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明,张忠玲,邢海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外科门诊,2 外科医学部,3 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450052)
结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数量近年呈递增趋势。 结肠造口是治疗结肠癌最常用的方案,是对粪便出口进行改道。 但手术会损害患者机体,影响患者胃肠功能,同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严重影响着患者身心健康[1]。 研究[2]指出,机体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的极限和稳定决定了患者遭受疾病或创伤的最终结局。 而临床护理路径在改善患者机体损伤状况、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加速患者康复进程[3]。 基于此,本研究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结肠癌术后造口患者中,探讨其对患者焦虑情绪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4 月于我院进行结肠癌术后造口治疗的患者78 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中结肠癌诊断标准; 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配合研究者。 排除标准: 手术耐受力弱者; 患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疾病者; 患精神疾病者; 其他不符合条件者。 78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 例。 观察组中男21 例,女18 例; 年龄22~74 岁,平 均 (42.51±4.16)岁; 病程3~13 个月,平均 (8.13±0.95) 个月。 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9 例; 年龄23~72 岁,平均 (41.11±4.08) 岁;病程4~14 个月,平均 (8.18±0.88) 个月。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记录、用药指导、造口护理等。 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包括: ①术前护理: 成立临床路径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包括造口治疗师2 名、责任护士2 名。 根据患者结肠癌病情严重程度,组内提出并讨论肠造口术中的应急措施及并发症等问题,会后整理共同学习; 针对上述的常见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寻找文献支持,结合患者病情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 对患者采取必要的术前检查,包括心率、血压、体温等; 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普及结肠癌、肠造口术等相关知识,告知患者肠造口术的注意事项、术后不良反应的表现; 护理人员主动观察患者情绪,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予以患者支持与安慰,缓解患者术前压力,疏导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开展经验交流会,向患者推广手术康复者的临床治疗经验,强化成功案例的心理暗示,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 ②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程陪护,实时追踪手术进度,监控术中生命指标,协助医生高效手术。 ③术后护理: 安排责任护士进行全程陪护,加强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指导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转移其注意力,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 合理调整患者术后饮食,保证搭配合理、营养均衡。 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补充能量; 根据患者胃肠功能康复情况制定按摩及训练方案,避开切口用适当力度于两侧自上而下按摩; 进行定量的上肢训练,根据患者耐受力决定上举、伸曲、抓握等动作的训练频率、强度; 待患者机体指标稳定后,细化训练内容如完成床上坐起、抬臀离床、扶床站立、搀扶行走等练习,首次下床坚持10 min,逐步增加强度,同时避免意外发生; 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训练,不断提升肺功能,前期进行吹气球及咳嗽训练; 督促患者按时服药,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用药量,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加强巡视,若患者出现不适,立即停用药物并报告给医师进行对症治疗。
1.3 评价指标 ①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5]: 护理前及护理2 个月后,采用SAS 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共计100 分,正常为总分<50 分,轻度为50~60 分,中度为61~70 分,重度为>70 分。 ②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记录两组的初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SAS 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的S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SAS 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SAS 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t P观察组 39 64.91±2.28 33.97±2.04 63.156 0.000对照组 39 64.46±2.65 42.75±2.19 35.234 0.000 t 0.804 15.864 P 0.424 0.000
2.2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的初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s,d)
表2 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s,d)
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观察组 39 3.65±0.81 1.82±0.55 1.46±0.52对照组 39 4.31±1.19 3.11±1.23 2.38±1.15 t 2.863 5.979 4.552 P 0.005 0.000 0.000组别 n 初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
结肠造口挽救了许多结肠癌者的生命,但也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和精神上的痛苦。 研究[6]指出,肠造口是伴随终身的,是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认知在内的一个漫长的康复过程。 一个效果良好的造口不只与手术本身,更与术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术后长期康复治疗密切相关。 因此,寻求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
造口手术后会形成永久性肠造口,使原有的阴部排便方式转变为侧腹部排便,患者于造口术后佩戴造口袋,造口袋可以用来装放排泄物,保护患者的局部皮肤免受感染,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但这也不能排除因处理不当造成的局部皮肤溃烂、排泄物外露等情况,这无论对患者的生理还是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当前,临床治疗中对肠造口患者采取的护理干预大多停留在健康教育等初级阶段,已经不能满足患者对肠造口相关医疗知识的需求,由于疾病本身应激反应及造口手术创伤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从而造成的患者身体机能、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改变也不能被有效改善[7]。 在常规护理干预工作中,只关注护理知识层面指导,患者不能独立处理造口,自我护理能力低,这就大大增加了造口污染和感染概率,延缓了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 而临床护理路径以患者住院治疗到出院期间的每日护理成效作为标准,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工作,护理人员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并引导患者也主动参与到护理全过程中,实施护理人员主动护理和患者主动参与高效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临床护理路径加大与患者的沟通力度,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术前压力、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干预后患者的造口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可独立进行造口处及造口袋的清洁、养护,进行康复训练,在减少感染率的同时增强自护能力,利于恢复胃肠功能,从而达到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时长、减少医疗费用、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目的[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初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表明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结肠癌肠造口术患者中,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进程。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可缓解结肠癌术后造口患者的焦虑情绪,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