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后给药时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2020-04-01 05:14鲁振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3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血小板

鲁振涛

(河南省濮阳仁济医院神经内科 濮阳45700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患者因脑部血管狭窄、堵塞引起血液循环障碍,造成颅内组织缺氧、缺血,导致神经功能损伤、机体功能障碍等,危及生命安全[1]。相关研究指出,AIS 发病初期及时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可阻止卒中进一步发展,减轻脑组织损害。静脉溶栓术后常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辅助治疗,但不同给药时机对患者溶栓后凝血功能存在一定影响[2]。本研究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给药时机对AIS 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2 月~2019 年2月收治的AIS 患者94 例为研究对象,依照给药时机不同分为A 组与B 组各47 例。A 组男24 例,女23 例;年龄40~77 岁,平均(58.32±7.06)岁;发病至溶栓时间1~6 h,平均(4.41±0.77)h;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小血管闭塞型28 例,动脉硬化型19 例。B 组男25 例,女22 例;年龄41~76 岁,平均(58.17±7.15)岁;发病至溶栓时间1~6 h,平均(4.33±0.62)h;TOAST 分型:小血管闭塞型30 例,动脉硬化型17 例。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TOAST 分型)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经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合并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依从性差;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肝、肾功能损伤;合并恶性肿瘤;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可疑主动脉夹层;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吸氧、降压、降脂、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保护脑组织等基础治疗,并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B 组于溶栓治疗后24 h 内采用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10960304)口服,100 mg/ 次,1 次/d;A 组于溶栓治疗后24 h 后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用法用量同B 组。

1.4 检测方法 于治疗前、治疗1 周后采用无菌真空采血管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10 min(3 500 r/min,半径8 cm),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由相同检验科高年资医师严格依照仪器、试剂盒说明书完成操作规程,检测仪器、试剂盒均购自法国STAGO 公司。

1.5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颅内出血、再次闭塞发生率。(2)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 d 后凝血功能(PT、APTT、TT)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3)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价两组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预后,NIHSS分值越低,神经功能损伤越小;mRS 分值越低,疾病预后越好。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颅内出血、再次闭塞发生率比较 A 组颅内出血发生率4.26%、再次闭塞发生率6.38%分别与B 组的8.51%、2.1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颅内出血、再次闭塞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溶栓前两组PT、APTT、TT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3 d 后A 组PT、TT、APTT 均短于B 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2.3 两组NIHSS、mRS 评分比较 溶栓前及溶栓3个月后两组NIHSS、mRS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mRS 评分比较

表3 两组NIHSS、mRS 评分比较

?

3 讨论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与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压、高血脂等相关,患者常伴有语言障碍、肢体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预后较差[3]。AIS 具有较高致残率、病死率及复发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因此临床应采取有效治疗方案,积极控制疾病进展,减少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静脉溶栓治疗为临床早期治疗AIS 首选方式,可快速疏通血管,有效控制疾病进展,但临床应用发现静脉溶栓后部分患者因血小板活化等因素,易发生血管再次闭塞,须给予合理抗血小板药物辅助治疗,以减少血管再次闭塞发生[5]。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临床常作为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具有镇痛、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机体产生血栓烷,降低血浆黏度,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以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目的,同时具有良好抗炎作用[6]。但临床对静脉溶栓后阿司匹林应用时机意见并不一致,部分学者认为静脉溶栓后24 h 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但也有学者认为静脉溶栓24 h 后行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患者颅内出血风险[7]。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颅内出血、再次闭塞发生率及溶栓3 个月后NIHSS、mRS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静脉溶栓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不同给药时间对AIS 患者颅内出血、再次闭塞发生及疾病预后无显著影响。溶栓3 d 后A 组PT、TT、APTT 短于B 组(P<0.05),说明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 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AIS 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大,需警惕出血发生。综上所述,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 内与24 h 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AIS 患者脑出血发生及疾病预后无显著影响,但24 h 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能维持机体正常凝血功能,减少出血风险。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血小板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