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党管人才创新机制

2016-12-13 11:06张洪
人民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创新机制创新型人才

张洪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深化人才建设改革方针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高校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领人才建设,科学规划人才发展,统筹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积极教育、培养、引导和造就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管理创新机制,促进高校人才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驱动战略 党管人才 创新型人才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人才事业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高校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根本保障,是国家科技文化创新的一支核心队伍和骨干力量。我国高校要主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结合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要求,将贯彻党管人才方针与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其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高校党管人才工作机制。

创新驱动是高校党管人才面临的现实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全面开启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2016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作为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部署。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的关键是人才建设,要营造一流的人才发展机制与环境,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我国有的高校人才工作思想观念落后、管理粗放、体制机制陈旧、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化水平不高、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足、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存着在“重学历轻能力”、“重身份轻岗位”、“重引进轻培养”、“重管理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重个体轻团体”等现象,“终身制”、“大锅饭”、“论资排辈”等陈旧思想观念仍然禁锢着党管人才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如何发挥党组织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总揽全局作用、决策核心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增添新活力和新动力,是当前高校人才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党管人才为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高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质是要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科学领导人才发展,坚持用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用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和保障广大人才的创造活力,发挥党在人才工作中谋大局、抓关键、管大事的功能,将党的政治优势与人才工作的特殊性紧密联系与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营造创造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与高校发展相协调,对于提升高校人才的战略地位和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建设的最大效益,具有根本的政治导向和组织保障作用,这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各级党组织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只有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原则,准确把握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尊重和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系统构建党管人才的创新机制,发挥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统揽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作用,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才能使高校人才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人才潜能得到全面开发、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创新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才能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和办学优势,才能促进人才建设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全面提升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构建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校党管人才的创新机制

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党委要以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为契机,切实用科学人才观来引领人才工作。通过政策倾斜、精神激励和环境改善,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观念、政策、制度,着力破解人才工作中难点问题和体制性障碍,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人才管理,建立健全开放灵活、规范长效的人才工作新机制,使党管人才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创新决策协调机制,建立规范化政策体系。高校党委要建立校级领导与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结合高校的发展战略、办学目标、学科基础和人才队伍的现状,研究制定适应于创新驱动战略的高校人才队伍发展规划,明确各级党政负责人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发挥各级领导班子在综合协调、服务大局、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方面的主导作用,健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一起抓的领导责任体系。同时,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培育创新成果的政策体系,在谋划发展规划、制订研究措施时充分考虑人才需求、人才导向和人才保证,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专家教授、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制度,发挥专家教授在人才评估、举荐、联络、培养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加强学术委员会在人才规划、学术评价、制度构建和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规范人才工作各项重大决策出台的程序和规则,构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有力、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体制,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创新引进培养机制,培育高素质人才梯队。高校要本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开放理念,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优化人才队伍,汇集和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第一,坚持高端引领,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立足于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计划、特聘教授人才工程、创新创业基金等政策,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方式,多渠道多方式积极引进或聘请“契约型”“候鸟型”等专家,精准引进、深度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精尖人才。第二,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根据各学科创新型人才特点,整合利用校内外、国内外培训资源,实施分层次分类型教育培训,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和企业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支持高层次人才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实力的学术骨干队伍。第三,落实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通过制订青年人才培养使用工作责任制、建立青年人才导师制度、实施个性化培育方案、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以发展指导和扶持等,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构建高端、中坚和后备三个层次支撑高校未来发展的人才体系。

创新开发配置机制,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高校通过人才、项目、基地的有效结合,构筑“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组建一批多学科集成富有创新活力的学术创新团队,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创新优势和关键支撑。其一,健全“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模式。克服现有的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人才对部门和单位的依附和专有,废除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束缚,通过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的联姻来培育创新研发团队,建立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方式,加快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形成拔尖人才和创新资源的当量凝聚。其二,完善“重大项目+创新团队”模式。通过深入开展行业产业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重大的科技攻关,给予项目创新团队充分自主管理权限,鼓励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促进科研创新成果的深度开发和转化应用。其三,构建“科研基地+创新团队”模式。坚持以重点优势学科的创新平台或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通过组建“学者工作室”、举办“创新沙龙”活动、建立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院或研发公司等措施,促进特色学科的创新团队建设。

创新竞争激励机制,创建开放性协作平台。高校要积极搭建开放性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平台,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形成以一批行业著名、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为骨干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一方面,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和完善人才遴选方式和使用方法,引导和鼓励人才敢于竞争、参与竞争、直面竞争,注重选拔业务精、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学科人才,着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有效激发和充分释放高校人才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原则,通过科研成果转让、专利许可、技术入股等方式取得回报,对高端人才可以实行年薪制或期权股权制,对短期聘任的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制等,加大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的激励力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让人才合理分享创新利益。第三,坚持人才、科研、产业一体化发展,要求工程类教师增加到企业任职经历,聘请企业科技人才到高校客座教学,参与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并且切实发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平台的作用,支持创新型人才积极参与所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创新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科学化制度。高校要推进人员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将年度考核转变为聘期考核,将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不断完善高校人才管理制度。首先,高校要根据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任务的侧重和所属学科,注重学术水平、学术贡献、社会公认等因素,改变单纯按学历、资历、职称等论人才的片面观念,构建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学术评价机制,逐步实行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注重创新评价转变,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构成的科学、客观、全面的人才评估指标体系。其次,深化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改革,打破人才发展的政策壁垒,探索建立按知识要素、创新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授予科技人才在项目经费支配、成果使用、组合研发团队等方面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优化校内岗位聘任制度和分配制度,使各类人才的薪酬水平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相匹配,形成人才聘用的择优和淘汰机制,实现收入分配与岗位管理的有效统一,打造公开、公平、机会均等的人才发展环境。

创新服务保障机制,营造人性化文化环境。高校要强化服务人才意识,实施人性化管理,通过坚持“寓管理于服务”,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科研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创造安全、便利、健康的校园环境,着力提升人才服务保障质量,以全面增强人才凝聚力,留住本校“郎”、吸引校外“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最大限度满足人才身心健康的各类需要,不断调动各类人才奉献知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理念,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切实解决学术浮躁、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不良倾向,培植“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崇尚学术、勇于创新”的优秀大学文化,为创新型人才创建适宜的人文环境。

结语

高校要本着“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则,积极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充分体现党管人才的政治责任、战略远见和制度优势,通过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切实将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以全面提高人才建设水平和科教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作者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研究员)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创新机制创新型人才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社区党建教育平台如何搭建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