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超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肌骨系统疾病,患儿临床表现为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眼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通过X光片检查颈椎没有问题,即可确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小儿肌性斜颈本身有一定的自愈倾向,但是积极地治疗会促进这一过程,甚至将一些不能自愈的病例治愈,通常来说,1~2岁之前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患儿都可以尝试保守治疗,长期未得到治疗的儿童,即使手术松解挛缩的胸锁乳突肌,也难以恢复头面部的正常形态,手术效果不满意,因此,一旦作出诊断,应尽早治疗[1-2]。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揉捏牵转法联合传统推拿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5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7例。对照组男15例,女12 例;月龄2 ~11 个月,平均月龄(6.24±0.13)个月;患病部位:右侧18例,左侧9例;疾病类型:肿块型17例,弥漫型10例。观察组男13例,女14例;月龄1~12个月,平均月龄(6.14±0.32)个月;患病部位:右侧19例,左侧8例;疾病类型:肿块型18例,弥漫型9例。比较两组各项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中关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标准,经CT、MRI确诊;患儿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年龄≤1岁;未接受其他方法的治疗。排除标准:眼性斜颈、骨性斜颈、神经麻痹性斜颈、习惯性斜颈者;颈部皮肤病、患有传染性疾病者;先天性颈椎畸形、颈椎半脱位、颈部椎间盘病变、颈部淋巴瘤等疾病者;依从性差者;中途退出或失访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推拿治疗:常规推拿放松患侧肌肉,患儿取卧位,医生用手指轻轻按揉患侧肌肉,重点是按揉胸锁乳突肌的起点到终点,对该段坚硬处的肿块结节加强按揉力度,同时采用轻柔一指禅手法进行弹拨,按揉法和弹拨法交替进行,每种方法5 min;最后再次揉推患侧胸锁乳突肌,放松肌群,持续3 min。推拿治疗1次/d。观察组行揉捏牵转法联合传统推拿治疗:传统推拿治疗同对照组;揉捏牵转法具体措施如下:①揉推法。患儿取仰卧位(月龄大者可取背对医生坐位),头部去枕,逗引患儿头部尽量转向健侧,以便充分暴露患侧肌肉,患处涂抹婴儿油或者滑石粉,医生用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三指,沿着胸锁乳突肌的起止段来回揉推,在起止点以及肿块硬度明显处增加推揉时间和加强推揉力度,推揉频率控制在120次/min左右,持续5 min,目的是舒筋通络,期间注意补充婴儿油或滑石粉,避免伤到婴儿娇嫩的皮肤。②捏拿法。体位同上,医生用拇指、食指及中指的指腹对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多次进行捏拿、弹拨,加强对痉挛和肿块部位的时间和力度,频率控制在120次/min左右,持续5 min,目的是松解肌肉粘连。③牵拉法。体位同上,医生一手扶住患侧肩部,一手扶住健侧头部,两手同时施加相反方向的作用力,作用力持续10 s左右,反复操作20次,目的是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使头部逐渐恢复正常体位,改善颈部的伸屈活动度,牵拉时医生要注意双手扶住着力点时,虎口要打开,腕关节发力,力度由小逐渐增大,注意患儿的哭闹程度,适时安抚并调整力度。④旋转法。体位同上,叮嘱患儿家属适当力度按压住患儿双侧肩膀,目的是固定好患儿躯体,以便使后续的颈部旋转操作达到有效的幅度。医生双手虎口张开,一手扣压好健侧颞部,一手捧住患侧下颌骨将头部固定好,使患儿头部缓慢向患侧旋转,反复操作60次,注意要在患儿能接受的生理范围内进行旋转,目的也是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改善颈部旋转功能,1 次/d。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个月,同时叮嘱患儿家属注意家庭护理,并告知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为:无畸形症状,头部可长时间保持中立位,两侧颈部能够自由旋转,肿块硬结不明显为治愈;头部倾斜症状明显改善,颈部旋转角度较之前有所增加,肿块硬结缩小为显效;症状无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肿块情况:采用彩超诊断仪明确肿块的厚度。
1.5 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 18.0分析所有数据,以率和()表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经卡方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表1)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块厚度比较(表2) 治疗前,观察组肿块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肿块厚度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块厚度比较() 单位:mm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块厚度比较() 单位:mm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27 11.29±0.87 7.05±0.33 23.678 <0.05观察组 27 11.34±0.85 4.86±0.42 35.514 <0.05 t值 0.214 21.305 P值 >0.05 <0.05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发病率为0.3%~2%,多数为单侧发病,右侧多于左侧,偶有双侧发病者,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缩短,颈部向患侧偏斜导致的畸形,同时伴有脸部发育受影响,严重者导致颈椎侧凸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纤维化,随后发生挛缩,但引起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的具体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和宫内位置以及胎位不正有关,或者和出生的时候被挤压,导致胸锁乳突肌缺血缺氧有关[4]。临床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切断胸锁乳突肌,以往保守治疗方法有推拿、按摩,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以及中医推拿的发展,在推拿、按摩的基础上,采用揉捏牵转法可予以患儿更加科学、系统的治疗,促进患儿的恢复[5]。
传统推拿以揉法、推法、弹拨法、拿捏法配合治疗,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儿胸锁乳突肌痉挛所致的硬结肿块,但对后期患儿颈部伸屈活动及颈部旋转活动没有实施干预,虽然肿块硬结消失,但多数患儿头偏向患侧、脸朝向健侧的症状仍没有消失,有的患儿症状虽得到改善,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治疗前的状态,该手法以消除肌肉挛缩所致的肿块为目的,临床效果不佳[6]。而揉捏牵转法是在中医推拿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疗效显著性,通过对患儿颈部进行被动牵拉旋转运动,颈部正常伸屈度及旋转度得以恢复,改善临床症状,避免继发一些代偿症状,促进颈部恢复到正常生理活动范围[7]。分析其原因在于推揉、捏拿以及牵拉、旋转一系列操作,能够促进肿块硬结的吸收,修复损伤的组织,缓解胸锁乳突肌痉挛,改善肌肉萎缩状态,从而有助于受累肌群正常发育。与传统推拿相比,该手法既能缓解肌肉挛缩所致的肿块硬结,又能在生理范围内促进患儿颈部伸屈度和旋转度,达到治愈目的[8-10]。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肿块厚度低于对照组,提示揉捏牵转法联合传统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效果确切,能改善肿块情况,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实施揉捏牵转法联合传统推拿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肌肉肿块厚度,提高临床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