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元
摘 要:基于‘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省级课题“临夏州特色地理资源调查与与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之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812),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实践活动,做一方法总结。
关键词:乡土地理;调查实践;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发展,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改革,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并列为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可以看出新课程对于地理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了,而是要求我们多加入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也就是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代高中学生也确实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热点问题,从自身生活体验及乡土地理知识入手,通过感受家乡环境与发展特点,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和评价我们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增进对地理环境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地理理解能力和意识形成等。
课外实践或社会调查活动是了解乡土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活动,经过多年的学生活动指导,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设计合理的调查项目方案。
我校地处贫困少数民族集聚的偏远地区,各种因素影响使学生地理知识面较窄,分析理解能力弱,自主选题进行实践调查难度较大,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结合高中不同学段的地理课本学习内容,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分析乡土地理信息,发掘和利用学校所处区域的乡土地理资源,如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并结合美育的要求,预先精心设计研究计划和方式,才能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调查研究。按照我们所使用人教版教材,所以高一第一学期主要开展以各县乡土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及形成、河流水文、植物种类及分布、地形地势)为主的调查,第二学期以不同乡镇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数量及构成变化、特色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变化、城市发展变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的调查,高二学段主要以县(或乡)区域地理发展综合优势区位条件、区域联系协调发展、问题解决及可持续发展为主展开综合性调查评价,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落实理论实践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附表:拟定调查课题(縮例)】
二、将学生进行分组、合理分工。
我校学生来自临夏州七县一市,他们所熟悉的家乡环境各有不同,学习能力也有差异,按照原初中学籍所在地(县乡镇),以三至五名学生为一组,(对于个别学生还需老师安排分组,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选定调查项目,然后组内成员各自分工协作,这样既使学生调查活动难度降低,也使他们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加强,能够更多的发现问题、分析解决办法,更好完成活动探究。
三、教师要做好阶段性的指导。
虽然教师在前期已设计大致调查课题及具体事项,但学生初次调查实践中的能力所限,所以我们对活动进行阶段性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如何修改完善整理,使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
四、注重对调查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的调查实践最终以文本形式呈现,并且与专业调查相比,可能存在许多不准确和欠缺的地方,但是我们不只要求学生以结果,而更要注重他们调查过程中的具体活动情况,要求须有资料查找、走访记录、视频照片等详细内容,重点评价过程,才能使学生更加注重活动,从而是他们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做到真正结合。
五、调查结果互相交流、学习探讨。
高中学生学科多且学时紧张,调查活动只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每个小组也只能进行两三次实践活动。若将每学段各组调查报告集中汇总,展示在班级里传阅交流,既能丰富学生对乡土地理的了解,也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选送较好的参加地区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竞赛,更能助于学生参与积极性。
六、做到长期性的坚持和组织。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活动,在于培养他们的实践力和组织分析能力,一两次活动不足以成效,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高一高二阶段,合理计划安排数次活动,只有教师不怕麻烦、精心设计、耐心指导,我们学生的能力才将会不断提高,顺应时代要求的教学目标才能达成。
总之,运用适当的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情感态度和情感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关心和热爱家乡,了解区域合作的价值,逐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意识,增强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极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