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幼儿对闽南建筑感知程度的策略研究

2020-03-22 17:11施晓灵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厝中班闽南

施晓灵

(厦门市曾厝垵幼儿园,福建 厦门 361005)

闽南传统建筑独特的结构、精美的装饰风格、优美的艺术造型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生动地反映了闽南的建筑文化形态,[1]其生动形象性成为了幼儿直接感知闽南文化的一大载体,所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爱国爱乡的情感,提高文化认同感。但幼儿对于闽南建筑的感知停留在什么程度呢?

一、对话幼儿,总结幼儿对闽南建筑的认识特点

为了解幼儿对于闽南建筑的认识特点,课题组成员分别在幼儿参观或平面或立体的闽南建筑之后,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对60名小班幼儿、50名中班幼儿和60名大班幼儿通过“图片选取”和“访谈”的方式,围绕“你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最喜欢哪一个?”等问题表达了自己对于闽南建筑的认识。随后,课题组成员对这170份访谈实录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闽南建筑的认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大部分小班幼儿喜爱闽南建筑中的“古厝”造型,对于“古厝”的认识程度具有局限性,最关注“古厝”的屋顶。在对小班60名幼儿的采访当中,有50名幼儿明确提出喜欢“古厝”造型,但他们对其的认识却是相当初浅的,有38名幼儿认为古厝就等同于是房子,56%幼儿关注了屋顶,提到“角”“尖尖的”“燕尾脊”和“马鞍脊”等词汇。

其二,中班幼儿认识较多类型的闽南建筑,对于古厝认知更加深入,但易将古厝造型和其他类型的闽南建筑相混淆,最关注闽南建筑的结构、颜色和制作材料。在与50名中班幼儿的对话中,有40名幼儿提到了“古厝”,11名幼儿提到了“桥”,6名幼儿提到了“骑楼”,6名幼儿提到了“亭子”。虽然有近80%的中班幼儿对于古厝比较熟悉,但很多幼儿将亭子误认为是古厝。50%的中班幼儿提到了屋顶、门、窗、柱子、砖等闽南建筑的结构,更加关注砖头的颜色和图案,关注到了箱子、塑料、纸皮、纸盒和积木等搭建材料。

其三,大班幼儿喜爱的闽南建筑更加多样,也更加明确各式闽南建筑的特征,比较关注闽南建筑的细节,代入感更强。大班幼儿的选择更为多样化,且他们不再将所有的有尖尖角的建筑都称之为是古厝,而是准确进行区分。也更加关注闽南建筑所附加的一些细节,比如龙的装饰、灯笼、树、门上的“福”字等。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大班幼儿很喜欢在建筑里游戏的感觉。比如喜欢番仔楼是因为“它上面有灯、有娃娃和各种各样的装饰,感觉很温馨、很美好,就像真的房子一样,感觉真的可以住进去。”还发出“要是真的能住进去该有多好啊”的感慨。

二、理论指引,分析幼儿对闽南建筑的认识程度

总体而言,幼儿对闽南建筑的认识特点基本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2]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实例和语言理解,呈现出“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和“掌握概念名称容易,真正掌握概念困难”的特点。

不同阶段的幼儿对于“闽南建筑”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则呈现出更大的差异,因为“闽南建筑”相较于“古厝”而言,其概念更为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古厝”的实例比较多,幼儿更容易通过实例来掌握“古厝”的概念。因而,小班幼儿比较关注古厝造型的闽南建筑,中班幼儿认识的闽南建筑更为多样,大班幼儿则较为明确地掌握了各式闽南建筑的特征。

另外,幼儿对于整体画面的感知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这也是为什么小班幼儿最关注古厝的屋顶,因为屋顶的特征是最为明显的;中班幼儿则注意到建筑更广泛的特征,包括结构在内等闽南建筑的特征;大班幼儿观察得更为仔细,掌握了大量的细节。随着想象力的不断发展,幼儿的代入感也更强,想象在这事物间会发生的事情,甚至萌发出了将其作为游戏工具的想法。

三、落地实践,助推幼儿对闽南建筑的积极表征

在对幼儿的访谈和认识程度进行分析后,笔者通过以下实践途径来有针对性地提升幼儿对闽南建筑感知程度。

(一)在抽象信息和具体形象中掌握平衡点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闽南建筑”这个名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对他们而言,“古厝”最容易熟知,而在古厝当中,“屋顶”最容易吸引他们注意力。所以在对小班幼儿进行闽南建筑文化的渗透时,教师从屋顶方面做足功夫。比如,通过借助多媒体设备,放大屋顶的细节特征;家园合作,实地参观各式屋顶;多材料制作屋顶等方式支持幼儿进一步感知,进而以点带面,引导幼儿逐步认识到古厝的其他特征。而对于中班幼儿,则进一步明确古厝的典型特征,比如出砖入石、门当户对、红砖白墙等,以便帮助幼儿将古厝和其他的闽南建筑区分开,避免将所有带有燕尾脊和马鞍脊的建筑都称之为是古厝。大班幼儿则引导他们进一步熟悉各种闽南建筑的特征,比如古厝的三间张、五间张、光厅暗屋、前埕后厝等布局;骑楼的中西合璧、面宽小、进深大、廊部、楼部和楼顶三结构;亭子的有顶无墙、简单大方的特征等,并对此进行对比。

(二)有针对性地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支架”

丰富小班幼儿关于古厝屋顶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古厝的马鞍脊和燕尾脊,还要多渗透关于屋顶的图案和装饰,将不同的屋顶形象化,渗透其代表的意义。在结构游戏中,着重鼓励他们搭建不同样式的屋顶。有研究表明,低结构辅助材料可帮助大年龄儿童解决造型材料上的困难,[3]且中班幼儿对闽南建筑的结构、颜色和制作材料已经有浓厚的兴趣了,因而教师着重从这些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多倾听幼儿的想法,提供适当的辅助物支持他们的结构游戏。比如纸箱、纸盒、报纸棒、大型线轴、纸芯筒、竹筒等,鼓励幼儿搭建出不同结构、颜色和材质的闽南建筑。而大班幼儿更加关注闽南建筑的细节,因而教师在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样式进行表征。

(三)注意激发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兴趣

从访谈中可以看到大班幼儿的“代入感”很强了,因而教师鼓励幼儿搭建大型的闽南建筑,满足幼儿在建筑中进行游戏的愿望。在初期,幼儿满足于在建筑里面玩钻来钻去、泡茶等简单情节的游戏,随后逐步复杂化。比如,有的幼儿认为骑楼具有闽南特色,那商铺里应该卖些闽南特产,于是他们进一步进行探究,制作出闽南小吃来进行买卖;有的幼儿认为闽南建筑里的小孩应该要懂得闽南语,于是在家学习了不少闽南童谣,在古厝里玩起了表演游戏;小中班的幼儿则在大班幼儿搭建的建筑中进行相应的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和体育游戏,还有精彩的混龄游戏,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一起玩一些有意思的闽南童玩。如此一来,在促进资源的整合利用的同时,也可以延续游戏,支持幼儿经验的持续增长,幼儿也通过游戏,逐步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

猜你喜欢
古厝中班闽南
浅谈自然角内中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怎么升到中班的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交互式一体机在中班安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古典艺术审美——闽南古厝特色窗格
梦中古厝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闽南,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