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兰
(江苏省昆山市爱心学校 江苏昆山 512300)
“认识平行”是小学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要让聋生通过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平行的概念,进一步提高聋生的空间观念。教师要通过多元构建的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促使聋生更好地理解平行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素材与生活中聋生熟悉的资源结合起来,从聋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1]
一是生活情境导入。在导入时,教师可出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视频,抽取聋生熟悉并玩过的项目,如套圈、操场跑道、足球门、双杠。然后,教师在利用电子白板从图片中抽象出两条直线,使聋生知道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是生活中感受平行。在聋生对平行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再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找一找教室中的平行线,指一指物体的哪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例如,黑板的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上面的边是下面的边的平行线,下面的边是上面的边的平行线。教师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帮助聋生巩固平行概念。
三是生活中应用平行。教师在课的最后要再次回归生活,让聋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设计为平行。这在深化平行概念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例如,高压线,为什么要设计成为平行的呢?
让聋生真正感受到在学有用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的。
根据“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本环节以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等学法为主,对抽象出来的四组直线,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我们要预设出现的情况:
第一种:分为两类——③是第一类,①、②和④是第二类;
第二种:分为两类——①和③是第一类,②和④是第二类;
第三种:分为三类——①是第一类,②和④是第二类;③是第三类。
在聋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分法之后,教师就要进行适时引导。例如,你为什么这样分,直线有什么特点等。
教师可再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直观演示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的过程,让聋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引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不同的位置关系,即相交和不相交。教师还要明确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同时,教师可进行语言训练: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这一过程以分类为主线,让聋生经历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等活动,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引导聋生自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年级聋生的思维处于直观思维的阶段,对平行概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聋生多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将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从而深化平行概念。[2]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操作活动一是让聋生自主创造一组平行线。让聋生利用已经准备好的素材,自主探索创造一组平行线。聋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亲身经历创造平行线的过程,同时在创造的过程中突出平行线的特点,加深其对平行线的认识。
操作活动二是让聋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线。让聋生在一张方格纸上画出两组不同的平行线。在画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不同的平行线有可能方向不同,也有可能距离不同。当聋生提出两组平行线的距离不同时,我让他们选择其中的一组平行线进行研究。让他们思考同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聋生们得出同一组行线之间的距离有可能是1厘米,也有可能是2厘米。但是,同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处处相等的。
操作活动三是让聋生根据操作活动二得出的规律,学习运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并通过视频的直观演示、教师的直观演示、聋生的动手操作,进一步让聋生掌握平行线的画法,感悟平行线的内涵,达到深化概念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牢记“以聋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从聋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发挥视觉优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还要采用多元构建的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效果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