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慕乔
摘要:大学时期是形成“三观”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从心理效应和德育的交叉点出发,分析德育工作的不足,将心理效应贯穿于高校三全育人德育工作始终,提出通过运用组合效应和手表效应等心理效应,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效应 三全育人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145-02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环境或相同的刺激下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1]。心理效应是一种心理活动,种类很多,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方面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的心理来对人产生影响。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其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能力,提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三全育人”机制的提出源于德育工作不足,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贯彻“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
德育工作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如何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把握学生某些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来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仅仅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其效果不佳,还应通过观察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从知情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分析德育的现状,将心理效应贯穿于“三全育人”德育的全过程,这是提高高校“三全育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途径之一[3]。
一、当前德育工作的现状
所谓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从而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处于基础位置,同时又对其他各育起着指导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也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困惑,德育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德育队伍单一
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道德教育团队的队伍单一。学生们接受道德教育的方式是教师教育,而学校、家庭与社会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协调,三者没能形成合力,形成了德育就是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师的任务,尤其是政治教师的任务的错误观念,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也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一道阻碍。
(二)德育认知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专业的设置往往根据市场的需求,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个别学校、家庭对德育存在认知偏差,认为道德教育可有可无,并没有意识到全面发展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有一些发人深省的事件,如北大学生杀害母亲案、复旦投毒案,凸显了道德教育的不足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三)德育内容空泛
当前德育未能有效开展的一个原因是德育内容的空泛,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从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设置的德育内容乏味且空泛,往往被贴上“假大空”的标签,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促进学生的知情意等因素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心理效应对“三全育人”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心理效应对全员育人的启示
所谓全员育人,就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为一体”育人机制。将组合效应和手表效应贯穿于全员育人的过程中,使全体成员相互配合,协作共赢,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增强全员育人的实效性。
1.运用组合效应,发挥全员优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引用这样一种说法:两个马穆鲁克绝对可以赢得三个法国士兵,一百个法国士兵等于一百个马穆鲁克人,三百个法国士兵大多数可以打败三百个马穆鲁克人,而一千个法国士兵总是可以打败一千五百个马穆鲁克人。
组合效应启示我们,在开展全员育人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全员优势。首先,学校方面要多多举办关于道德教育方面的活动,例如:道德模范事迹的学习和观后感,关于为什么进行道德教育的讨论等。其次,父母要确立道德教育要从孩子抓起的教育理念,从孩子的小时候、从身边的小事情、从生活中小细节向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再次,社会要树立道德模范典型,引导全社会向其学习,营造以德为先的良好社会氛围,而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道德教育的机会,全员育人机制中的各个成员都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全员育人的实效性,收获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2.运用手表效应,确立统一目标
人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只手表,他知道现在几点了;如果有两只手表,他经常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也就是说,他不知道哪一只更为精确,因此他无法确定精确的时间。这就是手表效应,手表越多,时间越无法确定。
在进行全员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要目标明确,各个领域有统一的目标,统一发声。例如:学校辅导员应注重对学生在校日常生活和心理方面进行引導和教育;父母应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社会知名人士和优秀的校友都应提倡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受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和品德境界,用良好行为去影响周围的同学。只要全体齐心协力,目标一致,道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心理效应对全过程育人的启示
所谓全过程育人,就是从学生进入校门开始直到毕业,无论是上课或者是假期,学校都精心设计德育活动,使德育工作贯穿始终。运用跨门槛效应,注重全过程育人过程的层次性,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进行。运用标签效应,在育人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受教育者,给其贴上正面的标签,增强全过程育人的感染力。
1.运用跨门槛效应,注重过程层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家庭主妇作为实验者,让一群受试者在家门口贴一个标签,这个完成以后又要求在受试者家里竖一个架子。将这两个要求提交给另一组受试者。结果发现,首先要求较低要求然后要求进一步要求的方式,比一开始就要求更高要求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重视跨门槛这种心理效应,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各个阶段的不同思维水平来设立教育目标。在学生刚入学时,应先了解学生的价值认同,了解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立道德目标,就像是跨门槛一样,一个一个地跨过去,否则,完全脱离客观实际、拔苗助长的做法是无法获得期望的效果的。
2.运用标签效应,激发学生动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事力量不足,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囚犯在前线战斗。派了几个心理学家训练和动员囚犯,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家没有教他们太多。要求囚犯每周给自己最亲近的家属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规定,信中说他们表现得很优秀,并要求发送给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结果,他们的表现一点不比正规军逊色。
在全过程育人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正确使用标签效应,要给受教育者多贴一些积极的、正向的、激励性标签,如“你真厉害”“你可以的”“你真棒”等,这样可以激发受教育者的潜力和动力,万万不能错误使用标签效应,给受教育者贴上消极的标签,如“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等,这将遏制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受教育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预定的教育目标无法实现。简而言之,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善于为受教育者贴上积极的标签。
(三)心理效应对全方位育人的启示
所谓全方位育人,意味着各种教育载体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将德育贯穿其中。运用破窗效应和维特效应,在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和榜样示范的作用。
1.运用破窗效应,营造良好环境
破窗效应意味着环境可以对人们的思想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的影响。如果有人打破建筑物的窗户,并且窗户及时修复,其他人可能会受到一些暗示纵容去粉碎更多窗户。如果墙上的涂鸦没有清洗干净,很快墙壁就会被弄得乱七八糟。
破窗效应启示我们,在进行全方位育人过程中,要注重道德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如校园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校园学风环境建设等。通过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氛围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同时,我们还必须尽量避免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对受教育者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
2.运用维特效应,树立榜样示范
所谓威特效应,是指两百年前德国歌德发表的一部小说,名为“少年维特之忧虑”。该小说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因失恋而自杀的故事。这部小说出版后,引起了轰动,并引发了整个欧洲模仿威特自杀的浪潮。
维特效应启示我们,在进行全方位育人过程中,要多多举办道德典型事迹的学习活动,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带动教育对象践行道德行为,为学校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积极能量,构成美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风气。与此同时,也要提防在学生群体中盛行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以及重物质轻德育的错误价值观的渗透,不能让这种情绪上的毒菌在人群中传播与蔓延。
三、结语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不仅需要开展经常性、有針对性的道德教育 ,而且需要大学生对教育的认同和自我的“内化”,因此,要充分运用心理效应,调动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使道德教育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69.
[2]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3]朱仁宝.运用心理效应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48-50.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