从这些定义和使用中,探讨象鼻的由来,明确象鼻的概念,分析象鼻在古籍版式中的作用,以请教于大方之家。

一 学术专著中的象鼻

有关古籍的专业书籍对象鼻的说法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认为象鼻是指鱼尾上下到板框为止的空格部分(如图1)[2]。施廷雍《中国古籍版本概要》:“版心上下两端的界格,称为象鼻”[3]。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鱼尾上下到板框为止,这空格叫象鼻”[4]。曹林娣《古籍整理概论》:“象鼻,简称鼻。版口上下两端的界格之称”[5]。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有的版心上下各有一条横线,由上下横线至上下边栏形成的两个空格叫象鼻,往往用来刻有该页字数、刻工姓名和书名”[6]。还有《古籍版本浅说》[7]《古代文献知识》[8]《中国文化史词典》[9]《古籍修复技艺》[10]《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11]《古今图书收藏指南》[12]《中国传世文物收藏鉴赏全书——古籍善本(下)》[13]《图书学》[14]《中医古籍与藏书文化》[15]等有关古典文献专业的书目均持类似的说法。

(二)认为象鼻是版心中间从鱼尾到上下边栏之间的黑线(如图2)[16]。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象鼻:从鱼尾到边栏这一段版心中间的直线叫象鼻”[17]。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的一条线”[18]。持此观点的还有《高校文献检索导读》[19]《版本目录学研究》[20]《中国历史文献学》[21]《古籍印本常用术语汇释》[22]《古籍印本鉴定概说——附录〈古籍印本常用术语汇释〉》[23]《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24]《古籍校勘说略》[25]等专著。

(三)认为象鼻有多种说法,既可以指鱼尾到边栏的空格或黑口,又或者指鱼尾和黑口的合称(如图3)[26]。李致中《古籍版本知识 500 问》:“关于象鼻的指称似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上鱼尾上方至上栏线这一段书口上,于中缝左右各携一道墨线,这两道墨线下与上鱼尾相连,似是垂下的象鼻,故有象鼻之称。另一种说法是指白口书上鱼尾上方那条未着墨的空白版心与墨色的鱼尾相连,整体看起来的确像下垂的象鼻,所以称为象鼻”[27]。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把黑口和鱼尾连在一起像大象的长鼻子,于是也有人把他叫象鼻”[28]。姚伯岳《中国图书版本学》:“版心中上下鱼尾到板框之间的部分叫象鼻。关于象鼻,还存在两种不同说法,一说象鼻是黑口本鱼尾上下到边栏位置的黑线,一说是将黑口与鱼尾连起来像大象的鼻子,故二者合称象鼻”[29]。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象鼻:连接鱼尾和边栏的一条线(一说从鱼尾到边栏的部分)”[30]。此外还有《中医文献学》[31]等专著对于象鼻持有同样的说法。

二 学术论文及其他相关领域中的象鼻

由于象鼻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应用较少,并且多作为版式研究的辅助部分,较少有学者专门去探讨或论述,而作者具体描述象鼻概念的情况则更少。在《古籍版本浅谈(下)》一文中称“版口中作为折叠标记的象鼻(版口上下两端的界格,即版口上下的黑线,好似象鼻而名之)、鱼尾刻于上下两端,其中间谓之中缝”[32]。此文说法前后矛盾,不知象鼻所指是版口上下的界格还是黑线。在《古籍版式的构成法则》中,“象鼻是指下鱼尾至板框的黑线”[33]。《论宋代刻本书籍版式设计》一文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象鼻是上鱼尾到板框之间的空白部分[34]。但实际上图示展现得不够明确和清晰。《古书之美——探究中国传统书籍版式的成因及其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影响》一文中则称“鱼尾到版框之间的黑线,状如垂在胸前的象鼻”[35]。从以上几种说法可以看到,象鼻的概念在学术论文中也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学术论文中的象鼻更多是与描述古籍版式联系起来。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认为象鼻指上下鱼尾到边栏的空格部分,如古文献学权威期刊《文献》中刊载的《珍贵典籍的重大发现——北宋刊本〈礼部韵略〉》一文描述详细:“上鱼尾至上边栏一段,或称象鼻,多用以镌刻本版大小字数,下鱼尾至下边栏一段,多用以镌刊刻工姓名”[36]。显然,象鼻指上下鱼尾到边栏这段空格。又如《〈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存世本考论》当中,称:“上象鼻有表示字数的数字,下象鼻有不同刻工的名字”[37]。《〈文渊阁书目〉版本系统考论》一文中称:“半叶十行,每行抄写书名二种,白口,顺鱼尾,下象鼻处有刻印‘漫堂钞本’四字……每上半叶下象鼻处有抄写‘漫堂钞本’四字”[38]。按照此文的描述,作者认为象鼻是版心至上下板栏的空格部位。另一文献学权威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刊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南宋刊〈史记集解〉考》一文中,在论述版本信息时则称:“双鱼尾,无刻工姓名,偶尔在下象鼻右半刻有字数”[39]。可见作者所指象鼻也为上下鱼尾到边栏之间的空格部分。二是认为象鼻指下鱼尾到边栏之间的黑线。例如《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中刊载《〈司马相如集〉版本叙录》一文中,称:“鱼尾下以小字刻卷次、页码,再下为象鼻,象鼻右侧以小字刻‘无锡丁氏藏版’6 字”[40]。结合图录来看,意指象鼻为下鱼尾到边栏之间的黑线。也有部分论文对象鼻的理解存在不同的看法。由此可见,在实践应用中,权威学术期刊中的文章对于象鼻的概念也存在多种说法,需要结合图录来理解定义。

其他相关领域主要包括图书馆著录和行业权威出版物。全国各大图书馆的古籍在线资源库中,关于版式著录的部分,一种是未注明版式内容,例如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云南古籍数字图书馆、洛阳市图书馆馆藏珍贵古籍全文数据库、四川图书馆古籍平台。一种是在著录时基本上都采用边栏、行款、书口等说法,关于象鼻的描述非常少,例如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天津图书馆历史与文献数字资源库、宝鸡市图书馆、浙江图书馆馆藏珍贵古籍数据库、中科院珍贵古籍数字化开放应用平台等。查阅《中国版刻图录》《明代版本图录》《清代版本图录》等收录古籍图录的专业性书目,在描述图录版式时都未提及象鼻。在古籍研究领域,行业的标准和规范更多的是参考权威出版物和元数据规范。《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古籍专业的权威出版物,但对古籍的版式仅著录行款、字数等,没有关于象鼻的内容。代表古籍著录规范的《古籍元数据规范》也没有关于象鼻的定义标准。

综上所述,关于象鼻的形制和概念,学界说法不一。

三 象鼻的概念辨析

《中国版刻图录》收录了从宋代到清代的典型版刻图录。查阅丛书收录的宋代刻本,北宋至南宋时期的版刻形式丰富,版心的鱼尾有单鱼尾,双鱼尾,甚至版面中有多个鱼尾。学界一般认为鱼尾是用来对准折中书页,何远景《鱼尾的起源》一文中谈到鱼尾的作用时认为“非为折页”,而是“检索文字提示符”[41](如图4)[42]。查图录可知,实际上起到折叠书页作用的是版面正中的墨线,叶德辉在《书林余话》中也提到版式中黑口的作用是用来折中书页:“小者刻一微线,是谓小黑口,盖所以表识版之中心,以便折叠时有也”[43]。在宋代,书页的折叠是依靠版刻中的一条直线来完成的,这条线的长度贯穿书页,长于边栏,有粗有细,大部分墨迹较浅,很明显是古人为折叠书页所刻(如图5)[44]。这种情况在宋代的版刻图录里较为常见,特别是在整版的书影里尤为明显,半页的书影也有这条直线的痕迹。这些书影的刊刻点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可见北宋年间刊刻图书时,在雕版中间加一条墨线便于折叠,是当时的习惯和通用形式。到了南宋和金元,这条线在版心中间愈加明显,刊刻者为了书页美观,这条线不再超过天头地脚,中间部分也为了刊刻书名卷数等信息而略去,只在鱼尾至上下边栏的空白区域刻下墨线,同样也便于折叠(如图6)[45]。自此,雕版版刻的形制则出现了鱼尾到上下边栏有墨线的情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献学版式术语中的“黑口”,曹之《古籍版式与版本鉴定》中也提到黑口在北宋时期并未出现,是南宋福建建阳地区发明的。随着这条墨线的粗细变化,也有了“大黑口”“小黑口”“细黑口”“粗黑口”的分类。

之后古籍装帧盛行包背装和线装,版心的部分向外且一分为二,形成“书口”,鱼尾等部分也被一分为二,本就较细的墨线则在这种装帧形式下不容易被辨认,只有较醒目的粗黑线容易被注意到,所以尽管“黑口”的出现时间较早,但古人关于“黑口”的定义和概念则出现较晚,在清代和民国的版本学和目录学等著作中,如《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宋元本行格表》《藏书绝句》《书林余话》等都描述了书口、鱼尾、边栏等版式术语,并且将版本目录著录格式标准化,用以划分年代,鉴别古籍。“象鼻”概念的出现时间更晚,最早见于专著的“象鼻”说法则是在卢前的《书林别话》当中,称“版之四围,上为边,下为栏。黑口书者,上下长象鼻,中列鱼尾,书名、卷数往往著鱼尾下。花口书者,鱼尾之上列总名,鱼尾之下列书名、卷数,又于页数下列书斋名。白口书者,书名及页数偏前,卷数偏后,无象鼻鱼尾者也”[46]。卢前的说法是把上下鱼尾到边栏的黑线称为“象鼻”。建国后,陈国庆在其著作《古籍版本浅说》中将象鼻定义为上下鱼尾到板框之间的空格部分。而论述了古籍版本源流和版本鉴定的《古书版本常谈》也采用这种说法。可见,“象鼻”概念从产生伊始就很含混,此后,学术专著和实际应用对于“象鼻”的概念也一直没有统一的规定。

综上,有必要对“象鼻”的概念进行辨析。从起源和作用来看,若“象鼻”指上下鱼尾到边栏的空格,那么折叠中线的作用就无法体现。从“象鼻”的字面含义来分析,若上下鱼尾到边栏没有墨线,仅是空白或文字,其形制是不会使人与大象垂下的鼻子联系在一起。若“象鼻”仅指“上下鱼尾到上下边栏的黑线”,则与“黑口”的概念重叠,而“黑口”是从清中期就已见诸文献,远早于“象鼻”,不太可能又给这条“黑线”另一种术语使之与“黑口”所指重复。合理的解释是,下鱼尾与其到下边栏之间的黑线结合起来看,似垂下的象鼻。与此相对称,上鱼尾与其到上边栏的黑线结合起来是“倒过来”的“象鼻”。不难看出,“象鼻”当指鱼尾和黑口组合在一起的形制(如图7)[47],形似大象的鼻子,这应当是“象鼻”的最初概念所指形制。但版式形制多变,版心也有多种形态,经常会出现鱼尾不存在的情况。查阅元明清古籍版刻图录,版心有时并不是由鱼尾来分隔,而是由两条横线分为上下短、中间长的三部分,上下两部分常有黑线,形成黑口,这两条横线和黑线的结合,当是鱼尾与黑线组成象鼻的变体。因此,版心中的上下鱼尾或横线和上下黑口组合在一起的形制,形似大象的鼻子,称为“象鼻”。

古籍中抄本的版式较为灵活,有些抄本特别是包背装和线装本模仿雕版印刷的版式,或用与刻本相同版式的制式空白纸张抄写,故也带有象鼻的情况。活字本受雕版的影响,版心也常有象鼻。

象鼻体现了古籍版式的对称之美。象鼻承担着古籍折页“对准”的功能,使左右版面整齐对称,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审美意趣——折中与对称,让读者感受到古籍版式的和谐之美。象鼻之名由其形制形似大象鼻子而得,鱼尾也是形似鱼之尾鳍而得,这两个术语的名称也体现了古人蕴含在书籍中的崇尚自然的思想。象鼻是一整页书中最中间的部分,刊刻者对象鼻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品格,承载于古籍版式中,对后世书籍的版式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图录黑线鱼尾
黑线
新时期古籍图录编纂出版对策研究
观狮身鱼尾像
木星地
漂亮的裙子
虾背黑线真的特别“脏”吗
《中国当代摄影图录》(部分)
这也算海鲜
七巧数独
蜗牛去拜访蝴蝶的时候(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