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凌娜
摘要:融媒体时代,传播技术革命颠覆了传统的媒介生态,新的媒介平台不断涌现,对广播新闻以及编辑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挑战,新闻编辑只有根据融媒体的特点,向着满足用户体验需求、符合融媒体时代发展需要的方向创新转型,不断创新编辑工作,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媒介格局的发展变化,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融媒体 广播新闻 编辑
广播媒体从诞生发展至今,经历了电视、网络的冲击,逐渐演变成一种“移动式的、补缺式的以及背景式的媒体”而顽强地生存着。今天,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又一次重构了传播生态,将融合发展提上日程。广播面对挑战,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必然要紧跟潮流向全媒体进军,尤其要让广播新闻这个立台之本,向着满足用户体验需求、符合融媒体时代发展需要的方向创新转型,大踏步前进。
融媒体时代对广播新闻的冲击
传播技术革命颠覆了传统的媒介生态,新的媒介平台不断涌现,这对广播新闻以及编辑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广播新闻的原有受众群体日渐萎缩,传播力、影响力逐渐下降。第一,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融媒体时代,技术为普通的受众个人进行了话语赋权,每个人都能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自由发布新闻、传播信息;第二,改变了广播新闻的单向度信息传播模式,使受众与编辑、受众与受众的互动成为可能,为受众对广播新闻的评论、补充、质疑提供了渠道;第三,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技术的升级、资费的下降,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使新闻传播的速度提升至“秒”一级,当有新闻发生,事发现场的社交媒体用户用自己的手机就可以拍摄图片或短视频,通过朋友圈一传十、十传百地进行“现场直播”。这种高度去中心化的传播生态,使广播新闻的时效性优势彻底丧失;第四,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融媒体时代,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传播渠道的增加,受众很少会像从前那样占用固定的大块时间来阅读新闻,而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移动终端来获知消息、休闲娱乐,大幅提升了受众的新媒体接触时间,这给同样具有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传统广播带来了冲击。
融媒体时代对广播新闻编辑能力的要求
融媒体时代,大部分传统广播媒体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媒体间的竞争扩展到两个层面,即基础传统传播形态的竞争和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竞争。新的竞争形势对广播新闻编辑在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只有具备了适应融媒体传播的能力,才能使广播媒体在竞争中胜出。
舆论引导能力。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和责任。广播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编辑记者,通过编辑记者对新闻的采集、编辑整理和审核发布,将新闻事件真实还原给受众。新媒体的出现造就了“全民编辑”的局面,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但传播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对新闻事件难以做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导致虚假、错误信息的不断出现,造成事实歪曲,引发负面舆论。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提高自己的舆论引导能力,充当新闻传播的“把关人”,通过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来引导大家明辨是非,优化信息编排方式,合理选取新闻表现手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新闻发现能力。自从互联网加入大众传播行列开始,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隐匿性等特点造成了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数据信息量高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冗余信息。这些冗余信息淹没了信息价值,如何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直接考验着编辑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驾驭能力。融媒体时代,编辑只有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培养新闻发现能力,注重打好自己的政治理论根底、法律纪律根底、广博知识根底以及新闻业务根底,才能对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更准确的判断,使主流媒体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综合传播能力。融媒体的发展,一方面为广播新闻编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对他们的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广播节目这一单一的平台,而是需要同时面对多个平台和渠道,进行符合各平台特点的综合传播。因此,编辑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编辑应有的选材、策划、整理、编排等专业能力外,还要掌握新媒体技术、运用可视化表达,使自己具备综合传播能力。
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途径
树立用户意识。融媒体时代的互联互通、互动分享,使公众进入了“无网络无生活”的状态。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不仅使互联网移动起来,也激活了人的主体地位。电波时代的广播编辑掌握信息资源,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我播你听”是受众唯一可选的新闻传播模式,受众在获取新闻中处于被动地位。新媒体崛起后,人人拥有话语权,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被动的受众变成了积极的用户。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编辑要树立用户意识,突破传统广播线性传播的制约性,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即时、有效、人格化、个性化的服务,真正实现嵌入用户生活的全天候伴随。
深耕本地新闻。各类媒介在生存形态、传播形态上越来越趋于一致,从广播媒体占有资源的条件和服务受众的群体来看,本地化和服务性的内容是广播的内容生产出路。第一,广播新闻编辑要做好本地化新闻内容的生产。地方广播新闻不仅面临着报纸、电视、新媒体的竞争,而且还要面对国家级广播频率、省级广播频率的挤压,尤其是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被削弱,热点新闻及重大国际国内新闻被各种媒体予以关注,做了大量同质化报道。鉴于此,广播应另辟蹊径,发挥地缘性优势,提升地方新闻的比重,增强内容的贴近性,进行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吸引受众关注。比如温州广播电台的《温广新闻调查》就比较注重本地性,秉承“独家新闻、独立调查”的宗旨,坚持深度报道,并且在“东海网”和“掌上听温州”移动客户端同时推送,得到了受众的肯定,取得了不俗的传播效果。第二,广播新闻编辑要做好服务性新闻内容的生产。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受众地位得到提升,其需求成为衡量新闻产品优劣的关键因素。只有受众对广播新闻产生高质量的体验感受,他们才会继续关注并广泛传播。比如近几年热播的“行风热线”节目,就是服务性内容的产制,通过广播新闻的服务来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节目编排。好的内容需要丰富的表现形式,新闻编辑既要重视新闻内容的生产,也要重视新闻编排的创新。一要创新编辑思路,探索适应融媒体“碎片化”接受习惯的编辑技巧,提升节目效果。现在,受众信息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時段、大板块的节目样式,已经不能适应受众的收听习惯,根据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消费习惯和需求,编辑应打破原有节目的固定样态,探索打造短小精悍的“微”广播。比如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百集系列微广播——善行河北》,每集时长不到2分钟,受众非常易于接受。二要根据各传播渠道的不同特点,对记者采集的新闻进行不同样态的制作,分发到不同平台,形成数倍于单次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并且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H5、动图、动漫等新媒体产品,对新闻进行多元化报道。三要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数据反馈的受众浏览信息,做出分析和研判,针对受众感兴趣的领域和所处的时间地点进行相应类型新闻的推送,实现广播新闻的个性化发展。
加强用户互动。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若想受众能够与媒体产生共鸣,就需要将自己作为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提高自己的互动能力,为受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新闻服务。广播新闻编辑一要全方位整合平台,与用户形成互动。编辑不应再局限于考虑某一新闻节目是否适合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单一平台与受众形成互动,而是要将线上线下、新旧平台全方位整合传播,形成粉丝效应,将粉丝用户沉淀,变为自有用户。二要引导UGC内容参与新闻生产。编辑推动UGC内容除了吸引受众来创新节目形态,更要用UGC内容留住广播受众,使其产生兴趣,并吸引更多用户加入其中,形成裂变效应,扩展广播新闻节目的传播范围。三要善于进行新闻议程设置,通过各类议程热点的讨论吸引受众参与,并针对受众的评论、提问、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出反馈,提高受众的忠诚度。
结语
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从相加到相融再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编辑应该及时转型调整,创新编辑业务,提升编辑能力和水平,增强“四力”,使广播新闻的内容形态得以拓展,受众的新闻体验得以提升,不断增强广播作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融媒体中心)
参考文献:1.黄晓丽:《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业务创新和探索》,《传播力研究》,2019(12)。
2.黄莉莉:《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策划创新探讨》,《传播力研究》,2019(14)。
3.颜家兵:《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重构》,《新闻研究导刊》,2016(2)。
4.吴玉涛:《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析》,《新媒体研究》,2017(11)。
5.王海华:《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养》,《新媒体研究》,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