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威
摘 要:在抗击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大部分学校已采用网络授课的全新授课形式进行教学。高中教师在高中阶段的零起点俄语教学中如何充分地发挥出网上教学的优越性,规避网络授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保障网上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教师在适应网上教学阶段首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授课;高中教师;俄语教学
网上教学的崭新形式意味着高中俄语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互动方式、师生交流形式结合网络授课的互联网环境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与创新,做到在网上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出网络教学优越性的同时优化网络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使高中学生能够切实地通过网上课堂掌握充足的俄语知识,提高学生的俄语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
一、结合网络环境,提高教学互动创新性
课堂互动是给予学生口语表达机会,创造俄语交流环境以及让教师能够及时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表达中发现学生不足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网络授课的模式下,教师与学生有着屏幕相隔,原本在课堂中的轻易可以实现的师生互动在网络的环境中就需要俄语教师寻找崭新的互动方式。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交流的形式代替传统的师生互动。通过与学生进行视频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利用所学到的俄语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或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网络的共享性,在网络的交流互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口语互动表达可以清晰地让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能接收到,使每个高中学生都能在师生互动中得到俄语水平的提升。
在高中俄语教学的网络授课模式下,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授课中聊天功能实现与班级学生的互动,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将笔者所讲的俄语文章中的语句翻译为汉语,并要求全班学生在笔者陈述完句子后利用聊天功能将俄语打成汉语并提交到公屏中。通过网络授课聊天功能的利用实现了与学生的俄语翻译互动,并且不同于以往课堂教学中的翻译互动形式,在网络形势下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中完成与教师的互动,由原本一对一的互动形式转变为了多对一,既给予了每个学生互动的机会,使教师能够透过聊天屏幕看到全部学生的答案,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又能大大的节省互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重视学生反馈,保障教学效果有效性
及时的接受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并帮助学生解决俄语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挫折,辅助学生跨过学习俄语的一道道难关,是保障俄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在网络授课的环境下,学生的反馈方式也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形式不同,教师应及时的适应网络环境下學生的反馈方式,保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以促进学生俄语水平的稳定发展。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在讲授重要内容或是难点知识后停顿一段时间,让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整理教师所讲述的理论知识以及发现自己的疑惑不解之处,并将问题发送到公共聊天屏幕中。笔者则会时刻关注学生在公共屏幕中所提出的问题,在统一整理后进行帮助学生一一解惑。在网络形式下,学生不能够及时的将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应该认识到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反应与整理问题时间的重要性,以此保障学生能够切实地掌握课堂中的知识内容。
由于网络授课的空间限制,学生在课后时间难以如同校园教学模式一样找到老师反馈问题,不利于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笔者在网上教学的课堂中提议学生可以通过聊天方式向笔者进行俄语学习问题的反馈,并且笔者时刻对聊天工具保持关注,以保障对学生反馈的时效性与有效性,使学生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提高学生的俄语学习积极性以及问题解决效率。
三、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教学资源多元性
互联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俄语教学资源的丰富,使得俄语课程更加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喜爱俄语学习、热爱俄语学习的学习心理,以此使学生更加投入到俄语学习中提高俄语学习水平与效率。在网络授课模式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该模式与互联网应用近水楼台的优势,在教学中灵活地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搜集为学生在教学中展示更加多元的教学资源。例如笔者在网络俄语授课的过程中常常为学生播放一些俄语视频片段,通过视频的播放既可以活跃起网络课堂的氛围,又可以让学生看到俄语学习的趣味性以及从视频中的口语交流中发展自己的口语语感。笔者还常常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络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事物的图片,通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实现教学资源的生活化,使学生在图片与俄语结合的过程中具象化对俄语字词的印象,深化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俄语积累素养和俄语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在抗击疫情的严峻形势下,高中俄语教师应首先迅速地掌握网上授课模式的具体方法,并尽快适应网络授课的崭新形式,通过深入分析与学习进行新形势下对传统课堂环节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引导高中学生更快地适应网上学习环境,稳定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提高学生的俄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瑞珍.高中俄语教学问题与革新方式之研究[J].好家长,2018(34).
[2] 和添锦.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平台需求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