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科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分析与思考

2020-04-01 15:08李酽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生评教教学理念教学评价

李酽

摘要:新形势下,本科教学评价应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建立与育人理念统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在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本科教学评价应从“评教”向“评学”转变,以多元化评教模式为着眼点,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文化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理念;学生评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341-02

一、本科教学评价指导思想与理念

1.高度重视大学教学评价指导思想和理念,这是根本性和实质性的问题。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导向是什么,能否反映我国新时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观吗?价值观不同,评价的着眼点就不同,就可能出现评价范畴和方向的变化。这些问题如果没搞明白就盲目评价,导致教学评价出现消极作用。中国大学教学评价首先应该遵循我国大学教育思想,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形成正确的方向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大学教学评价必须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才培养价值观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紧紧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核心目标,将其始终贯穿教学评价的所有环节,以保证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2.评价技术层面同样需要正确的理念引领。一定的教学评价理念决定一定的教学评价观,而教学评价观引领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制定。在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国内本科教育逐步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教育教学评价最直接也最科学的对象和目标应该是接班人是否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如果是,表明教育是成功的,否则就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改进。基于“教”的评价机制无法反映“学”的结果,无法反映作为教育结果的接班人这个“果”的质量。因此,大学教学评价的技术指标应该从“教”向“学”转变,遵从“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二、国内本科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评价无法适应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之下,我国的本科院校普遍推行“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其实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不是简单地将教育变成对学生一切主观愿望的服从。这就要求教育教学评价主体的选择、指标体系的设置、评价方式方法都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评价体系设计中把学习效果作为教学评价的中心和目的。但现有的教学评价没有站在这个立场,很少有高校从学习效果角度设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各层级评价主体把评价焦点都集中在“教”的方面,明显偏离“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这就造成教学评价的着眼点偏离人才培养理念,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准确反映或者体现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准确信息,使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流于形式。真正地从“教”到“学”的转变,必然要伴随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做出自我调整,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才能得以较好的发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如何准确地观测学生学习效果成为教学质量评估的关键。显然,学习效果比教学效果更能提供真实而有效的教学质量信息,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发展动力。以学习效果为评价中心的教育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在校生的学习产出质量,也应关注毕业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

(二)教学评价模式科学性不足

大学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獲取教育产出(即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方位的质量和发展信息,以便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它涉及评价主体的水平能力、教育观、专业出身、主观视角、情绪、人际关系、年龄、所处地位等,还与被评价者的主观意识、能力水平、道德水平、个人发展状况、人际关系、网络文化等相关。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并不具备上述特征,意味着目前流行的教学评价模式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普遍采用奖惩性评价模式,这种评价侧重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以奖励和惩戒为工具和目的,存在诸多弊端。有人提出要进行发展性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关注教育过程,实施及时反馈。这种模式将教学评价的功能转变为对教育者的激励,受到广泛的好评。但该模式以教师发展为价值取向,忽视了对“学”的评价[3]。无论如何,上述模式都是基于对教师“教”的评价,不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无法真正反映教学评价的目的。大学除了知识和技能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培育灵魂和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对教育者的监视、监督和奖惩,这种教学评价就会演化成一种落后的大学文化。

(三)学生评教模式亟须完善

学生评教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机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评教分数,学生对于好的教学的看法存在学科差异和个人能力问题。教学评价应遵循学生自评为主、评教为辅的评价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识能力、社会阅历,学生评教应严格限制在某些大学生能力可及的层面,如教师的政治见解、教学态度、教学技巧、教学规范性、亲和力、答疑解惑等,而不是侧重对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判。

三、本科教学评价设计应关注的问题

(一)“评教”向“评学”转变

在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指导下,本科教学的目标是为学生独立发现和构建学问创造优越的条件,保证并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本科教学评价应从以“评教”为中心向以“评学”为中心转变,即从关注教师传授知识向关注学生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评价设计上毫不犹豫地放弃纯粹的“评教”模式,将教学评价重心转移到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并与“评教”环节有机结合。

(二)评教模式多元化,评教反馈系统化

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相信和依靠广大师生,获得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同、支持,高度重视评价主体的主观意识、价值取向、学术能力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复杂性,要求教学评价宜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按照教学质量体现的层面和方向,设计一种综合的、分层级的教学评价系统,每个层级结构应包含多个子系统,设计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同行专家、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重视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依据不同评价主体具有的认知特点,分别设计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立德树人为第一要务。这就要求我国大学培育的人,首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因此,在“评学”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评价中,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作为重要考评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层面的工作,也不仅是人文社科教育教学任务,更是大学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和管理者应该重视和践行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沈小碚.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与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4):98-103

[2]张俊超.本科教育变革与大学生学校效果测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44-46

[3]王若梅.近十年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与实践综述[J].江苏高教,2008,(3):70-73

猜你喜欢
学生评教教学理念教学评价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残疾大学生评教制度效果和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