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馥瑛
【摘 要】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卡尼汀注射液不同给药方案的临床疗效,确定出最佳给药方案。方法:从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分为药物治疗组与非药物治疗组(ND),各40例患者,药物治疗组接受静脉左卡尼汀治疗,根据给药方案不同将药物组分成3个亚组,每周给药三次(3TW)组,每周给药2次(2TW)组、每周给药1次(1TW)组,比较每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结果:药物治疗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均高于非药物治疗组(P<0.05),并且3TW组与2TW组患者的营养、贫血以及心功能指标优于1TW组(P<0.05),但是3TW组与2TW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补充左卡尼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贫血以及营养不良症状,给予患者左卡尼注射液给药量不同治疗效果不同,每周三次左卡尼治疗与每周2次左卡尼治疗效果优于每周一次。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左卡尼汀注射液;不同给药方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122-01
在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方法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主要治疗方法,血液透析患者的肉碱合成较少,摄入量减少,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会丢失肉碱,导致缺乏肉碱,会出现一些列临床症状,例如肌肉无力、肌病、心律失常、缺失蛋白质、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性贫血等[1]。给予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补充左卡尼丁可以改善肉碱缺乏症,减少并发生发生。在临床上补充肉碱的方式有很多,目前还没有相关标准,本文主要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补充左卡尼汀注射液不同给药方案评价,为透析患者提供相关补充肉碱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分为药物治疗组与非药物治疗组(ND),各20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组患者左卡尼丁治疗1g/5ml,根据给药方案不同,将60例患者分成每周給药3次组(3TW)组、每周给药2次(2TW)组、每周给药1次(1TW)组,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1.2药物剂量与方法
左卡尼丁注射液每次给药的剂量是1g/5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1[2]。
1.3观察指标
对比药物治疗组、非药物治疗组(ND)组、药物治疗三亚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红细胞比容(Hct)等营养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建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价应用方差分析,事后进行两两LSD比较,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药物组与非药物组治疗组间相关实验指标如表二,药物治疗组患者的血清蛋白、血清总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ct均高于非药物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药物治疗亚组间相关指标如表二,3TW组与2TW组患者的营养、贫血以及心功能指标优于1TW组,与统计学意义(P<0.05),3TW组与2TW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通常会有缺乏肉碱的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血液透析患者摄入的左旋肉碱量比较少,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肉无力、肌病、胰岛素抵抗、缺失蛋白质、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性贫血等症状;进行性肾损伤导致损伤肾脏中肉毒碱的生物合成;由于左旋肉碱具有分子量小的特点,与血浆蛋白不能结合,导致患者在透析后大量丢失左旋肉碱。所以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左卡尼丁很广泛。在本研究中3TW组与2TW比较没有更大获益,没有考虑超大体重患者的给药方案,血液透析患者给予左卡尼丁需要更大型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综上,给予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卡尼丁注射液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心功能损伤以及营养不良症状,效果显著,透析后给予患者每周3次左卡尼丁注射液治疗与每周2次效果优于每周一次。每周3次左卡尼丁治疗与每周两次,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贫血、营养不良无显著差异[5]。
参考文献
[1] 霍延红,张文博,张鑫,等.左卡尼汀注射液对老年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 10(09):139-142.
[2] 文婷.左卡尼汀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meta分析[D].
[3] 魏丽芳,贺照玲.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DA、SOD及心脏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
[4] 孙金声.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5):45-46.
[5] 冀旭,孟宇,薛泮宏.左卡尼汀联合超纯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24(0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