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教育新范式:疫情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2020-03-22 17:11陈利灯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朱永新信息时代范式

陈利灯

(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尤溪 365100)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师生进入“停课不停学”状态,线上学习成了热门的话题。在基础教育领域,线上学习能力明显出现了两个极端:强者,平时重视信息技术资源开发、终端配备与使用的学校,学校储备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师生也都有较强的线上教与学的能力;弱者,平时不倡导或没有条件使用手机、平板等的学校,线上学习资源匮乏,有些学生至今仍然没有可供学习的终端设备。那么,弱者如何在这场战“疫”中反省改进,从而快步进入信息时代教育新范式呢?

一、迈向信息时代教育新范式的产生背景

2013年1月,美国学者查尔斯M.赖格卢特和詹妮弗R.卡诺普发出了“重塑学校”的呼声——《重塑学校——吹响破冰的号角》一书在美国出版。作者认为,把当前中小学存在的问题归咎于教师素质不高、校领导水平不够、家长不配合和学生懒惰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教育中所涉及的这些人,大部分的问题是指向于教育系统的结构。

为什么可以这么归因呢?因为,时代进程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当下已经进入智能时代,而我们的教育范式还停留在“工厂模式”,为过时的就业需求(服从、守时、有毅力、标准化)培养学生,而不是为信息时代的需求(知识劳动、应对复杂性、系统思考、多样化技能、合作能力、主动创新)培养学生,严重不符合当下学生的需求。为此,该书对信息时代教育的愿景、新范式的试验样本、如何实现范式转变、政府的职能等进行阐述,给读者展示了信息时代教育新范式的学校样本及办学成效。

信息时代教育新范式学校,全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称之为“未来学校”。2016年11月,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以“共话未来学校”为主题在温州翔宇中学举办。朱永新教授从“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可能”,展示了未来学校的全景。2019年6月,朱永新教授的新书《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发行,作者对“未来学习中心,是一个‘应当如此’的理想,还是一个‘肯定如此’的预判?”给出了明确答案:“未来学习中心,在局部地区已经从‘应当如此’的应然理想,发展为‘肯定如此’的必然现实。”

未来学校给我们展示的教育场景,正是疫情当下教育中的一些场景,也可以说,疫情把所有教育人一下子带进了“未来学校”。显然,很多人并不适应这种变化。2020年3月1日,新教育研究院在CCtalk平台举办“未来学校云论坛——疫情当下对未来教育的深度思考”,朱永新教授在致辞中给出了策略:“把这一次在疫情下我们被迫而进行的变革,变成我们主动去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变革,允许学生更灵活、更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从而真正去把握未来。”

二、面向信息时代教育新范式的典型样态

信息时代教育范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重塑学校——吹响破冰的号角》和《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两本书从不同视角分别给出了答案。

(一)查尔斯M.赖格卢特描述的教育新范式

《重塑学校——吹响破冰的号角》一书分析了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有9个方面的标志性特征差异。很明显,当下的教育几乎都还表现为工业时代的特征,如:标准化、统一性、对立关系、科层组织、独裁专权、从被动服从等;而与信息时代相对应的教育新范式应有的特征应该是:定制化、多样性、合作关系、团队组织、共享领导、主动创新等。如何走出工业时代的教育范式?该书给出重塑学校的六个核心理念:重在成绩达标、生本中心教学、扩展课程视界、转换各自角色、培育学校文化和组织、激励结构变革;译者在译后记中列了25项相应的策略、措施,其中从“师本教学”转向“生本学习”、从“个人单干”转向“协同努力”、从“学校建制”转向“合伙团队”、从“讲坛圣贤”转向“协力指导”、从“系统讲授”转向“即时指导”、从“学校单干”转向“家校合作”等策略。疫情之下,我们不是都用着了吗!

(二)朱永新教授描述的教育新范式

朱永新教授对未来学校的判定是:“在不远的将来,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他认为,在不远的未来,当下的学校物理形态可能依然存在,但它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名称将会被“学习中心”所取代。朱永新教授所描绘的“学习中心”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场所不固定。“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甚至在培训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二是学习定制化。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没有统一性的规定,包括教材、作息、假期、学制、年龄等。三是“能者为师”。未来学习中心看教师角色将转换成指导者、陪伴者。

显然,疫情让家变成了“学习中心”,尽管这个中心是如此的单一,但一定就是朱永新教授所描绘的“学习中心”。

两位学者用两本书为我们所展示的新时代学校的新范式,让我们感受到,未来学校似乎已经在我们身边。是的,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的“未来已来,其实最好的未来就在我们当下”。

三、走向信息时代教育新范式的师者能力

信息时代教育范式教师角色将发生转换,教师能力也有新的要求,但是,无论角色是转换成指导者、陪伴者(朱永新),还是转换成设计者、促进者、学习者、学校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查尔斯M.赖格卢特),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研究三个核心工作上不断提升能力。

(一)教育能力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定义是:“教育就是唤醒。”因此,教师提升教育的能力,也可以说就是提升唤醒学生的能力。怎么才能唤醒学生呢?

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最好方式就是观察记录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做教育一辈子,对3700多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积累教学资料2000多本,由此也成就了他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了解学生,才能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才能依靠学生;依靠学生,才能发展学生。

其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师生、生生的集体活动和个体间的活动。在活动中互动,在互动中感动,有感动才有教育。疫情是危机也是教育契机,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爱心教育、责任教育等教育资源,从校长、班主任到科任都可以在线上、线下发挥教育的作用,在发挥作用中提升唤醒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能力

疫情下暴露出教师欠缺的能力就是布置任务和借助外力的能力,把布置任务简化为圈定范围;把完成教学工作认定为独立事件。显然,这两种能力对应信息时代教育新范式中教师的能力就是设计者和管理者的能力。

布置任务。所布置的任务至少应该让接受任务者明白任务是什么、怎么完成、做到什么程度视为完成、完成这个任务有什么意义。因此,布置学习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怎么知道已经学到这个程度(怎么检测),同时,对不同的学生还能布置不同的任务。这样的一个过程显然可以称之为设计的过程。

借助外力。做好教学有五个方面的力可借,一是技术平台。熟练掌握1-2个好用的平台,必将有效助力教与学;二是学生。学生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教师若能有效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就能让优秀生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三是同伴。同学科、同班级科任教师都是可用的资源,备课组团结、同班科任齐心都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法宝;四是家长。家长要培训、要沟通、要给任务,让家长展示,让家长教育家长、让家长协助落实孩子学习;五是专家。借力专家,首先要有谦虚的态度,要明白,有才能的人是喜欢被人求助的。一从书本、网络上找专家,突破自己所在区域教师水平的“天花板”;二从本县进修学校找专家,多请教、多沟通。

(三)研究能力

教师的研究能力主要表现在质疑能力、行动能力、反思能力、协作能力等。

质疑能力。质疑能力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能从司空见惯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需要有“理论”这颗眼睛,不注重理论武装,就会逐步丧失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对问题视而不见,也就没有了研究的起点。加强理论武装,坚持读书写作是不可缺少的途径。

行动能力。孔子说,“力行近乎仁”;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线教师做研究最需要的就是行动能力,要敢于对自己的一贯做法提出质疑,并化作行动。有依据的行动叫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收获成果。

反思能力。没有正思,就没有反思。所谓正思,就是对所要做的事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依据、有什么预期。唯有如此,完事之后才有东西反思是依据在起作用,还是方法的问题。有反思才有改进,反思是研究的重要能力。

协作能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团队力量的发挥需要团队每个成员有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因此,要把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作为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把团队建设成有文化(名称、愿景、口号等)、有任务(课程建设、监测体系、教学评一致等)、有成果(校本课程、作品汇编等)的研究型团队,从而全面提升所有成员的研究能力。

教师具备了教育、教学、研究的上述能力,就已经走进信息时代教育新范式学校,应对疫情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自然就能得心应手。

未来可期,“预见未来的最好方式是亲手创造未来。”(乔布斯语)相信“所有困难都是一道虚掩的墙。”(兰迪·波许)所有困难都是给我们展示智慧的机会,只要我们肯“伸出手”勇于自我反省、自我超越,那道墙就能被我们轻轻地推开,一道亮丽的教育风景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猜你喜欢
朱永新信息时代范式
卖关子,真有趣
总是写在第一段的外貌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话重要,放前面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