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洪鹏,贾锦涛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云岩子作》和“充州小董师父赠云岩子《上丹宵》”[1]诗词刻石位于崂山景区华楼山凌烟崮巨石之上。前者在下,落款为姜玄童上石;后者在上,落款为云岩子上石,刘志德、朱志成凿刻。两块石刻皆成于元代大德年间,楷书阴刻,字径方正,字型匀称,长宽20 厘米左右,结体相似,笔画相仿,应皆为刘志德和朱志成凿刻。华楼诸真人丹诀刻石大多由云岩子主持上石,时间大多为大德初年。《云岩子作》或避讳己作,由门徒主持上石。从诗词的内容来看,两者相近,有所呼应,应为唱和之作,但该刻石中的充州、小东门董师父和诗词正文的用词断句,以及诗词创作时间、旨意阐述等方面缺乏研究,诚为崂山金石遗憾。
崂山华楼宫凌烟崮《上丹宵》刻石前有“充州小东门董师父赠云岩子”[2]。查阅元代史志,并无“充州”,应为“兖州”之误。“充”与“兖”字形相似,仅差一撇一点。或因风化所致,“兖”之撇和点刻痕模糊消失。或因当时道士和石匠文化水平误刻。但根据石刻“充”字上半部分结构匀称,自然(图1),无笔画遗漏或风化迹象,应为误刻。《说文解字》中未收录“兖”字。《康熙字典》中仅收“兗”字。《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皆收“充”字。由此可见,“兖”和“兗”为后起之新字。元代,“兖”应为“兗”之异体字,或俗体字。因此,“兖”与“充”因字形相似而导致刻写错误。
《上丹宵》石刻正文前有“充州小董师父赠云岩子”[3]之小序,而距其不远的《酹江月》刻石正文前也有小序“充州小东门董师父赠云岩子。”[4]两首词皆为董师父赠云岩子之作。对比《酹江月》和《上丹宵》正文之小序,《上丹宵》前的“小董师父”之称呼似乎不妥。首先,《上丹宵》虽为云岩子刘志坚主持上石,但却由晚辈刘志德和朱志成勒石,称呼刘志坚的道友为“小董师父”不妥。其次,“小董师父”之“小”一般表年龄或辈分小。但通过考据,“小董师父”不仅年龄不小,而且辈分比刘志坚还高。因此,《上丹宵》前的“小董师父”应为“小东门董师父”之漏刻。据《崂山全真词“充州小东门董师父赠云岩子〈酹江月〉”刻石研究》,“董师父”实为“巩师父”,即元代中晚期兖州万寿观主持巩道岩。
《上丹宵》词刻下方还有一方七言绝句《云岩子作》诗刻。《上丹宵》中“炼神丹,凭志气,要坚牢”[5],“先锁下劣马猿猱”[6]和“常交保护主人公,勿纵分毫”[7]与《云岩子作》中“先生有志不须愁”[8],“劳擒意马锁猿猴”[9]和“白牛常在金栏里”[10]皆相对应。从内容上来看,两者应该是两人唱和之作。但巩道岩与刘志坚的相识在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元泰定二年云岩子道行碑》中:“(云岩子)就东平仙天观郭尊师,往摄衣席下,执礼甚卑,服劳维谨。郭师盻之曰:‘闻汝善养鹰,学道亦不异是。锻去生犷野性,屏去一切尘念,久之调服,自然入道’。言下有省,乃祓性除情,减膳祛睡,志一而笃行之。东平密迩博州,亲友沓至,劝挽归俗。郭曰:‘我固知汝心坚确不移,奈处此不宜’。遂辞去,历邹、滕、沂、莒之郊,寻访云朋,讲明心要”[11]。刘志坚辞别郭尊师和家人亲朋,从东平到邹城、滕州、临沂、莒县等地访学问道。刘志坚由东平东南行,过兖州才能到达邹城。后刘志坚继续南行到滕州,东行到临沂,东北到莒县,进而东北行,过五莲、胶州到即墨,最终来到崂山。据其门生黄道盈的《云岩子道行碑》可知,刘志坚到崂山后苦修十年,度化弟子,至仙逝并未出过崂山。因此,巩道岩与刘志坚的相识即在刘志坚辞别师父去邹、滕求道问学路过兖州之际。根据碑文中刘志坚(1239—1305 年)所作七言绝句“三十二上抛家计,纵横自在无拘系。来到鳌山下死功,十年得个真气力”[12]。可知,刘志坚决心弃家入道时已经32 岁,时间在1271 年。由此可见,巩道岩至少在1271 年时仍然活动于世,但未参悟真道。丘处机的弟子大部分在13 世纪上半叶先后去世,巩道岩应该属于丘门小弟子或者寿长者。
崂山华楼宫外的董师父《上丹宵》和刘志坚的《云岩子作》极有可能就是刘志坚在兖州与巩道岩谈道论修之时相互赠送之作。因云岩子“雅不识书,言出理会”,该词可能并无书面记录,长期以来口头流传。后于大德年间上石之时,由云岩子口述而文。再加之道人与石匠文化水平极为有限。故而,《上丹宵》和《云岩子作》刻石中出现了很多刻字争议之处:“伦回”与“轮回”;“白牛”与“白中”和“白午”;“重头”与“重投”;“常在”与“常立”;“牢牵”与“牢拴”和“劳擒”;“兖州”与“充州”等等。
《云岩子作》刻石位于崂山华楼山景区华楼宫外凌烟崮下巨石上,阴刻楷书,结构宽绰,笔画粗厚,略带颜体书风,字形大小较为均匀,字径20cm×20cm 左右,近人红漆重描,颇为醒目。其从右到左10 列分布,每列据岩石自然情况长短不一,错落分布,首列为序,尾列为落款,中间八列为正文,全文如下:
“云岩子作
先生有志不须愁,劳擒意马锁猿猴。白牛常在金栏里,免了伦回贩骨头。
姜玄童上石。”[13]
由上可知,该七言绝句为时任华楼宫主持云岩子刘志坚回赠兖州小东门内万寿观同门道人巩道岩所作,由门人姜玄童主持上石。其内容为全真道教修真的机诀妙理,深奥晦涩。
崂山华楼《云岩子作》刻石在王集钦的《崂山碑碣与刻石》、王瑞竹的《崂山诗刻今存》、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的《崂山志》和崂山风景区管理局与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编写出版的《崂山摩崖集萃——华楼篇》,以及元泰二年《云岩子道行碑》中均有收录。其中不同之处主要在用字方面。
《崂山诗刻今存》中《云岩子作》如前。周至元《崂山志·金石志·元华楼诸真人丹诀散刻各崖石上》中“先生有志不须愁,牢拴意马锁猿猴。白中常在金栏里,免使轮回凡骨头”[14]。而《云岩子道行碑》中:“先生有志不须愁,牢牵意马锁猿猴。白牛常立金栏里,免了轮回贩骨头”[15]。《崂山碑碣与刻石》中“劳”和“伦”后各有“(牢)”和“(轮)”,其他与《崂山诗刻今存》《崂山摩崖集萃——华楼篇》相同。
1.“劳”与“牢”
“劳(牢)拴意马锁猿猴”意为修道时心意安住,不能像猿、马一样外驰躁动。“劳拴”为拴得辛苦、疲惫。“牢栓”为拴得牢固、坚固。显然“牢栓”在词义上更合适。“牢”在《韵会》中为“郎刀切,音劳”,在《韵会》中“郎刀切,音劳”。“劳”在《韵会》中为“郎到切,牢去声,”在《韵会》中为“郎刀切,音牢”。由此可知,“牢”为仄声字,用在此处符合《云岩子作》平起首句入韵的平仄格式。《崂山志·金石志·元华楼诸真人丹诀散刻各崖石上》中有“牢捉牢擒生五彩,暂停暂住免三涂”[16]。马钰在《满庭芳》等词作中也反复用到“牢栓”“牢捉”“牢擒”等词。
综上所述,《云岩子作》七绝中二句首字为“牢”更合理。
2.“牵”“擒”“拴”
在词义上,“牵”“擒”“拴”都可行。从对全真师祖词作借鉴上,“牵”“擒”“拴”也都有出现。马钰《满庭芳》中“思今古,从前勇猛,尽葬在北邙山。不如心行善,无烦恼,养就朱颜。怕无常限到,意马牢拴”[17]。《满庭芳·赠曹八先生》中:“牢捉牢擒,争奈马猿跳健”。《金莲出玉花·莱州仓使卢武义》其二亦曰:“牢擒意马,紧锁心猿宁著假”[18]。由此可见,词义和借鉴不能决定字之选用,而更应以合乎格律平仄为准。
在成书于元代的《韵会》中,“擒”为“逡缘切”;“牵”为“轻烟切”;“擒”为“渠金切”。由此可见,三者在元代为同声母、同韵字。因此,各版本中用字不同,盖为方音中韵母发音含糊或相近造成。但按照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云岩子作》属于平起首句入韵格式,前两句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牵”在《韵会》中为“轻烟切”。“烟”在《韵会》中为“因莲切”。“莲”在《韵会》中为“灵年切”。“年”在《韵会》和宋《集韵》中皆为“宁顚切”,在唐《唐韵》中为“奴顚切”。由此可见,唐、宋、元三代,“牵”的发音并没有变化。杜甫《秋夕》为仄起首句押韵七言绝句,尾中“卧看牵牛织女星”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由此可见,“牵”为平声字。若《云岩子作》中用“牵”则不入格。
“擒”在宋《集韵》和元《韵会》中皆为“渠金切,音琴”;在《唐韵》中为“巨今切”。“琴”在宋《集韵》和元《韵会》中皆为“渠金切”;在《唐韵》中为“巨今切”。“今”在《唐韵》《集韵》《韵会》和明《正韵》中皆为“居吟切,音金。”故而,“擒”与“琴”在唐、宋、元以来读音一直相同。白居易《船夜援琴》为五言律诗,韵脚分别为“深”“琴”“音”和“今”。五言律诗中韵脚皆为平声字。“琴”为平声字,则“擒”亦为平声字。若《云岩子作》中用“牵”则不入格。
“拴”在《韵会》中为“逡缘切”。“缘”在《韵会》中为“余绢切”。“绢”在《韵会》中为“规掾切”。“掾”在《韵会》中为“俞绢切,缘去声”。由此可知,在元代“拴”为去声仄声字。“牢拴意马锁猿猴”[19]正符合“仄仄平平仄仄平”之格律平仄。
“擒”与“牵”的发音区别为韵腹“ɑ”了存失。但是在方言中,韵腹丢失的情况不常见。故而,其应该是发音模糊所致,即韵腹“ɑ”发音开口度过小,导致音值含糊不响。
《云岩子道行碑》成碑时间为刘志坚去世20 年时,由门人黄道盈所述,集贤学士赵士延所撰。时《云岩子作》虽然已经上石,但是黄道盈可能并未见到。根据《析津志》中记载,黄道盈于大德元年云游大都,采师父刘志坚之道号建云岩观,到至治元年(1321 年)“奉旨赍御香往鳌山”。之后,便无记载黄道盈回过崂山。刘志坚一脉活动阵地从崂山转移到大都,崂山全真道教逐渐衰落,而在大都逐渐兴旺。因此,黄道盈所述的《云岩子道行碑》中的《云岩子作》也是其未离开崂山时候听师父刘志坚所说,未有文字。方音所致,难免出错。从字形来看,“擒”有异体字“捦”,与“拴”极其相似,容易误读误刻。
综上所述,周至元《崂山志》中“牢栓意马锁猿猱”[20]更为合理。
1.“白牛”与“白中”
“白中”未见该词用法。“牛”与“中”字形相似,应为周至元在访碑过程中因刻石风化模糊而误录。“白牛”为全真道教修真隐晦用语。《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有:“问曰:假令白牛去时,如何擒捉?诀曰:白牛去时,紧扣玄关,牢镇四门,急用仙人钓鱼之法。又用三岛手印,指黄河逆流,掩上金关,纳合玉锁,如人斩眼,白牛自然不走。名机出水登彼岸之法。有十般定性命之法。诀曰:一名金关玉锁定,二名三岛回生换死定,三名九曲黄河逆流定。是名无漏果。圆者,皆共成于仙道。若定了宝时,休教滞了腰脚,昏了眼目。此是定三宝之法”[21]。由此可知,“金关玉锁”“三岛回生”和“黄河逆流”之法为“定三宝”的妙法。“三宝”为何?“丹阳又问:‘何者名为三宝?’祖师答曰:‘有内外三宝。是道经师者,为外三宝也。内三宝者,精气神也’”[22]。“定三宝之法”与擒捉白牛之法相同。因此,“白牛”就是“三宝”,即精气神,并非“‘白牛’在道家术语中实指‘元精’,以牛作比,盖是暗指人的性冲动如蛮牛乱闯一般”[23]。只有定“三宝”才能达到“无漏果”,即“仙道”。在修真过程中,“三宝”都有可能外漏,如有一漏便不能成正果。《重阳师祖心传清虚语录》:“内三宝者精气神是也,外三宝者耳目口也。须以耳目口,闭塞勿发通。目视色则神从目漏,耳听声则精从耳漏,口开言则气从口漏。视听言时动于外,则神气神日耗于内,渐渐衰老,耗尽则死。所谓固三宝者,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是为外三宝不漏也”[24]。“紧扣玄关”之“玄关”为牙齿。《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齿是为玄关,闭丹田者为下玄关”[25]。“牢镇四门”之“四门”即双耳和双目。如果再追溯“白牛”的原型,应该是“父精母血”和“人身精粹”。《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性命缘何生?诀曰:‘皆不离阴阳所生,须借父精母血。’二物者,为身之本也。”[26]《重阳师祖心传清虚语录》:“人自父母胞胎,一身之精粹,其连如环,其白如练,先生三元。”[27]“三元”即“三宝”。故而,人身“精粹”生“三宝”,其色犹如白练。“精粹”来于父精母血。
2.“常在”“常立”与“金栏”
从平仄看,“常在”和“常立”都可以。从词义看,“白牛”与“常在”更为配合。“金栏”的用法应该与“白牛”有关。“栏”在《康熙字典》中:“牛圈曰栏,与兰通。”《汉书·王莽传》:“与牛马同兰。”《重阳师祖心传清虚语录》:“坤宫乃人身中黄庭是也,即心下肾上,肝西肺东,内肾之前,脐轮之后,中虚之窍,真气发生之所。”[28]“黄庭”即是“金栏”,为心肝肾脐之间的中虚之地。“坤宫”有甚作用?“坤乃承载万物之谓也。实为产药川源之处,阴阳交媾之所也。神守坤宫,要昼夜之间,时刻不离,元神下照,回光静定,逆施造化,拔转天关,大药自此而生,金丹由是而结也。”[29]由此可知,坤宫为金丹结成之地。“常以神照坤宫煅炼阴阳,精化为气”,精气充满,铅汞凝结,玄珠成象,太乙含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是为神仙。所以刘志坚言:“白牛常在金栏里,免了伦会贩骨头。”[30]
七言绝句中,三四句前两个字平仄相对。“白牛”为平平,则“免了(使)”则应为仄仄。“了”在此处放在动词“免”后表示动作完成,读音为“le”,轻声,不入平仄。“使”为仄声字,正入平仄。“使”在此处表示使动用法承前省略主语主使者,承后省略实语被使者,(这样)使(你)在轮回中继续投胎肉身凡体。
“伦回”之词未见用法。“伦”应为误记误刻。“轮回”本为佛家用语,指没有获得解脱的众生在六道中转化不休。全真道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常见佛教用语,借指没有修真得道之人在生死之间无休止转化。
“贩骨头”应为“凡骨头”之误记误刻。“贩骨头”为屠夫之生计。“凡骨头”则表示不修真得道而生老病死之凡夫。《崂山志·金石志·元华楼诸真人丹诀散刻各崖石上》中多有表述:“莫言大道人难会,自是凡夫不学仙”[31];“却怪凡夫总不悟,尽甘荒野任丘坟”[32];“分明有个长生路,其奈凡夫转迷途。”[33]其皆表达了对世间不修道凡夫不能超越生死,在轮回中循环的遗憾和惋惜。《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一切男子女人,心着欲乐贪恋境界之事,白日不断无名烦恼,夜间境中不能断三尸阴鬼,男子损却精,女人损却血气,三宝走却元阳,故乃人有疾病无常也。不闻神仙之语,人似破漏房屋,主人不修补者,宫殿倒塌,坏其梁柱,是人有疾病也。”[34]只有修真得道,才能脱离凡夫肉胎在轮回里循环往生,于天地中自由驰骋,长生不灭。
综上所述,崂山华楼宫外七绝《云岩子作》刻石正文应为:先生有志不须愁,牢栓意马锁猿猴。白牛常在金栏里,免使轮回凡骨头。该诗大致创作于云岩子刘志坚离开东平访道游历时路过兖州时,是回赠兖州小东门外万寿观全真道长巩道岩之诗,前两句回应巩道岩修心降意之修行法门,后两句道出金丹修炼之妙用。
《上丹宵》刻石位于崂山华楼山景区华楼宫外凌烟崮下巨石上,云岩子刘志坚主持上石,门人刘志德、朱志成抄录凿刻,阴刻楷书,笔画粗厚,结构宽绰,略带颜体书风,夹杂俗体字和异体字,字形大小较为均匀,字径20cm×20cm 左右,近人红漆重描。其自右往左十三列分布,首列为序,二列词牌,尾三列为落款,中间八列为正文,全文如下:
“充州小董师父赠云岩子。
上丹霄。
炼神丹,凭志气,要坚牢。先锁下劣马猿猱。时中假炼,频加慧力痛槌敲。常交保护主人公,勿纵分毫。
功要积,行要做,物要远,我人抛。得跳出四大形巢。虚空踏定,那里重,头旧知交。始终不改志无移,德行清高。
云岩子上石。刘志德,朱志成。”[35]
崂山华楼《上丹宵》石刻在王集钦的《崂山碑碣与刻石》、王瑞竹的《崂山诗刻今存》和崂山风景区管理局与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编写出版的《崂山摩崖集萃——华楼篇》中均有收录。其中不同之处主要在断句和用字方面。
《崂山诗刻今存》中《上丹宵》断句如前。《崂山摩崖集萃——华楼篇》中与《崂山诗刻今存》大致相同,仅在下片最后有所差异:“那里重头旧知交。始终不,改志无移,德行清高”[36]。但《崂山碑碣与刻石》中下片断句差异较大:“虚空踏定,那里头,旧知交始终不改,志无移,德行清高。”[37]
《上丹宵》应为全真祖师王重阳所创词牌,后在全真门人中传承使用,但目前所见数量极少,可查有王重阳1 首,丘处机2 首,马钰弟子王丹桂3首,丘处机弟子刘志渊1 首,全真道士1 首。皆为上下各4 韵,上片38 字,333/34/47/434 或合为七字333/7/47/74。但下片情况较为复杂。丘处机、王丹桂下片尾句为43。王重阳和长筌子下片尾句尾73。刘志渊与巩道岩基本相同,为434 和74。但除刘志渊和巩道岩外,其他几种形式的尾句皆不入韵,疑似43 式者丢4 字韵句,73 式者丢句末韵字。《崂山摩崖集萃——华楼篇》中“始终不,改志无移”[38]在词义上没有必要断句,且无先例可循。《崂山诗刻今存》中“那里重,头旧知交”在词义上没有必要断句,文献中多不断句。《崂山碑碣与刻石》中漏掉“重”字,导致后边断句在词义、平仄和先例上皆不合理。综上所述,《上丹宵》断句应如下:上片333/34/47/74,下片 333/37/47/74。
《上丹宵》上片讲述全真道修炼内丹,求返其真之法。“神丹”即“内丹”。“劣马猿猱”用来比喻“心”和“意”。“猱”为古书中的一种猴。《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师祖答曰:‘心是猿,意是马也’”[39]。“劣马”为性子暴躁不易驾驭之马,极言内心难以清静。前两句为修炼内丹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坚牢,内心清静,不可半途而废,不可心猿意马。王重阳:“夫修行者,常清静为根本”[40]。“如常时只宜清静,大为正道也”[41]。“时中”即“时辰”。《重阳师祖心传清虚语录》:“二六时中,逆而修之。”即十二时辰都要不顺人情熟境而修行。“假炼”为“借假炼真”或“炼假成真”。《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惟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相借炼假成真,感合为一”[42]。“慧力”借自佛教用语。为佛门“五力”之一,即破除烦恼妄念的力量。《三藏法数》:“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三句表明,在借假肉体炼就真灵魂的过程中,要时刻摒弃妄念、执着和烦恼,避免扰乱清静。“常交”为全真清静之法,也是修炼之法。《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气聚于脾上安垆,号黄婆匹配之法,又名天地交泰之法,又名坎离交媾,是体交神不交之法。神不交者,是清静之法”[43]。马钰《万年春》中:“日常宁耐。自是常交泰。”“主人公”亦出自佛教用语,即不为外境迷惑的真实自我,在全真道教中借为“真我”“真身”之义,究其根本是人之精神,即“阳神”。全真修炼最终以求“求返其真”,即脱离肉体之假,以求真神永存,不生不灭。《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不闻神仙之语:人似破漏房屋,主人不修补者,宫殿倒塌,坏其梁柱,是人有疾病无常者”[44]。“主人公”为人肉体之主导者,即人的精神,或全真所谓“阳神”。四句词义承接三句,用“天地交泰”之法脱离肉体,修炼真我阳神,丝毫不能有半分放纵。
《上丹宵》下片则讲述了全真道教“功行”双修,得道成仙的修行理念。首句表明修行要功行双修,物我两忘。《重阳立教十五论》:“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45]。“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46]。《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清静、忍辱、慈悲、实善、断除十恶、行方便、救度一切众生、忠君王、孝敬父母师资。此是修行之法。然后习真功”[47]。外修真行,救度众生,内修真功,超脱自我,功行双修以得道成真。“我人抛”为感悟到人身也是虚假空无。《丹阳继韵》“真心悟后忘人我,慧眼开时弃色财”。次句承接“我人抛”再次表明要脱离肉体凡胎。“四大”或指“心、精、气、身”。《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天有九星,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大。天有地、水、火、风,人有心、精、气、身”[48]。但“心、精、气、身”并非“四大”解释。王重阳对“四大”并没有具体解释。“天有地、水、火、风者,金、木、水、火、土也;人有地、水、火、风者,心为火,精为水,气为风,身为土,乃是地、水、火、风也”[49]。也非对“四大”的解释。“心、精、气、身”为佛教对对构成人体或物质要素的称呼。“何者天有四时?春、夏、秋、冬也。人有四时?四肢、四大是也”[50]。“四肢”与“四大”并举可知,“四大”亦为构成人体的要素,盖是对肉体的代称。第三句表明待到修炼到清静无染之时,便能够得道成仙,飞往物外仙境。《大般涅槃经》:“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虚空。”王重阳应该借用了佛家用法,“内清静者,心不起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染。为清静也”[51]。“那里重头旧相交”[52]中“头”应为“投”之误记误刻。“那里”即物外仙境。得道之后便可以去仙境投奔先得道的祖师同门。最后一句再次呼应首句,表明修真要志气坚定,功行双修,才能得道。
《云岩子作》和《上丹宵》诗词石刻在崂山华楼诸真人丹诀石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记录云岩子刘志坚修真历程的重要见证,与其他石刻一道反映了元代华楼山全真道教的兴盛发展和“以词传教”的重要布道方式,对全真道教修心炼性和内丹修炼的记载成了研究元代全真道教修炼旨要的重要文物资料。同时,对其进行用字和断句的考证和辨析,对崂山金石的整理和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