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 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评价

2020-04-01 05:14申艳茹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3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溶栓缺血性

申艳茹

(河南省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急诊科 安阳45500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当前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以老年群体为主要发病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膳食结构的改变,该病呈年轻化趋势,给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1]。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该病发生原因得到了确证,即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闭塞。当前药物、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等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中以药物治疗为基础,起预防作用;外科手术治疗有创伤较大、并发症多等缺陷,影响治疗效果[2]。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因其所具备的安全、微创等特点逐渐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72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5 例;年龄40~73 岁,平均年龄(59.84±5.63)岁;合并基础病症:高血压病15 例,糖尿病12 例,高脂血症6 例,肥胖症3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3 例;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60.24±5.65)岁;合并基础病症:高血压病18 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5 例,肥胖症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组条件 (1)纳入标准: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综合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拟定的相关标准;发病时间在6 h 内;具有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依据;患者或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对研究药物过敏;多发性脑梗死;合并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障碍;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认知功能异常;拒绝接受药物、介入治疗。中途退出本研究及研究期间死亡者按脱落处理。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治疗 治疗前,两组均行血尿常规、心电图检查,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1.3.2 对照组 行静脉溶栓治疗。取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国药准字S20150001)16 mg,以3 ml 无菌滴注注射水溶解,在5~10 s 内静脉注射;24 h 后行抗血小板治疗。

1.3.3 观察组 采用DSA 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操作与对照组相同;神经介入:采用DSA 系统(德国西门子公司供)探寻缺血狭窄部位,常规消毒铺巾,采用改良Seldinger 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置入5 F 动脉鞘,超滑导丝引导下置入猪尾巴造影管至主动脉弓,造影确定血管走行及位置;于微导丝引导下,取20 万单位注射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22023486)加入0.9%氯化钠溶液20 ml 中,经微量泵自溶性导管以1 ml/min 速率泵入;于动脉狭窄部位置入支架,判断堵塞血管的疏通情况;术后24 h 行抗血小板治疗。

1.4 观察指标 (1)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于治疗后X 线透视下检查目标血管。(2)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进行评价,该量表有13 个指标(0~45 分),分为轻度缺损(0~15 分)、中度缺损(16~30 分)、重度缺损(31~45 分)。(3)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血峰流速。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100.0%(36/36),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80.56%(2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7,P=0.017)。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个月,两组NIHSS 评分降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椎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血峰流速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危重、发病原因复杂、进展迅速,若未及时处理,具有高病残率及病死率等特征,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目前,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的研究日渐深入,其治疗措施也得到改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聚集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药物,可减轻血管狭窄、堵塞,但对重度狭窄者疗效欠佳。

静脉溶栓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手段,是以重人TNK 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疏通阻塞血管,改善脑血管血液循环,保证脑组织血供氧供,进而减少脑组织坏死,促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5]。神经介入是一种微创技术,以计算机操作为辅助手段,利用计算机成像技术明确动脉狭窄部位,并利用相应手段扩张动脉狭窄部位,以此减轻组织缺血缺氧症状[6]。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神经介入治疗时,在DSA 系统辅助下,可准确定位神经系统血管病变,利用脑部血液循环特点,获得相应动脉期、静脉期、毛细血管期等血流图像,清晰、准确地显示脑血管形态结构、循环时间、动脉管腔狭窄及侧支循环建立等情况[7]。此外,术中注入尿激素溶解内源性纤维蛋白,可促使远端小血栓降解,改善血管闭塞、狭窄情况;同时术中置入支架,可进一步促使脑血管血流通畅。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静脉溶栓联合DSA 下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使血管再通。原因分析:利用静脉溶栓可改善脑组织缺氧缺血症状,同时神经介入可明确动脉狭窄部位,进行相应的再通处理,能提高血管再通率,且神经介入能减少对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椎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血峰流速是评价血管直径的主要指标,血管直径狭窄程度越高,其血流速度越快。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静脉溶栓联合DSA 下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纠正患者体内血管狭窄,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综上所述,DSA 下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获得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血管再通率高,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溶栓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脑血管病知多少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