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淄博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山东淄博 255300)
胃脘痛是指胃脘部位发生的以疼痛为典型症状的胃部疾患,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泛酸、纳呆等,多因脾胃受损后气血失调所致[1]。胃脘痛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胃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有较高的复发率,需要反复治疗,不同程度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西药治疗该病有肯定疗效,但若长期用药可能产生耐药性,且有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2]。隔姜灸属于隔物灸治疗技术的一种,即以姜片作为间隔材料将艾柱及穴位皮肤隔开,借姜片的药性及艾柱的特性共同发挥温中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临床常用来治疗因寒凉所致的腹痛、腹泻等虚寒性疾病[3]。该研究以2019年10月—2020年8月收治的86例脾胃虚寒性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隔姜灸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86例脾胃虚寒性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且经电子胃镜确诊;中医辨证均为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不适、嗳气、泛酸,隐隐作痛、遇寒加重遇热痛减,常伴恶心呕吐、纳呆、畏寒肢冷、大便稀溏等症状,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血液疾病及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伴有甲亢等内分泌疾病者;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等无法准确表达不适症状者;腹部皮肤破溃、皮疹、感染者;治疗周期不足1周者;不同意参加该研究或量表填写不合格者。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37~69(53.28±12.45)岁;病程0.5~12(6.53±4.56)年。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35~71(54.63±11.83)岁;病程0.5~13(7.13±4.38)年。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黄芪建中汤加减口服。方药组成:黄芪15 g、桂枝20 g、白芍30 g、生姜10 g、灸甘草10 g、大枣6枚、饴糖30 g。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服用,空腹温服,连续治疗1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隔姜灸。具体方法:选取中脘、神阙、关元等穴为隔姜灸穴位,将厚薄均匀的鲜生姜片(直径2~3 cm,厚2~3 mm)平铺于上述穴位,用自制的小艾柱(艾绒制成,黄豆大小)置于鲜生姜片上,点燃艾柱施灸,每个穴位连续灸3柱,以局部皮肤温热发红且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治疗时间5~1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
两组患者均配合常规中医护理,包括中医情志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
(1)胃脘痛程度及疼痛缓解时间: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胃脘痛程度,指导患者用0~10分表示胃脘痛程度,其中0分表示无痛,10分则表示剧痛,分数越高表示胃脘痛疼痛越严重;比较两组患者胃脘痛疼痛缓解时间。(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测评量表(SF-36)[6]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含有8个因子,该研究选取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5个因子作为观察指标。每个因子满分100分,评分越高相应因子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性别比例等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VAS评分等计量资料以形式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胃脘痛VAS评分及疼痛缓解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胃脘痛VAS评分及疼痛缓解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各因子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胃脘痛即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原因主要与食用刺激性食物、情绪刺激以及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祖国医学认为[4],胃脘痛发病主要与寒凝、气滞、瘀血、痰湿等因素等相关,分型以脾胃虚寒型最常见,主要因脾胃素虚、外感寒湿邪气、过食寒凉等所致。寒主收引,可致脾胃气机失调,胃气郁滞、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日久耗损脾阳,寒自内生,胃失温养,症见胃痛隐隐、过食寒凉后加重,得温痛减,故喜温喜按,嗳气、泛酸,同时伴肢冷倦怠等[5]。辨证以虚证为主,病位在脾胃,治则宜温通经络、祛湿散寒。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腧穴是经络的反应点。隔姜灸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疾病,“寒者热之”,借助艾柱热力,使艾柱和生姜药性透过肌肤腧穴,由表及里循经络内达脏腑,发挥温中散寒之功效[6]。中脘穴为胃之要穴,具有调理脾胃之功效;神厥穴属生命之蒂,具有温阳益气之功效[7];关元穴为强壮要穴,具有益气补虚之功效。艾柱主要成分是艾绒,具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功效,易燃且火力温和[8];生姜为散寒之要药,常用于治疗和预防风寒感冒,《日用本草》谓:“生姜……可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热性开泄,点燃后的艾绒以温热之力与生姜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加速艾绒药性通过体表腧穴吸收,助力寒气发散,以达温经通络、温中散寒之效。隔姜灸同时配合情志护理、饮食指导、腹部保暖、日常生活方式健康指导等中医护理干预措施,治疗1周后,可见观察组胃脘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隔姜灸能够明显缓解脾胃虚寒性胃脘痛患者胃脘痛程度、促进康复。
生活质量是综合反映个体对其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生存状况满意程度的常用指标,常用来评价慢性病患者治疗效果。胃脘痛患者常反复发作,胃痛、嗳气、泛酸等症状不仅造成患者躯体不适,还影响患者体力、精力,无法正常从事家务劳动、社会活动,患者常伴有负性情绪,导致日常生活质量下降。该研究结果表明,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隔姜灸能够明显改善脾胃虚寒性胃脘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隔姜灸可有效缓解脾胃虚寒性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