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明翔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苏阜宁 224400)
胫腓骨是指人体的胫骨与腓骨,胫腓骨骨折是指患者胫、腓骨干单骨折、胫腓骨干双骨折等多发性骨折损伤[1]。胫腓骨骨折是全身骨折的中一种类型,其中胫骨干单骨折发病率最高,腓骨干单骨折发病率最低。胫骨作为一种连接于股骨下方,起到支撑体重作用的骨骼,与附连小腿肌肉的腓骨,承受着人体约1/6的重量。复杂性骨折作为胫腓骨骨折的一种类型,属于高能量性骨折,常伴随骨折端周围软组织损伤,同时还对患者骨膜血管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当患者骨干血运减少时,易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病情严重者,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为增加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术后愈合率,该文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63例复杂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分析经皮锁定桥接钢板技术治疗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接收的63例复杂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将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行带锁髓内钉术治疗的为对照组,行经皮锁定桥接钢板术治疗的为观察组。纳入标准:患者均经常规检查确诊为复杂性胫腓骨骨折,且满足OTA分类系统标准。排除标准:合并骨关节疾病、凝血功能异常及代谢异常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3.5±3.4)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6±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已由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屈曲患者髋关节与膝关节超70°~90°,顺患者胫骨结节内侧,经皮肤行长约5~8 cm的纵形切口,行至患者髌韧带内侧止。牵拉髌韧带朝外后,充分暴露出患者胫骨结节,在胫骨结节近端位置,将髓腔钻开,并以轻柔的动作逐渐推入胫骨髓腔。当靠近患者骨折端时,应用闭合复位法。为使骨折碎片部位不随钻头一起旋转,使用点状复位钳对患者骨折碎片进行固定。随后将导针插入,从骨折端,直至钻到骨折远端,即骨骺部。为有效扩髓,将不同型号的髓腔锉套入导针,待髓腔达到所需直径,在髓腔内缓慢插进髓内钉,当髓内钉远端到达踝平面上2~3 cm,近端在钉孔内1~1.5 cm时,即为理想位置,找寻位置时,可适时使用C臂机协助定位。随后在远端与近端的锁孔内分别放入带锁螺钉,尾冒安置好,冲洗后对切口进行逐层关闭。
1.2.2 观察组
观察组行经皮锁定桥接钢板内固定术: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后,术中给予复位性骨牵引、切开胫骨复位内固定、C臂机引导下手法牵引及外固定架牵引复位,合理运用点状复位钳。根据患者病情评估结果,用1/3管型接骨板进行腓骨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随后按患者小腿皮肤软组织损伤程度,选择在内侧或外侧放置桥接钢板。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在患者内踝或外踝位置,行长约4 cm的切口;胫骨中上段骨折患者,在患者小腿近端前内或前外行切口。将深筋膜切开,但不切口骨膜,C臂机X线透视机视野下,构建肌下、皮下及骨膜之间的潜行隧道,主要使用骨膜剥离器完成。使用符合患者需求的钛合金锁定桥接钢板,弯折塑形后,由潜行隧道置入,将钢板置入患者骨膜外,待骨折粉碎区域得到有效桥接后,有效调节钢板位置。随后在远端、近端主骨折位置使用3、4枚螺钉,有效固定钢板,钉孔旷置于中央粉碎骨折位置,逐一关闭切口后,用棉垫覆盖,使用弹力绷带给予加压包扎。
1.2.3 康复训练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肌肉及关节训练:待患者手术苏醒后,为减少患者肌肉萎缩现象,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小腿三头肌、臀大肌及肱二头肌等肌肉静力收缩训练,视患者病情好转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以患者耐受度为依据,指导患者进行膝部、足部及踝部等被动、主动活动训练,膝关节、踝关节主要进行屈伸、背伸、跖屈运动,足趾关节每日保持屈伸运动超过300次,踝关节朝内、外方向摆动,逐渐恢复患者下肢活动能力。(2)行走训练:患者最初可拄拐行走,随病情好转逐步增加训练难度,恢复下肢肌力。患者受双侧下肢肌力不平衡因素限制,行走时易出现异常步态,护理人员在整个康复治疗中,应给予及时纠正与训练。上楼梯训练时,保持健侧肢体在前,下楼梯时,则患肢在前。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结合患者步态病情,给予不同的训练康复方案。患者康复训练时间为3个月。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指标(住院时间、愈合时间)。经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使用Johner Wruch法核算患者的治疗优良率。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对比表()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对比表()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优良率对比表
临床治疗胫腓骨骨折,多以恢复小腿承重功能、预防骨折术后并发症为目的,但胫腓骨骨折患者受术前计划、手术时机不当及骨膜剥离大等因素影响,易增加患者切口关闭困难、骨折延迟愈合、感染及不愈合等风险,影响了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3]。骨折内固定疗法随临床与基础研究的逐渐发展而不断完善,由最开始的内固定为辅,巩固外固定的初级阶段,逐渐过渡到巩固内固定,实行生物学固定。外科医生在治疗胫腓骨复杂性骨折时,由于手术难度较大,临床手术治疗挑战较高。
带锁髓内钉技术起源于60年代,具有防止患者骨折旋转移位、愈合率高及感染率低等优势,其对粉碎骨折块的解剖复位要求不高,手术创口也相对较小。带锁髓内钉技术对患者骨折部位具有较为牢靠的固定效果,但受扩髓等因素影响,对患者骨皮质内层血液循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易增加患者软组织术后渗出风险,可能导致骨折部位术后血肿增大,增加了患者患肢肿胀发生风险,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经皮锁定桥接钢板技术是一种术中切口小、恢复快的骨外科手术技术。由于术中所需钢板为流线型设计,为钢板的置入提供了便利;对骨折碎片,术中并未采取剥离,而是选用骨膜外固定技术,在遵从生物学内固定理念的基础上,既保护了患者骨折部位血运,又保护了其周围软组织血运[5]。经皮锁定桥接钢板技术中所使用的弹性固定,更有利于富有血运的骨骼早日愈合,不仅促进了骨痂的快速生长,还缩短了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接骨板近端的小孔设置,有利于关节囊与小骨块的快速修复。
术后康复作为胫腓骨骨折患者疾病恢复的必需环节,对提升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6]。增加患者肌肉与关节训练,有助于患者早日完成自主运动,在加速患者局部血液循环的同时,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从而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该文结果可知,观察组的操作时间(12.9±4.2)d、术中出血量(80.9±27.2)mL、骨折愈合时间(4.8±2.3)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皮锁定桥接钢板应用于复杂性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术中出血量低,手术的安全性高,骨折愈合效果也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