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
内容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经济社会的升级转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从企业升级到行业升级再到国家竞争力升级的逻辑演变的必然结果。创新机制对于从企业到国家的转型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构建传统产业与高科技结合机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以及推动组织变革催生转型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创新驱动 创新机制 升级转型
创新机制是升级转型的源泉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自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济社会的升级转型,从根源于上在于创新,创新从促使社会基本的单个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转型,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持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动力。创新也是后发国家实施赶超战略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由之路。制度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创新的产生,既需要创新文化和环境、政策的支持,又是创新机制的必然结果,创新机制的建立,是后发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的根本保障。
(一)创新机制与企业品牌升级
企业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实践的基本单位和主要载体,企业的活力与发展动力决定着整个经济活动的动力与活力。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是一个以企业特别是跨国集团为载体,科技、人才、资源、生产以及消费在全球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流动的全球经济。国家竞争力依赖经济的竞争力,经济的竞争力是以企业集团为载体的跨国集团的竞争,跨国集团的竞争靠的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靠的是持续不断的创新。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处于全球经济链的低端,主要卖产品,在大多数领域,行业标准和规则制定方面,缺乏国际话语权。产生这一结果既有历史基础差、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市场经济起步晚、发育不健全的原因,其中体制的原因不容忽视。我国企业到了形塑品牌、创造品牌、发展品牌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与社会的发展转型进程相一致,企业品牌的培育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创新,创新是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创新也是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二)创新机制与产业竞争水平升级
企业是行业的细胞,企业的创新与否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活力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一般而言,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政策和市场规模,其中科技的创新程度具有更加基础和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对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提出中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因此,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大创新的力度,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特别是在关系到国家安全与民生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行业中,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要把创新的思维、理念、要求建章立制,形成规范化的体制机制,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机制与综合国力升级
当今世界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全球来看,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世界潮流趋势,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反映出创新能力的竞争。从硬实力来看,我国的综合国力处于全球前列,但是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经济质量不高、粗放式明显等问题。从软实力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欧等国家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因此,综合国力既要注重硬实力方面的创新,更要注重文化、价值观、社会发展道路、模式等软实力的创新,因为“在全球或宏观层面上,核心国家的冲突发生在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当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卷入冲突时,文化差异就会加剧冲突”。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机制的构建,关键是依靠科技力量,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把国家发展转入到创新机制驱动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动力作用。创新不能仅仅理解为经济科技方面的创新,是转型时期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道路等全方位的变革,从企业创新到行业带动再到国家综合国力升级,从科技、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创新到文化、价值观、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软实力的创新,顺利推动社会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竞争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经济社会发展升级转型的逻辑演变规律
创新机制对于从企业到国家的转型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经济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从企业升级到行业升级再到国家竞争力升级的逻辑演变的必然结果。
(一)企业品牌升级与核心竞争力竞争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是组织具备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企业品牌升级是核心竞争力竞争的必然要求,树立品牌、营销品牌、创造品牌、维护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竞争的应有之义。我国的企业大而不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由若干国内品牌为代表的、领先全球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国企大而不强,民企急功近利,缺乏真正优秀的品牌和基业长青企业。准确反映企业强弱的Interbrand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上,我国企业上榜数目迄今为止是零。“在Interbrand全球品牌100强排名中,品牌价值不仅仅要看销售额,还包括利润、全球市场份额、专利技术数目、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等多个指标,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很多央企,虽然销售额和利润都很高,但是在全球市场份额、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等指标上很差,因此还不能说是优秀的全球性企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时间短,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大多已有百年历史;二是我国大型企业大多为国企,大部分靠的是垄断,不是竞争;三是我国的民营企业竞争非常激烈,利润率低,品牌建设的能力较差,缺乏品牌营销的经验;四是我国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基本上是依靠“国外的技术”加上“国内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来做大的。总之,我国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的关键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它包括核心技术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二)行业竞争力与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红利启动了快速增长的资源开发型经济,成本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广泛的矿产资源开发、广阔的市场开放成为开发型经济的主要动力源泉,形成了高度依赖天然的低成本竞争力模式,吸引和刺激了大量的投资。但随着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传统粗放式的经济模式难以维持,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当务之急。“我国经济问题症结尚不在结构,而在于企业竞争力不足。我国经济的当务之急,主要不是调整行业结构,而是调整虚实结构,减轻企业负担,转换政府职能,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综合国力升级与国家发展方式转型
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是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的支撑国家发展进步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全方位转型。国家发展方式转型既要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要着眼于可持续性、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从国际实践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来看,以下发展方式必须终结:一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必须终结;二是国富民穷、贫富分化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必须避免;三是重投资、出口,轻消费的投资驱动型和外向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这三种发展方式必须转型升级,这种转型是国家综合国力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从创新驱动到升级转型发展的机制建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已有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而要着眼于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结构,把扩大内需作为最大的结构调整,把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主要任务,把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途径,把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构建以高科技为载体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机制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通过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牵涉到不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利益,需要顶层设计,统一协调,统一规划。首先,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与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由中央制定统一规划,顶层规划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实施,制定规则。其次,以省或直辖市为主体,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和高科技产业协调发展。我国各个省(市、区)的传统产业各异,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地区,转型压力较大,要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最后,要尊重规律和区域发展实际,要统筹资金投入、人才、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这些都要求有完善科学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培育发展新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核心支撑,重点是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要注重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二是要解决创新的原动力。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三是要大力吸引培育创新人才。创新驱动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人力资本投资应该成为投资的重点,其中包括提高劳动者素质,但更为重要的是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四是需要打造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制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始终坚持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问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同时实践证明,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角的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角的作用,培育若干综合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指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二是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要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要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要实现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三是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协同。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统筹协调、宏观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环境优化、公共服务的调控作用,加强和支持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孵化器、专业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放活人才资源、科技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市场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和支撑科技中介组织发展。
(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构建发展新体制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在改革中拓展社会转型发展的新空间,是从升级发展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指出,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一是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切实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行业壁垒和部门分割、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二是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协调发展,强化相互支撑和联动,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三是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实现以人才促进科技、以科技带动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五)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拓展发展新空间
扩大科技合作,坚持开放创新,拓展发展的新空间,强调的是创新的过程合作和创新的成果共享。一是要注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国际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二是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主动提出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三是要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开放合作力度。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搭建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联合研究平台,吸引全球优秀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四要注重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提升对外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援外,加强民间科技合作。
(六)构建组织变革推动转型发展的机制
组织变革是应对发展变化新要求的必然,诸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产品和工艺的变化必然要求组织结构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从而在组织变革中搭建转型发展的平台。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企业组织的变革。企业组织变革以整合“企业要素、政府要素、高校科研院所要素,以目标协同、技术协同、知识协同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二是社会组织的变革。信息化、网络化新变化和新要求,都要求推动社会组织的变革,从社会组织结构入手,建立与基层民众交流沟通的体制机制,变革组织方式,增强基层民主,搭建转型发展的新平台。三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整和市场监管职能。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府。要强化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职能,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要完善社会政策,维护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扭转贫富发展差距。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社会调控机制,依法维护和保障群众各项权益,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要健全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将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要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深入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结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科学化制度体系,以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经济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一个从企业品牌升级到行业竞争力水平升级再到国家综合国力升级的逻辑演变的历史过程。因此,要构建传统产业与高科技结合机制,完善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规范全国创新园区和基地,实施差别化原则,在特色上下功夫。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发挥制度优势和制度红利。从企业组织变革、社会组织变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推动组织变革催生转型发展的机制,以便适应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
3.朱小黄.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提升企业竞争力.经济观察报,2013-10-28
4.胡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中国软科学,2013(11)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求是,2015(22)
6.朱跃钊,戴书春,陈红喜. 协同创新视角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