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芳 冯秀娟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台山529200)
2 型糖尿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并发症是导致患者住院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最常见、预后最差的并发症即是周围神经病变(DPN),不仅会导致患者住院次数及住院时间增加,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对于DPN 治疗仍无特效药物,甲钴胺作为基础用药虽能缓解临床症状,但治疗效果有限,并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依帕司他也是目前用于改善神经症状的常用药物,对神经传导有一定改善作用。但目前对两者联合使用治疗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将两者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甲钴胺治疗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2 型糖尿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老年患者98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20 例;年龄(59.12±9.14)岁;神经病变时间(4.52±1.32)年。研究组男27 例,女22 例;年龄(61.72±8.34)岁;神经病变时间(4.64±1.56)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 型糖尿病并且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老年患者[1]。排除标准:由中毒、外伤、肿瘤等原因造成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伴有明显心、肺、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药物过敏史患者;不愿参与研究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降糖方案治疗,包括血糖监测、定期使用降压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定期随访。对照组予以甲钴胺(国药准字H20031126)0.5 mg 饭前口服,2 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依帕司他(国药准字H20020012)50 mg 饭前口服,2 次/d。两组均治疗3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 评分和神经病变自觉症状(TSS)评分,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TCSS和TSS 评分[2]用于评估患者神经病变情况:TCSS 评分系统包括症状评分、反射评分、感觉检测评分三个部分,最高分为19 分,得分越高说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越严重。TSS 评分量表对下肢的感觉、疼痛、麻木、烧灼感发生的次数、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总分为14.64 分,所得分数与患者症状发生次数和严重程度成正比。随访两组治疗期间恶心、过敏、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GHb 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GHb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GHb 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GHb 水平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TCSS、T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TCSS、T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TCSS、T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SS、TSS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SS、TSS 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3 个月,研究组中有1 例出现呕吐症状,有1 例出现过敏症状。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周围神经病变是2 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特点是致残率高、致死率高,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依帕司他和甲钴胺对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有缓解作用,但单独使用改善作用有限[3~4]。为了更好控制肢体症状,改善神经反射功能,本研究将两者联合使用,探索其临床效果。
虽然2 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但已经达成共识的是其发病基础与体内多元醇的代谢异常有关[5]。多元醇的异常代谢将导致神经细胞发生水肿,从而产生变性,进而导致神经冲动异常传导[6~7]。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通过调控Na+-K+-ATP 酶的活性,可减轻细胞的水肿程度,恢复细胞功能,恢复神经细胞的传导速度[8~10]。甲钴胺通过增加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对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修复有促进作用[11]。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监测最主要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2 型糖尿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老年患者,两种治疗方案的血糖控制情况无明显差异。依帕司他虽参与了多元醇糖代谢过程,对血糖有一定控制作用[12],但甲钴胺无明显降血糖作用,两者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甲钴胺相比血糖控制作用并无明显差异。TCSS、TSS 评分是能准确评价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的无创性指标,研究组患者TCSS、TSS 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即患者的肢体疼痛、感觉障碍、肢体麻木等症状缓解更为显著。胡一俊[8]也提到依帕司他能更好的缓解神经症状。甲钴胺的使用提高了神经修复水平,与此同时依帕司他的使用可以对醛糖代谢通路进行调控,改善细胞水肿,恢复神经传导速度,两者相互协同,对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优于单纯使用甲钴胺治疗[13]。同时研究结果提示两组虽均有极少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两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差异,故两者联合使用不会增加临床治疗风险。
综上所述,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2 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辅以依帕司他治疗能更有效改善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