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宁夏银川 750002)
提及大轰炸,对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及东京、大阪所遭受的轰炸可谓家喻户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之日本各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对日本报以“受害者”的角色去同情,甚至没有多少人再去深究其历史根源。然而却很少有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实施的几乎是全国范围的大轰炸,对中国人民所遭受的灾难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对日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谴责不够。其实,同样是轰炸不假,但仔细探讨历史原因,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对中国实施大轰炸的目的是为扩大其侵略战争,而盟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的轰炸是为了制止日本继续扩大战争,两者的性质和出发点截然不同。虽然同样是大轰炸,然而历史的评判却截然相反,中国才是实实在在的受害者。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日本只顾强调自己的受害者身份,丝毫不愿提及其对中国人民实施的滔天罪行;只是单方面强调广岛、长崎原子弹轰炸的惨烈,却闭口不谈这背后的历史原因和中国人民所遭遇的历史苦痛。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大轰炸,日本也尝到了其中的痛楚,应该更加能够体会其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苦难滋味,更加应该正视历史,反思自身行径。
毫无疑问,对中国实施的大轰炸是日本侵华暴行的血腥证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的悲壮一页。大轰炸与以往的侵略方式都不一样,此种战争行为“没有肉体与肉体的碰撞,也没有充满杀意的视线,完全是机械化杀人的世界,人们连看到杀人者面孔的机会都没有就死去了。空中的投弹者们也欠缺杀人的感觉,痛苦的面孔、求助的哀号、烧焦肉体的恶臭都不会传递到飞机上的士兵们,这是极端失去知觉的战争行为,是产生极大落差的杀戮世界”[1]。可见,日本对中国发动的战争是惨无人道的,面对极端残忍的战争手段,中国人民在夹缝中艰难求存。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就开始对中国实施战略轰炸。1937 年7 月7 日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利用空中力量的优势对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进行了“世界航空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空袭”[2]。日本对中国的轰炸,不仅要对中国的人口、城市、交通等造成毁灭性损害,还要对中国人的心理造成恐慌。1937 年9 月,日本发布《空袭计划命令书》明确提出,“轰炸不一定要直接击中目标,对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慌才是要点”[3]。此时,距离全面抗战爆发仅两个月,日本就明确提出,轰炸的最终目的是要对中国人造成心里恐慌,同时也道出了轰炸的最终目的。紧接着,1937 年11 月,日本制定《航空部队适用法》,“政略攻击的实施……至关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居民,给敌(中国)国民造成极大的恐怖,挫败其意志”[4]。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日本的终极目标是要在意志上挫败中国人,采取直接袭击中国普通居民的残忍手段,给民众造成心理恐慌。在日本侵略者的眼中,大轰炸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一方面要对中国人(上至国民政府,下至普通民众)的心理造成恐慌和创伤,挫败抗日意志,最终迫使中国屈膝投降;另一方面,轰炸能够直接破坏生产和交通,破坏大后方进而危及国民政府的统治。1939年7 月24 日,日本强调轰炸“不但要给与敌军及其军事设施以物质上的损害,更要对敌军及其普通民众形成精神上的威胁,让他们在极度恐慌之余产生精神衰弱,期待着他们掀起狂乱的反蒋和平运动”[5]。日本还妄图通过轰炸,对普通民众在精神上形成威胁,妄图借普通民众之手动摇国民政府的统治。坚忍的中华民族并没有被苦难压倒而“束手就擒”,反而越挫越勇,抗日情绪日益旺盛。
对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实施的战略大轰炸,蒋介石对其目的予以深刻分析与揭露,并在1939 年5 月16 日发表告各省市政府与全国同胞书中,其中指出,日军对后方城市的轰炸,“其目的不外乎三点:其一,欲以不断的轰炸,威胁吾全国民众抗战之精神,希冀吾同胞之屈膝投降;其二,欲以猛烈之轰炸……影响抗战之前途;其三,欲以集中的轰炸,妨害我社会之安宁,妄想扰吾之秩序”[6]。由此可见,蒋介石对日本轰炸中国的目的也有认真的思考,他很清楚日本对中国实施的大规模轰炸,妄图通过此举摧毁中国人民持续抗战的决心与勇气,最终达到屈膝投降的目的。妄图通过猛烈的轰炸,减少生产,破坏抗战建国的前途,增加民众生活的艰辛程度,最终影响中国抗战的经济实力。企图通过集中的轰炸,扰乱社会秩序,影响民众的正常生活,最终动摇国民政府抗战的意志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以达到其“以炸迫和”“以炸迫降”的目的,从而对日妥协。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原本打算速战速决,迅速占领中国,以便“北进”或向南方海洋发展。然而,战争并没有朝日本当局期望的方向发展,反而使日本认识到“以抗战情绪日益旺盛的中华民族为对手,在辽阔无垠的大路上,以派遣军的有限兵力,欲期急速结束事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7]。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日本盘算以有限的兵力迅速结束战争,然而中国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速战速决谈何容易?从1937 年7 月到1938 年10月,日军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这些胜利并没有促成速战速决的结果,却让日本深陷战争的泥潭,日本的军力、国力已难堪重负。这一点,日本当局是深有体会的,“如果再扩大战区或增添兵力,无疑要大量消耗国力”[8]。日本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的削弱,截至1938 年底,日本已在中国战线上投入兵力达20 个师团,陆军总兵力由开战前的30 万人增加到100 万人,且伤亡了近45 万人。同时,战争使日本军费开支急剧增加,极大地加重了日本人民的负担,致使反战情绪不断高涨。战争的持续使日本希望的速战愿望并未实现,也使日本的“北进”“南进”的扩张战略无法实施。
在国际上,苏联和中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进行物资援助,足见苏联对中国态度友好。除苏联之外的其他国家,以美英为例,也因为担心日本侵华威胁其在华利益,而对中国抗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支持。显然,在国际上日本在外交上几近孤立。有鉴于此,日本被迫改变军事战略,决定对中国实施反复的大规模战略轰炸,这种战略方针由原来的军事进攻为主转变为辅,以便持续作战。日本的军事战略意图显而易见[9]:一方面,战略上可以震慑中国,谋求“以炸迫和”的结果,通过轰炸动摇大后方人民的抗战意志,最终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膝投降。另一方面,战略上可以从空中对大后方施加直接打击,摧毁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弥补地面部队不能触及的遗憾,特别是空中轰炸对于切断中国大后方交通线有利,这是当时日军特别关注的问题。虽然日本的国力和军力难以支撑其持久的侵略战争,但还是想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对中国施加双重打击,尽快实现其灭亡中国的计划。然而中国的抗日阵线,并未因南京、武汉等要地的失守而解体,相反却是越挫越勇。中国人民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
日军对宁夏的进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政攻,即通过培植汉奸、威逼利诱、挑拨离间,从而制造矛盾,达分化之效。二是军攻,即直接予以军事打击,抗战进入持久阶段后,为保存实力,事实上日军直接的军事进攻较少,而是转以空中轰炸为主,军事进攻中的空中轰炸正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由表1 可知,1939 年日本对中国诸多省份的广大区域(达15 个省),宁夏包含其中,且主要轰炸区域集中在(城市、乡镇、机场、交通线路),对城市的轰炸出动飞机数量达8345 架,数量非常惊人,足见日本战略方式(以轰炸为主)。就宁夏而言,1939 年日本对宁夏实施了两次轰炸,对城市轰炸2次,出动42 架飞机;对宁夏乡村实施1 次轰炸,出动15 架飞机。
表1 1939 年日军对中国各省空袭概况统计表
由表2 可知,在1939 年中国各地遭受空袭损害情况统计中,日本对宁夏空袭次数共3 次(其中城市2 次,乡镇1 次);日机出动机次共57 次(其中城市 42 次,乡镇 15 次);共投爆炸弹 338 枚;人员死亡237 人,人员受伤108 人,炸毁房屋2252 间。
日军对宁夏的轰炸,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可怕的是心理层面的精神损害和心理恐惧。但另一方面,面对日军的轰炸,宁夏省政府和人民并没“束手就擒”,而是积极应对、周密部署,展开了英勇的反抗斗争,最终使日本“摧毁中国抗战意志,迅速结束中国事变”的狂妄企图破灭。
早在日本对宁夏正式实施轰炸之前,鉴于中国多省份遭遇轰炸的事实,宁夏已经对空中加强监视。马鸿逵曾对中卫、中宁县长分别发去密电,要求他们对空中局势加强监视,如有异常,迅速报告。“时局严重,该地监视哨无论任何天气,请派员日夜轮流对空监视,如有敌我飞机经过,均须迅确报告,勿误为感”[10]。
在马鸿宾对重庆国民政府的电文报告中提到,“昨(1939 年1 月7 日)据临河报告,敌机两架由包头来散荒谬传单”[11]。1939 伊始,日机从包头方向来,在离宁夏不远的临河(临河离银川市也不过300 千米)散发荒谬传单。
表2 1939 年中国各地遭受空袭损害统计表
1939 年3 月6 日,日机侵入宁夏正式实施轰炸。之后,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将轰炸惨状及伤亡概况给何应钦发电报:“敌机12 架于下午二时五十分,由东北侵入宁夏省城上空,在东南两城内繁华街市,投弹七十余枚,死伤军民三百余人,毁屋六七百间,情形极惨。因本市防空设施,较为差逊,虽经高射部队密结射击,未能予敌伤创,敌机肆虐后向东南窜去。损失详情,容续电陈”[12]。可见,日本对宁夏实施的轰炸,选择的投弹地点是繁华的街道市区,投弹数量大(达70 余枚),死伤人数多(达300 余人),财物损失大,画面惨烈。同时,因为银川市防空设施落后,虽有高射部队射击,但并没有多大作用,最终日机得以安然退去。马鸿逵向国民政府报告完日机轰炸宁夏的情形后,何应钦代表重庆国民政府回电称:“敌机侵入宁夏市空肆虐,灾情极惨,噩耗传来,曷胜悲愤,仍希转饬城市民众,妥为疏散以免再蒙损害”[13]。国民政府通过电文方式对轰炸给宁夏人民造成的伤害表示同情,并给予精神慰问。
如果外国公民想在俄罗斯登记结婚,则必须遵守俄罗斯法律的有关规定,同时也要遵守其本国法律规定。[6](P20)这就意味着,双方当事人要符合中俄所有结婚条件,必须避免符合二者瑕疵婚姻的情形。我国的情形有所不同,相对宽松。《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1条规定:“结婚条件,适用当事人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国籍国法律;没有共同国籍,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或者国籍国缔结婚姻的,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第22条规定:“结婚手续,符合缔结地法律、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的,均为有效。”
在中国农民银行宁夏分行发给总行的电报中佐证了日机轰炸宁夏的时间是1939 年3 月6 日,以及日机的数量是12 架,其中有几枚炸弹落到了中国农民银行宁夏分行的办公区域之中,造成了一定的财物损失,所幸大部分人员无恙。1939 年3 月6 日当天,中国农民银行宁夏分行便将轰炸大致情形报告给总行。“本日午后,敌机12 架来宁大肆轰炸,本行后门落一弹,炸毁偏屋七间,汽油11 箱,门窗玻璃震破,大半人员均安”[14]。1939 年 3 月 10日,中国农民银行宁夏分行又将轰炸详细经过以及具体损失再次呈报总行,迳陈者:查本月六日,敌机十二架轰炸宁夏及行内损失大概业经鱼电陈报在案。唯因电文简略,用再具函详陈。当日下午二时三十分,忽闻紧急警报,当即停止营业,由各股主任以及人员分别负责收拾文卷账册传票库存等件入库……未及五分钟,敌机十二家已窜入市空,开始投弹。各员仍奋不顾身,携件入库,安置完毕,已不及进地下室躲避,只得各自卧倒地上,各员服务精神,殊堪嘉尚。敌机以宁夏毫无防空设备,无所顾忌,在市空排成人字形,从容向热闹区域滥施轰炸。据当地民国日报载,共计投弹一百零三枚,毁民房六百余间,死伤民众四百余人,情况惨重,为宁夏空前未有之浩劫。本行前后左三面,共落六、七弹,后面一弹适在后门外,炸毁后门台门一间,请愿警宿舍两间[15]。在此份详细呈报电文中,至今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惨烈画面和轰炸造成的心理恐慌,日机选择的投弹地点是银川市闹市区,投弹数量大,据当时银川民国日报刊载投弹达103 枚,造成的损害极大,情节恶劣,在手无寸铁的民众面前无丝毫顾忌,足见日本法西斯的凶残本性。“从容”二字足见当时人心中的无奈,只因空中设施落后,日机竟能在施炸后“从容”离去。这次轰炸,是宁夏有史以来遭受的最为惨烈的空中袭击,“宁夏城区自六日轰炸后,连日警报频传,人心警惶万状,商民迁避一空,各机关均移城外办公”[16]。
1939 年9 月15 日,日本对宁夏再次实施了罪恶的空中轰炸,在马鸿逵上报重庆国民政府的电文中可知大致情形,“敌机三十架今日上午十时由鄂特克旗侵入宁省上空,于石嘴山渡河后沿途在李岗堡、通济堡、黄渠桥、杨家大湖等地滥施轰炸。十时四十分侵入省垣投重量炸弹一一五枚,死平民廿余人,伤平民三十余人,毁房696 间。经高射部队迎击后,向东南一带去。谨先电开。省外各处损失情况,另电奉陈。职马鸿逵。感戌总机印”[17]。
另,交通部对此次轰炸的文字记载称,“本日10∶45 时,敌机二十九架分两批袭宁,第一批二十四架,第二批五架,投弹约七八十枚,局门口落一弹,房屋损坏八间,其余房屋门窗多被震坏”。交通部宁夏电报局电告本日敌机二十九架分两批袭宁[18]。同时,中国农民银行宁夏分行在报告给总行的电文中对此次轰炸有大致描述:“渝密。今晨十时,敌机三十架来宁狂炸城郊。行安。员役无恙”[19]。上述三份电文中,都曾对1939 年9 月15 日的轰炸有文字反映,但在轰炸的具体时间(究竟是10∶00还是10∶45),具体实施轰炸的飞机数量(究竟是30架还是29 架),甚至是投弹数量(究竟是115 枚还是70~80 枚),甚至是具体损失数量及伤亡情形都有一些细微出入,没能形成统一口径,毕竟轰炸的当时,没有哪个人或者哪个机构不害怕炸弹,谁也不确定下一颗炸弹会投向何处,而心无旁骛地一一数清实施轰炸的飞机和投弹的数量,或者伤亡具体人数,战争年代人员伤亡无法完全统计清楚,财产损失自然也只能是大概的统计。所有与轰炸相关的数字报告都是事后的一个大致估计和统计,有出入自然是十分正常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电文中都透露出一个相同的信息,那就是日本对宁夏实施的惨无人道的轰炸事实,这些便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铁证。
表3 1939 年日本轰炸宁夏概况表
在9 月15 日轰炸后的第四天,即1939 年9 月19 日,蒋介石就日机轰炸宁夏亲自给马鸿逵发了一份抚慰电报,“据报前日宁夏复被炸,未知府上令堂等安否?甚念。民间损失,望详报,并望代为抚慰。中正手启。巧机。渝”[20]。蒋介石亲自回电,足见国民政府对宁夏被轰炸的重视。1942 年9 月,蒋介石偕同夫人宋美龄来到银川,这是蒋介石第三次来到银川。蒋介石召见了四大厅八大处,以及军队上校以上军官,他反复强调,国难当头,全国要精诚团结共赴国难,宁夏大后方要为抗日战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见,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宁夏也有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在抗战时期,宁夏属于第八战区,在第八战区的电文中显示,1939 年11 月15 日,日机对宁夏又实施了轰炸和侦察,以下是两份电文:前者记载日机在宁夏投弹五原散发传单;后者记载日机三架在宁夏省城投弹。
1939 年11 月15 日晨六时敌机三架飞宁夏,投弹五枚,死三人。下午二时,敌机两架飞五原侦察二十分钟,未投弹,散发蒙汉合语,荒谬传单甚多。第八战区[21]。
两份电文在内容记载略显差异,但都记载了日机在1939 年11 月15 日对宁夏投弹和侦察的大致情形。
鉴于以上情形,宁夏省政府于1941 年颁布了《宁夏各城市防控疏散办法》[23],其中将疏散办法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持久疏散;二是暂时疏散;三是物资疏散。无论是持久疏散还是临时疏散,针对的都是人员的疏散,只有第三项针对的才是物资的疏散。《宁夏各城市防控疏散办法》对人员的疏散对象、疏散者应注意的事项予以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宁夏各城市防控疏散办法》的宗旨是尽可能将人员和物资安全疏散和转移,任何时候生命都是第一位的,首先确保人的安全,其次是物(主要是指粮食)的安全。日机历次空袭中国带给宁夏人民的教训,使宁夏省政府不得不作出预防应对之策。
1941 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战略重心发生了变化,日本对中国的大轰炸暂告一段落。至此之后,日本已无力对广大的中国领土再实施大规模的空中轰炸,只是根据战略需要重点进攻某一城市或区域。事实上,1941 年之后,宁夏没有再遭受空中轰炸。纵观宁夏被轰炸的史实,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939 年宁夏第一次遭受轰炸,到1941 年宁夏省政府颁布《宁夏各城市防控疏散办法》,时间跨度不过3 年,且宁夏遭受集中轰炸的时间集中在1939 年。如果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将抗日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很显然,宁夏遭受轰炸的时间全部集中在前一阶段,这是日本全面进攻中国,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铁证。当然,与全国其他省份的人民一样,宁夏人民也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战争的苦难并未使宁夏人民退缩。宁夏省政府政治立场坚定,经受住日本的多次威逼利诱,最终,宁夏人民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英勇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中华民族最终迎来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