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冠能,刘鑫超,陈桂锋
(中山市南区医院 骨科,广东 中山528455)
桡骨远端骨折属于常见骨折类型,主要指发生于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 内的骨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骨折发生后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将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导致腕关节功能活动受限[1-2]。 目前,临床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多以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手术内固定为主。 本研究主要比较手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理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 年3 月至2018 年10 月期间收治的60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纳入标准: ①均经X 线片、CT 等检查确诊; 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合并开放性或陈旧性骨折; ②合并骨肿瘤; ③合并心、肝、肾等功能不全;④合并肌腱、神经、血管等损伤。 60 例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 例。 对照组男12 例,女18 例; 年龄20~74岁,平均 (47.18±4.63) 岁; 致伤原因: 车祸11 例,摔伤19例。 观察组男13 例,女17 例; 年龄21~72 岁,平均 (46.82±4.57) 岁; 致伤原因: 车祸12 例,摔伤18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行手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 行臂丛神经麻醉,保持患肢外展,选择桡骨远端掌侧入路,于腕屈肌桡侧作一切口,切口近端延长约7 cm,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确保旋前方肌显露,于桡骨外侧边缘处切断旋前方肌,随后将其牵拉至尺侧,暴露骨折断端与移位骨块; 于C 型臂X 线透视下复位骨折断端,逐步恢复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桡骨茎高度等,并利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再利用T 形钢板或LCP 钢板螺钉行内固定。 术后常规抗感染、止痛,术后第2 d 复查,确保效果满意,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②观察组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理疗。 患者取坐位,保持肩关节外展,使肘关节屈曲90°,保持前臂中立,牵引、拔伸患肢5 min,再按压骨折断端,纠正移位情况,复位过程中根据移位成角大小、骨折情况进行适度折顶,骨折粉碎严重者可给予牵引、挤压,闻及骨擦声则表明已将骨折嵌插移位分开,术者利用双手根部由掌背侧开始,经尺桡侧对骨折进行扣挤,挤紧分离的骨折块,保持力度均匀、柔和,在牵引下对腕关节进行适度屈腕、背伸,促使腕关节平整。 复位满意后,利用小夹板对腕关节尺桡、掌曲、背伸、中立位进行分别固定,并悬吊于胸前。外固定后配合红外线理疗仪进行理疗,温度以皮肤感觉温和为宜,20 min/次,2 次/d,连续照射14 d。
1.3 观察指标 ①腕关节功能: 根据Cooney 腕关节评分标准[3]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疼痛、腕关节活动度、握力恢复、畸形等方面,其中优为>90 分,良80~89 分,可65~79 分,差<65分。 ②记录两组的疼痛缓解时间、手背消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③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掌倾角及尺偏角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腕关节功能 观察组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腕关节功能比较 [n (%)]
2.2 症状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时间、手背消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症状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s,d)
表2 两组的症状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s,d)
组别 n 疼痛缓解时间 手背消肿时间 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 30 3.23±0.72 6.41±1.12 39.42±6.93对照组 30 4.76±0.84 9.34±1.26 52.64±7.26 t 7.575 9.520 7.215 P 0.000 0.000 0.000
2.3 掌倾角及尺偏角 治疗后,两组的掌倾角及尺偏角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掌倾角及尺偏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 (±s,°)
表3 两组的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 (±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n 掌倾角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4.52±1.23 7.92±1.36* 15.25±2.81 19.32±3.04*对照组 30 4.59±1.28 7.81±1.32* 15.14±2.76 19.21±2.96*t 0.216 0.318 0.153 0.142尺偏角0.830 0.752 0.879 0.888 P
桡骨远端主要由4 个骨面及3 个关节面组成,是骨折多发部位。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加上人们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导致车祸引发的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率不断增加;部分老年患者因行动不便而摔伤,引发桡骨远端骨折[4-5]。 目前,临床上对于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常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治疗,效果满意,而对于涉及关节面骨折及粉碎性骨折患者,则效果不佳,对于关节面骨折的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关键在于促进腕关节解剖结构恢复,进而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6]。 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的掌倾角及尺偏角均较治疗前提高,但组间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无显著差异,表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理疗与手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改善方面可达到相同的效果。此外,观察组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较对照组高,疼痛缓解时间、手背消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P<0.05),表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理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显著。 究其原因在于,与手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相比,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不会对患者的患肢功能锻炼产生过大影响,同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还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无需二次手术、患者痛苦少等优势。 本研究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后配合理疗,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理疗仪发出的红外线穿透性良好,通过局部照射可有效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流运行,改善患者微循环,具有提升细胞活力、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 还可有效促进渗出物吸收,控制炎性物质,促进伤口愈合,进而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但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过程中应注意选取适宜的小夹板型号,遵循前、后、内、外顺序,依次放入; 固定后前3 d 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患肢感觉及末梢循环情况,避免扎带过紧,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理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有效缩短疼痛时间、手背肿胀时间,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腕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