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英 冯爱华 许文强
[摘 要]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除了依靠学校的硬件条件外,对师资队伍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在现代的社会就业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应当从教师队伍的角度出发,开展好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重点从教师队伍培养现状出发,提出建议性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民办院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136-02
教师团队的质量水平在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下,高职院校要想取得良好的落实效果,需要从教师团队的角度入手进行培养和提升。
一、师资力量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其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的核心力量就是教师团队。因此,无论是从宏观的教学质量提升角度上来讲还是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上来讲,师资力量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上分析,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切入点的新颖性,民办高职院校可能会存在教学开展中找不到科学的方法和思路的问题。如果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具有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则意味着这方面教学的开展就有了更好的参照。[1]另外,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讨论和分析得到更适合于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要求存在,当有了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能够保证取得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能力的教师,其自身的整体素质必然是比较高的,这也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水平。
(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从性质上来讲属于综合性和发散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体系复杂,实践教学的形式和要求多样,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必然会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学习的困难,不利于取得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2]当有了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可以给出相对应的科学解决办法,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从方式到组织实践方面都更加科学,这对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三)符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核心需求。要想培养出创新创业的新型人才,就需要先从师资力量的角度出发进行着力培养,由能力素质达标的教师队伍的带领,人才培养的工作在落实效果上才会更加有效,且能够支持高职院校持续培养出具备相应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师资力量培养的重要性。
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
由于外部客观因素以及师资队伍内部的主观因素,民办高职院校在建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只有找到这些问题和其引发的原因,才能保障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且方式具有可行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缺乏政策支持
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区别于传统教育教学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想在高职院校中推行这种教育教学体系,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从政策的角度上提供支持。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面向民办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一套体系化的政策来支持。即使部分地区的民办高校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在具体落实方面也存在滞后或落实效果不佳的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上来说,缺乏大环境中的政策支持,则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工作开展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二)缺乏师资力量培养的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性,使其推行和普及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从教师的专业性上来讲,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师资力量的培养都是依照传统的模式和衡量指标进行的,即从教师的理論知识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对教师的素质水平进行考核。[3]但对创新创业教育来讲,考核的具体内容除了包括这些基本的内容外,还包括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具备的针对性能力,且这些能力从具体要求上有显著的发散性特征,这意味着能力培养的问题需要找到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现有实际出发,无论是培养环境还是培养条件都不够成熟。
(三)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从民办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师资力量建设的评价工作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且完善的体系。这意味着针对这部分工作的考核评价并没有一个客观有效的标准。也就是说,当教师的工作完成后,并没有相应的标准化项目和体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考核。这也容易导致师资队伍本身并不能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背离了以此为前提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的初衷。
三、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在上文的问题分析中可知,无论是从宏观政策上还是从具体的师资力量培养上来讲,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要想取得师资力量建设的效果,就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讲,创新创业教师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业指导能力。
(一)加强政策落实和完善,匹配制度建设
在政策的制定方面,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时,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在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就采用了内外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步开展培训教育。对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学校方面应当明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水平层次参差不齐的问题。[4]在制定扶持政策时,注重切合这一层次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层次和培养需求,在前期做好师资力量培养的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得以实现。另外,从学校自身的制度建设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结合实际进行严格的规定。一方面给教师的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也避免在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中出现缺乏合理组织的问题。
(二)为师资力量培养创建教育与实践的平台
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学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部分实践教学的开展往往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5]因此,学校方面应当认识到这种现实问题,结合不同的专业,建立起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锻炼和检验的平台。另外,关于教学实践方面的能力提升,除了为教师创造一个客观的素质能力锻炼平台外,还可以通过邀请具有经验的教师与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在沟通中达到学习和提升的目的。从具体形式上来讲,为取得长效的师资队伍培养效果,学校方面可与相关专业的对口企业加强联系,建立起实践教学的互动平台,便于教师以挂职锻炼的形式参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培训。最后,从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要求的角度上来说,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建设和完善应当是持续和不断加强的。
(三)实现教师能力考评体系的科学化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和发散性特点,经过培训教育后,教师所具备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在考核上存在难度。为了保证考核工作能够发挥出预期的作用,[6]在考核体系项目的制订上要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可分别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开展考核工作,不仅要求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理论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更要求不同专业的教师能够从个人的专业素质水平出发,找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切入点,并且结合具体课程落实相应的教学任务。例如,新课标背景下,项目教学法就是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匹配的一种教学开展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的能力考评在衡量的指标项目上需要保持客观性和灵活性。
(四)为师资力量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硬件支持
硬件支持,重点在于客观的校园环境条件的创造。除了上文提到的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外,学校方面还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和自身的能力水平,为其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教师本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如果能够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和经验应用在常规的师资队伍培养中,对民办高职院校整体的教师团队水平提升也有重要的价值。
四、结语
综合来讲,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学校层次和硬件条件的问题,在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培养中存在一些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限制和障碍,为了保障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方面应当综合考虑,结合现阶段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应对策略,确保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工作得到充分有效的落实,最终为培养出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并为社会生产提供支持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覃伟赋,陈恩海.高职院校“分层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8(15):179-182.
[2]苏云鹏.基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微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
[3]柏一柯.论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范式[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
[4]张婧婧,蔡琳,李校堃.生物制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7-28.
[5]代玉.“互联网+”趋势下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J].藝术品鉴,2018(8).
[6]王智汪.历史学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创新刍议: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9(3).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