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和公益广告,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公益广告应用于民办高校的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民办高校要重视顶层设计,组建公益广告资料库,探索案例教学法和赛教融合,找到公益广告和课程知识的契合点,实现思政教育的柔性植入。
关键词:公益广告 民辦高校 课程思政 柔性植入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民办教育协会课题“公益广告在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与价值研究”(编号:MBXH19YB195)研究成果。
课程思政,是回归教育的本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课程思政不是某门单独开设的课程,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的日常教学,使得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构建起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
民办高校加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面临发展困境。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困境,如,办学条件不优、社会声誉不高、经费来源少、高级职称教师不足等。
民办高校想要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下足功夫。只有培养出大批的栋梁之才,并让他们在社会建设中担任中流砥柱,才能进一步提升其母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真正的栋梁之才,应该是同时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的引入,为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定了目标、指引了方向。
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政素养有待提升。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物质水平的提升,也出现了“读书无用”“金钱决定社会地位”等不良社会风气。如果高校学生一味追求名利,以金钱、权利、地位为人生目标,势必丧失道德和文化追求。
高校学生是我国青年的主力军,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和传承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大有益处的。民办高校的学生,文化成绩参差不齐,甚至学生中还存在学习不够刻苦、互相攀比消费的情况。可见,民办高校想要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更是任重而道远。
民办高校的课程思政效果有待增强。国内不少民办高校都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笔者所在的四川工商学院,鼓励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教师集体备课,开设“三苏文化”特色课程,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体系,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全过程育人。
笔者通过访谈部分教师,总结出了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政理念植入生硬,难以同课堂知识有机融合,缺乏感染力;第二,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课堂趣味性差,学生理解度和接受度差;第三,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理解片面,只偏重意识形态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第四,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不够,能力欠缺,践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性较差。
民办高校的课程思政,迫切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要想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学校和教师就得突破思维局限,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不断探索,以求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公益广告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
公益广告的价值。公益广告,顾名思义,就是服务于社会公众利益的广告,其主题往往与政治、和谐社会、传统文化相关。如央视公益广告《灯谜篇》,通过一群萌娃闹春的故事,用烧脑有趣的谜语传唱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常常以感情为主线,借助亲情、爱情、友情、公平等具有人类共通意义的情感,引导人们向善、向美。公益广告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长期以来,公益广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公众传播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提升了全民的文明素养。
思政教育的内容。我国《教育法》第六条和第七条明确提出: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一切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正能量”的内容,都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除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等常态性内容,还应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乃至全人类的优秀成果纳入思政教育的范畴。
公益广告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校园广播、校报、校电视台等自有媒体资源,在校园内开展组织传播。然而,这些借助媒介的非面对面的传播手法,产生的劝服效果可能比不上最为原始的传播手段,即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与学生进行的面对面沟通与交流。
教师的面对面传授,可以采取硬性植入的方式灌输思政理念,也可以选择更为柔性的手法,比如公益广告。因为,在内容和目的上,公益广告与课程思政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首先,在内容方面,公益广告和思政教育都包含了尊老爱幼、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其次,在目的方面,公益广告和思政教育都是为了弘扬社会正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同“灌输式”的教育相比,公益广告更具形象性和趣味性。要找准公益广告和课程内容的契合点,将其自然融入各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以求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公益广告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围绕“文明道德”“环境保护”“安全教育”“廉政建设”等主题,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广告。此外,许多企业为了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会在其商业广告中,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倡导传统美德。这些广告案例,为教师组建公益广告资料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找准契合点,在授课过程中自然导入公益广告,实现柔性植入。
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地举个例子。教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尝试“学生讲、教师评”的互动式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公益广告案例的讨论中。要鼓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观点,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自主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靠一己之力收集的公益广告,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一同收集公益广告案例。如,笔者在讲授《广告学概论》课程时,要求学生收集体现了“广告功能”的广告,在课堂上分享并讨论。这样,课程信息量实现了倍增效应,学生也在讨论和分享中相互教育,树立起正确的广告价值观。
赛教融合。与公益广告有关的比赛主要有两类:一类主要是以大学生为参赛对象,如“全国平面公益广告大赛暨全国大学生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公益类、“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的公益命题等。另一类是面向社会的比赛,如“国际反腐败公益广告大赛”“全国电视公益广告大赛”等。这些比赛,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也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
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历年的公益主题有:厉害了,我的国;中国精神;善心、善言、善行;责任与担当等。学生在制作广告作品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公益理念。
公益广告的赛事往往每年只开展一次或两次。除了指导学生参加专业赛事,还应让公益广告的创作常态化。如,在课堂内,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的公益情景剧创编。在课堂外,布置公益广告短视频作业等。鼓励学生将作品上传至个人的自媒体平台,把点赞数和转发量等传播效果,作为学生课程考核的评价指标。
重视顶层设计。案例教学法和赛教融合,都是教師在个人课程中的自我摸索与探寻,不一定能产生规模效应。学校要从顶层设计上,为教师提供方向和指引,推动构建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过程育人的大格局。
第一,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应该把“德育”这条主线贯穿其中。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梳理出各自的德育重点和要求。
第二,建设一批课程思政试点项目,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作用,以先进带动普遍。公益广告不仅适用于广告学,也可以推广至新闻学、传播学乃至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等诸多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每个专业可打造几门精品课程,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摸索出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模式。
第三,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是否践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推广力度”“课程思政的创新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等纳入教学质量的考核指标,为课程思政的推广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四,强化集体备课。思政课教师和非思政课教师要集思广益,加强教学研讨,一同分析各自开展思政教育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求实现协同效应。教师可以共同组建公益广告资料库,结合不同课程的需要,各取所需的资源。例如,文学类课程,可以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类课程,可以多开展敬业奉献教育;设计类课程,可以多开展职业操守教育。学生在汲取各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多角度地接收到多元化的思想政治理念。
结语
公益广告为民办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将公益广告应用于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中,有助于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何将公益广告以柔性植入的方式,与课堂知识点自然融合,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出更多的有益路径。(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1.邹金利:《基于IMC视角的民办高校品牌形象传播》,《传媒论坛》,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