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壮数温针灸对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2020-03-27 09:34林龙为
中外医疗 2020年1期
关键词:膝骨性乙组甲组

林龙为

厦门海沧新阳医院康复医学科,福建厦门 361022

膝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易患的慢性关节疾病,临床表现以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为主,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致残率也较高,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1]。 目前临床对抗膝骨性关节炎多采用口服消炎镇痛药、关节腔内注射药物、人工膝置换术等方式治疗,上述手段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疗效,但是存在治疗费用高、易反复等问题[2]。 对于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由于患者症状反复缠绵难愈,治疗难度更大,因此常规方法往往无法发挥预期效果。 中医学方法在膝骨性关节炎临床治疗中具有深厚的临床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研究发现温针灸壮数不同对疗效有较大影响,特开展该次研究,希望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选择2016 年3 月—2018 年6 月在该院治疗的80 例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针灸科的80例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 使用计算机随机系统将患者的就诊顺序编号均分为两组, 每组40 个数字,各有40 例患者纳入,甲组中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 24 例,年龄 45~73 岁,平均年龄(55.71±6.90)岁,单膝22 例,双膝18 例。 乙组中男性患者14 例,女性患者 26 例,年龄 47~75 岁,平均年龄(56.23±6.51)岁,单膝20 例,双膝20 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研究已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与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相关内容拟定,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共同确定。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阳虚寒凝型膝痹病诊断要点,患者膝部遇冷疼痛加重,伴关节肿胀、活动不利,舌淡苔薄白,脉细沉缓。

1.2.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自愿接受治疗;③入院前1 个月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消炎镇痛药物;④无精神疾病史或认知障碍,具备基础理解能力,能够配合治疗。 (2)排除标准:①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症;②治疗不合作者;③关节结构发生畸形或严重变形,基本丧失正常活动能力;④存在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⑤容易晕针,无法接受温针灸治疗。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温针灸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膝关节自然屈曲,取患侧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将穴位消毒后,使用2 寸无菌针灸针(0.3 mm×50 mm)迅速透皮进针, 根据患者体型确定进针深度, 控制在40~45 mm 之间。 进针后实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或患者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针刺得气后,甲组在针柄上插一段长20 mm 艾柱,点燃艾柱底部,在艾柱下使用硬纸片隔垫以防止烫伤, 艾柱燃尽后继续留针满40 min(点燃艾柱开始计算),共灸1 壮,乙组针刺与温针灸操作同甲组,在灸完1 壮后重复灸1 壮,共灸2 壮。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治疗前后的11 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将所有症状评分结果相加后计算症状积分, 症状积分越高则病情越严重,>18 分为重度,<10 分为轻度。

1.4.2 疼痛情况 采用简化McGee 疼痛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在具体测评时,由患者根据自身膝关节疼痛在标尺相应位置作标记,以此作为疼痛评分值。

1.4.3 安全性 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或不良反应,例如晕针、滞针、皮下血肿等情况。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甲组评分为﹙15.30±2.21﹚分,乙组评分为﹙15.72±2.18﹚分;治疗后,甲组评分为﹙7.51±2.84﹚分,乙组评分为﹙3.22±1.60﹚分。甲组治疗前后分值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前后分值差异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n=40)乙组(n=40)t 值P 值15.30±2.21 15.72±2.18 0.013>0.05 7.51±2.84 3.22±1.60 14.854<0.05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疼痛程度相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乙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n=40)乙组(n=40)t 值P 值6.91±1.85 7.11±1.65 0.498>0.05 4.29±1.50 2.91±1.22 11.370<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温针灸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适症状或不良反应,安全性相当。

3 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的疾病,据统计显示,我国现阶段患有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数量约占总人口的3%,其中55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60%,该病已成为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现代医学针对膝骨性关节炎常以对症治疗措施为主,比如采用口服消炎镇痛药、关节腔内注射药物、人工膝置换术等方式治疗, 但是临床实践表明消炎镇痛、关节腔内注射、膝关节置换术等治疗手段并不适用于阳虚寒凝型患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3-4]。

鉴于常规西医疗法的局限性, 中医针灸显示出独特性和有效性,在祖国传统医学中,膝骨性关节炎属于“膝痹”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是内外相合引发的一种疾病,外为风寒湿气侵袭所致。 温针灸被用于治疗阴寒性质的风湿疾病已有很长一段历史, 经过近现代社会的不断演变和革新发展, 温针灸在操作上有了一定创新改进,在操作方法上也更为简便易行,适应证也得到进一步扩大,不再局限于风寒、风湿等疾病[5-6]。 中医认为,温针灸具有温阳补虚、温经散寒的功效,理论上更适用于治疗偏寒型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 依本文数据可知,两组接受温针灸治疗后,症状积分、膝关节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一定改善,但乙组施灸2 壮后,改善更为显著,与甲组比较疗效更为突出(P<0.05)。 在膝周穴位进行温针灸能够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促进积液吸收,降低关节内压力,缓解临床症状。 温针灸集针刺、温灸于一体,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在膝周穴位借助热力能够直达膝关节腔,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对于阳虚寒凝型具有较好疗效。 结合温针灸量-效关系报道与该次研究发现,温针灸量对于疗效有一定影响,在改善病情方面,施灸2 壮优于1 壮[7-8]。

温针灸这一称呼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医学巨著“伤寒论”, 在治疗时艾灸所转化的热量能够透达关节腔深处,改善关节腔内的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组织修复,达到治疗目的,结合该次研究可以发现2 壮的疗效与1 壮相比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国内叶国平等[4]选取96 例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开展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3 组, 均给予温针灸治疗,3 组分别灸1 壮、2壮、3 壮,通过疗效随访发现,2 壮组和3 壮组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 1 壮组(P<0.05),其中 2 壮组和 3 壮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1%、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方面,2 壮组和3 壮组也明显优于1 壮组,而 2 壮、3 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关节腔积液均有所改善, 但2 壮、3 壮组关节腔积液含量明显下降,优于 1 壮组(P>0.05),而 2 壮、3 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观察发现 2 壮、3 壮临床疗效相当,效果优于1 壮,但2 壮灸量更少,患者依从性也更高。 该次研究中仅观察了1 壮与2 壮的疗效,在今后研究中需要参考相关文献报道, 扩大壮数选择范围,寻找最佳灸量。

综上所述, 温针灸壮数不同时对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影响不同, 在治疗时应当优选2 壮施灸,在改善病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猜你喜欢
膝骨性乙组甲组
膝骨性关节炎的自我康复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消痛散塌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膝骨性关节炎的治未病预防及护理思路
中药关节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0例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