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与T 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探讨

2020-03-27 09:33程祖华
中外医疗 2020年1期
关键词:引流术胆总管胆囊

程祖华

安徽省含山县人民医院外二科,安徽含山 238100

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现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腔镜技术获得患者的广泛认可, 该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中,虽然T 管引流术的引流效果优良,但是患者可能会出现新的创伤, 具有较大的痛苦[1]。 现方便择取2015 年1 月—2018 年12 月到该院就诊的202 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择取到该院就诊的202 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 101 例。 对照组男 56 例,女 45 例;年龄30~65 岁,平均年龄(47.3±7.2)岁。 实验组男 60 例,女41 例;年龄 32~61 岁,平均年龄(49.2±8.3)岁。对照组结石大小是(1.5±1.1)cm,实验组结石大小是(1.2±0.7)cm,两组患者都未出现合并急性胆管炎,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年龄、性别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次实验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已经获得家属同意, 签署实验研究同意书,自愿进行该次研究,该院伦理委员会监督完成此次实验。 202 例患者中无肝内胆管结石、重症胆管炎等病症。

1.2 排除标准

202 例患者中排除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急性胰腺炎者、合并化脓性胆管炎者、肝内多发结石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8 h 禁食禁饮,患者取仰卧位,普通消毒铺巾,开展全身麻醉,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路径,常规腹壁四孔法。 当气腹制造完毕的情况下,放置Trocar 进行腹部探查, 针对性的了解其他器官的病变情况与腹腔粘连的状况,暴露出胆囊三角、胆总管汇合处、胆囊管,随后解剖患者的胆囊三角,结扎裸露的胆囊动脉与胆囊管,游离胆囊,夹闭胆囊四周,减少胆囊内的胆结石留到胆总管的概率。 同时,分离十二指肠韧带,裸露胆总管,与其中下段切开前壁1~1.5 cm,当结石取出后,冲洗干净,随后运用但胆道镜检查结石是否清除干净。 实验组确认无结石残留后,腹腔镜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3-0 号至5-0 号的薇乔线缝合胆总管后,创面留置腹腔引流管。 而对照组行T 管引流术,T 管处于胆总管内,薇乔线缝合胆总管,当缝合结束后,注水检验缝合的紧密度。 双粗线固定T 管于腹壁,在创面留置引流管。 早期T 管引流患者术后胆道镜检查窦道内有夹子裸露,后期大部分T 管引流患者为了利于窦道形成,及维护窦道的牢固性,大部分病例使用可吸收材夹子及缝线,避免排异及窦道不牢。 两组术后均运用抗生素与补液。 医护人员了解引流量状况,倘若引流量过少,或者没有胆汁,引流管可以被拔出。对照组术后6周患者如无异常症状,T 管造影后予以拔除[2-3]。

1.4 判断标准

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较少,代表临床指标优良。 同时,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率,患者是否出现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胆漏、残余结石、术后胰腺炎、胆汁性腹膜炎的病症,倘若出现较少的并发症,代表治疗效果优良。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通过实验可知,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实验组(n=101)对照组(n=101)t 值P 值122.32±20.45 149.04±23.61 7.091 0.009 78.12±15.80 82.29±15.61 0.372 0.070 23.55±3.82 34.71±5.50 6.094 0.006 8.75±1.23 12.46±2.52 10.251 0.004

2.2 术后并发症、镇痛药物使用率

通过实验可知,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库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目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胆总管结石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术中留置T 管引流术作为常规处理方法,能够降低胆道内的压力,降低胆瘘并发症风险,同时残留的结石将会排出,术后医护人员也可通过胆道造影或胆道镜的方式,全面知晓患者残余结石的情况[4]。 但是,T 管的存在容易增加出血的风险,细菌感染的概率会大幅增加, 随着胆汁的流失患者容易出现体液与电解质的不断丢失。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产生酸中毒的综合征[5]。此外,T 管是一种异物残留,容易析出钙质等,造成二次结石的发生。 如果T 管拔除的时间过早,患者还极有可能出现胆汁性腹膜炎,恢复周期延长,出院时间延后[6]。

而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手术应运而生,文献报道作用效果优良。 一期缝合后患者并不会因为胆道压力升高而增加胆漏风险, 同时, 此种方法能够减少管道牵拉所造成的疼痛感,切口感染概率十分低。 同时,腹腔镜的良好视野与镜下精细操作可减少对胆总管黏膜的损伤[7]。 从该试验对照可以看出,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期缝合较T 管放置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值得强调的是,腹腔镜下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在手术过程中应该秉承两个原则,结石需被全部取出,和保障胆总管的通畅性。 医生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在此基础上,患者的康复周期会缩短,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优良[8]。 医生还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学习最新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理论知识,保障术中的安全性,减少术后结石残留造成部分患者胆管炎的发生和二次手术或ERCP 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患者二次伤害和加重经济负担。 必要时,放弃一期缝合,而改为T 管引流,保障患者的安全。

外科医生在术中一期缝合操作中,应减少复损伤,胆管壁的电凝血时间不能过长, 切开的区域应尽可能在前壁不存在血管的位置[9]。 此外,医生在缝合胆管壁的时候,应该十分小心,间距≤2 mm,边距在1.0~1.5 mm之间,缝合线采用可吸收线,避免影响胆总管的愈合,减少术后新胆总管结石的形成。 该实验中选取202 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1 例。 对照组运用T 管引流术, 实验组采取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 对照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是 (149.04±23.61)min、(82.29±15.61)mL, 实验组分别为 (122.32±20.45)min、(78.12±15.80)mL,相关研究者[5]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中,选取12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成两组, 各 60 例,A 组运用 T 管引流术,B 组采取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A 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是(160.5±65.8)min、(61.8±25.2)mL,实验组分别为(106.3±42.7)min、(50.3±2.6)mL, 与该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具备较多的适应要点,患者不应该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否则缝合的效果将会不佳,医生的技术不能被充分施展[9]。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保障患者受到较少的损伤,康复时间快,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患者胆总管的完整性还会被保留,胆汁的生理流向被保障,手术效果优良,患者对此种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认可性[10]。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还具有费用低,恢复时间快的特点[11-12]。 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而言,其机体功能已经逐步减退,身体免疫能力较差。 传统的放置T 管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术后患者恢复时间延长,患者也容易出现各种其他并发症,而腹腔镜下一期缝合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当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已经获得人们的高度重视,其具有良好的治疗优势。

综上所述,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显著,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疼痛少优点,并不增加并发症,生活质量优良,对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因此,此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被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引流术胆总管胆囊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二孔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