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低年级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

2020-03-18 15:49沈洁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小学低年级

沈洁

【摘要】优化小学低年级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沈 洁(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摘 要】小学低年级是语言、记忆以及审美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古诗词诵读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古诗词教学应该优化诵读策略。主要途径包括:加强专业诵读指导,使用“一拆二释三调四补连”的诵读自学方式以及丰富的诵读教学方式,寻找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在发展关键期取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诵读策略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具体体现在: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小学六个年级全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占课文总数的30 左右。这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80 。此次教材“大换血”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新思路,也对小学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小学古诗词的诵读,通常使用“解释词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一方面容易使原本生动的、充满美感的古诗变得机械呆板,另一方面也会削弱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1]。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诗歌素养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古诗词诵读的最佳时期。因此,如何优化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式,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一、诵读教学法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诵读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声对话过程”[2]。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曾提出“朱子读书法”,其中的“熟读静思”和“虚心涵泳”就很适合古诗词诵读。“熟读静思”是指先熟读古诗词,在此基础上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理解;“虛心涵泳”则是指读古诗词时要虚怀若谷,静思熟虑,对所读古诗词要存疑,反复咀嚼以品味其内涵。

综上,笔者认为,古诗词诵读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学生、教师、古诗词读本之间的有声对话,使学生对古诗词能够熟读精思成诵。

二、古诗词诵读的理论依据

(一)内隐学习理论

根据内隐学习理论,人们获得语感的过程是自发的,语感通过内隐学习获得。而诵读教学法正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方式,且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诵读”是指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悟语言材料的过程。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会对语言形成一定的感悟能力,以增强其语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体认感和接受能力。

(二)发展关键期理论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语言感受能力较强。因此,在低年级进行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发展其记忆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7岁到11岁是儿童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教师忽视了儿童这一发展关键期,儿童记忆力的发展程度将会大大减弱[3]。由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抓住儿童学习的关键期,让儿童通过诵读促进其语感和记忆力的发展。

(三)成就动机理论

小学生是一个未成熟、尚处于发展中的群体,渴望得到来自家长、老师或是同学的赞美,其达成成就的动机往往来自于他人,更倾向于因外部以驱动自身。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生产生学习古诗词的动机。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古诗词的积累量不足且记忆和默写达标率很低[4]。究其原因,低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致不高,很难记忆冗长或难懂的古诗词。若学生掌握好诵读的技巧,学习古典诗歌就会变得有趣和容易,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也被点燃,那么诵读教学也就不难开展了。

三、优化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诵读指导,运用诵读符号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诵读规范,并教给学生基本的诵读符号。在古诗词朗读上,要特别注意停顿、重音、仄短平长等细节,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如用“/”表示停顿、用“·”或“△”表示重音、用“——”表示拖长音节、用“→(快)”或“→(慢)”表示诵读速度等;仄声要短促一些,平声则要悠长一些。符号的具体使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只要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即可。如教学北朝民歌《敕勒歌》,旨在让学生感受敕勒族的游牧生活,通过“草原、蓝天、阴山、牛羊”等意象展现自由、广阔的美景,感受草原的魅力。该诗歌节奏轻快,诵读时给人广阔宏大之感,教师可以在学生诵读前进行如下指导。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 穹庐——,笼盖 /四野。

△△      △△

天 /苍苍——,野/ 茫茫——,

△ △△   △ △△

风吹——/ 草低 ——/见 /牛羊——。

△ △△

平仄节奏: 仄仄 / 平,平平/仄

→(慢)

平仄 / 平平,平仄/仄仄

→(慢)

平/ 平平,仄/ 平平

→(慢)

平平 / 仄平 / 仄 / 平平

→(慢)    →(慢)

(二)教授“一拆二释三调四补连”自学方法

语文教学专家郭根福提出“一拆二释三调四补连”的方法,能有效使学生自主探索诗意,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古诗词诵读,真正达到学习的“自我内化”[5]。下面以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的学习为例。

一拆,指为诗词进行节奏划分、断句,将一整句诗划分成一个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语。

黄沙 / 百战 / 穿 / 金甲

二释,指解释所拆分的词语,做好标注。学生可以询问教师或是联系诗歌上下句来理解。

黄沙    /   百战   /

(浑黄的沙土)  (千百次的战斗)

穿      /  金甲

(磨穿或穿破)  (铁甲衣裳)

三调,如果诗歌使用了倒置手法,必须调整为正常语序,如将“黄沙百战穿金甲”调为“百战黄沙穿金甲”。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其实是“目欲穷千里”,白居易《池上》中的“浮萍一道开”其实是“一道浮萍开”。为了对仗和诗词的美感,诗人需要把诗词顺序进行调整,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调整语序以便学生更好地释义。

四补连,指为使前后诗意流畅,需要适当增加词语,将先前划分的词语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通顺的句子。

远在边塞的将士们经过千百次的战斗,浑黄的沙土肆意风扬,把铁甲衣裳都磨穿了。

这种“一拆二释三调四补连”的自学方式,教师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系统地训练学生使用,使之练好“分词释意”的基本功,等学生到了高年级就可以迅速抓住关键词解释句意,使古诗词诵读学习变得更有效率。

(三)丰富教学方法,促进诗歌理解

由于低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很难进行抽象思考,所以他们更加倾向于图片、视频或是游戏等直观的教学形式[6]。因此,小学低年级的古诗词诵读教学应该以创设情境引发想象理解诗意,使用游戏、教具等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感受诗词语言、体悟情感为主要教学目标。

1.展示画面,引导想象

教学中,一个好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低年级的古诗词,有充满童趣的,如《池上》《小池》《詠鹅》等;也有描绘美好风景的,如《忆江南》《敕勒歌》《望庐山瀑布》等;当然还有表达诗人志向、富含人生哲理的,如《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从军行》等。不同类型的诗歌采用的教学方式各不同,但都可以通过直观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下面以写景诗为例,采用直观方式进行教学引导。

写景类诗歌最适宜结合美图从视觉上给予刺激。比如在教学白居易《忆江南》时,如果北方学生对江南风情比较陌生,就可以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江南?那里的景色如何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对江南产生好奇心后,教师播放《最美中国》纪录片中江南水乡的片段,帮助学生丰富间接的生活体验。由于笔者故乡便是江南,因此在播放视频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小时候的趣事,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情感上触动学生。在教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时,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该句包含哪些事物并试着想象画面;接着出示真实的风景图,让学生看着图片说出自己的感受。直观的视觉刺激能激发学生对“江南好”的理解,从而在诵读时能带着真情实感,以稍慢、轻柔、感叹的语调读出这句话。

对于学生陌生的景象,教师尤其要注意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人所在的情境,使之能感同身受。在教学《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时,学生对“穹庐”是完全陌生的。教师可出示蒙古包的图片,并给学生讲解敕勒族“与天地共住,与草木为伴,自由心静”的生活,引发学生对牛羊遍地、蓝天白云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天空就像一个圆圆的屋顶,笼盖在原野上。同学们想象一下,你正身在大草原里,天是那么的辽远广阔,仿佛触手可及。”通过直观的导入和情境的假设,学生在诵读本诗时就能以明快、舒展的语调读出草原的辽阔和敕勒族生活的简单美好。

2.游戏激趣,乐于诵读

研究表明,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一般维持在5—15分钟,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让学生专注于诵读,集中利用好课堂时间是有效诵读的关键。若是能在游戏中进行诵读教学,就可以让学生由“我要诵读”变为“我爱诵读”。

方式一:“戏画读诗”,渲染意境

“戏画读诗”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关键事物,师生一起逐步绘出诗歌的画面,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诗歌美。下面以杨万里《小池》为例展示“戏画读诗”教学过程。

(播放背景乐《童年》,学生自由诵读并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景物)

师:同学们,大家都从诗中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荷花池、泉眼、树荫、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蜻蜓)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现在老师想根据诗意画一幅画,大家帮帮老师好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两句,老师应该画哪些景物呢?

生:泉眼和树荫。

师:好的。但是树荫怎么会照着水面呢?是因为有什么?

生:因为有阳光的照射。

师:对。我们还要画太阳,因为夏天的阳光是很强烈的,所以老师把太阳画得大一些。那么泉眼该画多大呢?溪流呢?

生:泉眼不大,因为诗中说溪流是细长无声的,说明溪水很绵长,泉眼也不大。

师:现在要画树荫了,树荫应该画在哪?

生:树荫应画在小池旁边,阳光照过来,树荫便映在水面上。

师:看着黑板上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很清新、很宁静、很清爽,有大自然的味道。

师: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要怎么读呢?

(引导诵读方式: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师:现在,第一句中的“惜”,第二句中的“爱晴柔”,你能从黑板上的画中理解它们的意思了吗?

生:这么清新自然又宁静的景色,怪不得诗人会感到爱惜。就连树荫都轻柔地照拂水上的波光了。

师:对,所以我们在诵读时也要带着“舍不得”的情感。

师:现在我们要接着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句。同学们,这两句中有哪些事物呢?

生:有荷叶、蜻蜓。

师:荷叶要怎么画呢?是全开放的呢?还是半开的呢?

生:应该是个叶骨朵。

师:蜻蜓呢?

生:应该是很轻很小的,有好几只。

师:这两句中的“早”和“才”可以看出,诗人的观察细致入微。如果你是杨万里,读这两句诗时是什么样的情感?

(引导诵读:轻松的语调,读出喜爱、读出趣味)

教学实践中,互动作画这一环节使学生的兴趣被完全点燃,他们踊跃发言,大胆想象:在池中画几只小鱼嬉戏,画几朵荷花,画几只蝴蝶在蜻蜓旁边等等。通过“戏画读诗”的方式,学生在共同作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意境,从而更好地进行诵读。杜牧《江南春》、白居易《忆江南》以及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

方式二:表演激趣,融入意境

教师让学生扮演诗人、诗中所描绘的人、物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融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诵读。尤其是表现童趣和充满生机的古诗,如骆宾王《咏鹅》、袁枚《所见》、白居易《池上》以及胡令能《小儿垂钓》等,都很适合让学生表演。下面以袁枚《所见》教学为例。

教师范读,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学生写好诵读符号。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牧童放声歌唱时自由、悠然、闲适的心情。

进入游戏,教师扮演诗人袁枚。

师:夏日里的一天,我在家中读书。这一天天气闷热难忍,于是我拿着书到林中乘凉,这时突然看到了……听到了……

(出示黄牛、牧童、鸣蝉、林樾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进行抢答,按诗人所见所闻的顺序进行排列,试着解说诗文的意思)

师:同学们看完图片也解释了诗句的意思,你能找到诗中描写动作的词吗?

生:骑、振、捕、闭。

师:这些动作词说明牧童原来在干什么?他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他去捕蝉了吗?谁来表演一下?

(重点指导表演“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两句,通过表演理解诗中牧童动作表现的细节变化,要演出牧童小心翼翼、天真无邪的样子)

通过表演,学生掌握了牧童的动作和思想变化,再次诵读诗歌时就能在语调和节奏中表现出牧童捕蝉时的神态变化,感受到牧童的童真和快樂,理解诗人对人物细节的描写。

小学低年级是人一生中语感、记忆以及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大量诵读古诗词,提高诵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语文诗词学习以及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优化小学低年级古诗词诵读教学,可以通过加强专业诵读指导,教给学生“一拆二释三调四补连”的自学方式,丰富和创新诵读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从古诗诵读中学到知识,培养语感,发展记忆力,获得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胡爱萍.开放式诵读模式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9):111-112.

[2]徐华.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3]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三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董运玲.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5]郭根福.阅读有效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小学低年级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英语的活动教学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