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晶
摘要:抓实、拓宽主流媒体舆论阵地,推动主流声音精准传递给县域群众,县级融媒体的方略提出是互联网时代内容传播多元化的应有之义。纵观当下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现状,仍然存在县域媒体从业者的人才应用瓶颈、资金来源单一、技术思维短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互联网发展大环境为前提,从省市县三级+政校媒三维联动培养人才、完善政务服务以人聚资、加强平台沟通开阔技术开发视野等角度同步驱动出发,重塑县域媒体生态,寻求突破县级融媒体发展瓶颈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 创新机制 突破瓶颈 重塑生态
“热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现状分析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框架已经形成。近几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我国的发展不可谓不热,媒体融合发展越来越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宣传部门指挥主导、县域媒体协同发力、传播空间全域覆盖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为舆论引导“阵地战”建好了“战壕”。
媒体融合模式的内容多元呈现初见成效。获取信息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刚需,而在信息爆炸时代,公众如何通过媒体获取有利于自己生产生活的实用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县域媒体在本地信息集成化领域潜力巨大,“微(信、博)、端、抖、台、网、播”内容产品多元传播、多向分发初见成效,新闻生产集约化、内容传播个性化、县域活动便民化、政务服务终端化,“四化合一”打造县域媒体新生态,县级融媒体中心有望成为“舆论引导”与“以人聚资”的双向驱动发展新模式。
媒体平台内容简单“相加”,县域媒体孤岛显现。当前,县级媒体融合的普及率较高,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全国共有县级微信公众号7019个、县级新闻网站2302个、县级微博账号4587个、县级新闻客户端677个,拥有4种类型平台的县级媒体达21%,拥有3种类型平台的达39%,拥有两种类型平台的达25%。但这些平台、账号之间大部分处于传统模式“相加”阶段,没有实现真正的相融,生产或传播内容缺乏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难以得到基层群众和用户的青睐。一些已经建立融媒体中心的区县、只是简单地“合署办公”,没有实现内容生产和分发流程的融合;一些省市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供应商,缺少整体规划,缺乏统一标准,缺少数据通道,导致各县融媒体中心各自发展、无法打通,变成新的媒体孤岛。
“冷思考”: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面临的突出问题
人才应用瓶颈。一是熟悉融媒体业务的人才太少。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运转与传统媒体相比“换汤不换药”,从业者需要有丰富的新媒体业务素养,能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且高質量满足用户对信息服务的即时性需求。而处在县一级媒体的新闻从业者,由于空间劣势,并不能在相应时间内熟练掌握融媒体业务能力,而且各自在台、网、微、播领域内固步自封,停步不前。
二是高层次媒体人才引进困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新性建设需要引进高水平、高学历人才来打破僵局,而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有限,薪酬待遇偏低,且平台处在起步阶段,人才知识“输入”与“输出”不均等,无法满足在事业上升期高层次媒体人才的能力提升要求,长期留住他们成了难题,造成队伍流动性大。
三是人才通道上升机制欠灵活。相比于公务员来说,事业单位人员提拔的机会要少很多,公务员往往到了基础年限就有机会提拔,但事业单位人员往往很难提拔,特别是因媒体的独特性,工作内容无法实际体现政绩,且由于事业单位体制很难提供相应的市场化待遇,激励机制活力不够,既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资,又无法提供完善的职业上升通道,对于一线采编人员来说,看不到未来发展方向,优秀人才就很容易另投其他新型媒体高薪高就。
资金来源单一。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发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整合县域所有媒体资源后,成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大部分资金来源由政府全额拨款,并不能依靠广告或其他形式盈利,这与此前县级电视台(公益二类)的政府拨款+自主营收的模式不同,单一的资金来源模式容易导致整体运行模式僵化,媒体“造血”功能缺失,没有相应的资金保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正常运行,一切设想都是空谈。据有关机构估算,建设一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少的需要投入300万元,多的可能超过700万元,这样的投资,贫困县、边疆县和欠发达县往往难以承担,如何解决,是个问题。
技术思维短视。在融媒体平台搭建上,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技术需求通常以“外包”的形式实现,将诉求提给上一级的省、市新闻媒体技术部门,但问题在于,一味的“外包”模式容易产生对上级媒体技术支持的依赖,缺乏自身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对于内容生产来说,可能会出现文章结构模式化、内容模板化,没有站在本地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容易形成全省范围内的平台雷同,不利于地方特色媒体的长足发展。在信息内容生产上,县域媒体从业者缺乏复杂视频处理、新媒体设备应用等技能,将融媒体简单理解为视频、图片、文字、动画的机械相加,而不是以“融”的思维内化为信息生产,站在用户的角度促进平台互动。
“塑生态”:强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用性功能的策略探索
顶层设计激发县域媒体活力。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要注重顶层设计的合理性。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从思想上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加以重视,在行动上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鼎力支持,以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强化财政资金支持,打通各政府部门壁垒,实现“政务+媒体”资源互通,助力融合创新。其次,融媒体中心内部顶层设计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内部竞聘上岗,挑选出懂得媒体业务的人担任融媒体中心负责人,盘活现有资源,整合优势资源,实行扁平化管理,完善薪酬体系,调度工作积极性,从制度层面为优质内容服务提供先验性保障。
省市县三级+政校媒三维联动培养人才。县级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既需要懂移动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还要了解新闻舆论工作,对从业者业务素质要求很高,从业人员需要通过优质的学习培训机制,在业务、技术、理念等方面提升层次、提高能力。
一是围绕纵向体系,县级融媒体中心从业者需要加强与省、市及县级同行的沟通。在行业交流中增长业务水平,采用“送出去”与“请进来”的办法,定期邀请省、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对县域媒体从业者进行培训,并且将县域媒体有潜力的人员定期送往签约平台进行技术培训、充电学习,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提供新动能。
二是围绕横向层面,县级融媒体中心还需要加强与高校、企业的联系。与高校合作,既可以将融媒体中心人员送往高校参与理论和业务培训,也可以将学生送向县级融媒体中心,利用暑期和课余时间,集中学习,参与县级融媒体的具体实践;同时,双方利用互联网技术,线上连接,双向进行教与学,融媒体中心也可以将部分业务外包给高校单位。与企业对接,定期或定主题地将融媒体工作人员送往企业参与交流培训,推动融媒体中心在衔接政府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人民群众的内容偏好和紧跟新技术发展的脚步,使得传播内容兼具严肃性和活泼性,做好舆论引导与宣传服务工作。
实现技术资源互通,同步打造内部技术创新力。首先,针对过度依赖上一级媒体的技术“输血”问题,需要加强内部人员的技术“造血”能力。先让一部分学习能力强、技术运用较好的工作人员通过定期学习,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再通过内部培训、带队指导等方式带动其他工作人员,提高整体水平,发挥内生动力与资源的作用。
其次,针对内容同质化问题,要打造地域特色,用创意与活力弥补技术上的暂时不足。媒体通过举办当地的广场舞大赛、红歌合唱比赛,追踪报道“特色农业”土地状况、丰收情況,着眼群众身边的新闻事件。县级融媒体的优势在于能让群众从新闻中切实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参与感,让新闻更加融入、贴近人们的生活。
再次,引入第三方评判机制,并建立一定的监督考核标准。定期邀请省市媒体机构、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教授,针对各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容采写,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建议与考核机制,促进县域媒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完善平台服务功能,“以人聚资”。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坚持党的领导、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空间优势,整合资源,完善县域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文化服务功能,将融媒体中心打造成一个新型生态圈式的终端服务平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占网民整体的59.6%。网民规模大,而利用互联网便利群众生活就显得很有必要。目前,微信、支付宝等建立支付平台,手机充值、火车票飞机票购买等功能入驻。而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连通协同当地政府服务部门、手机运营商,打造指尖政务服务。当地群众可以线上连接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政府服务部门精准传递当地的政策、通知,并提供水电费缴费、医保社保、线上线下购物资讯等服务,吸引人民群众关注融媒体中心,并便捷人民群众的生活。(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1.谢新洲:《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融合、创新、引导、服务》,《新闻战线》,2019(3)。
2.刘新传,杨桐彤:《重构、多元、竞合: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三重维度》,《新闻战线》,2019(3)。
3.喻国明:《今天的媒介融合应当怎么做——从互联网时代的常识到新传播格局的大势》,《教育传媒研究》,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