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艳
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师如何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何在语文教育中体现立德树人?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情境创设”体现立德树人
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这是架设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通过此桥,可以很好地与作者对话,产生认知与情感的共鸣,从而在润物无声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在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你记忆中的苏轼”,将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老师在点评学生回答后,补充强调苏轼人格魅力中的“旷达”胸怀。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阅读此文的興趣,也在学生中引起了反响。
教育专家王金战说:“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励。简而言之,教育不是灌满,而是点燃。”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上,就是要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作品解读”渗透立德树人
语文教材的篇目,大多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对生命的理解,对理想精神的追求,展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在解读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这篇文章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雨果是一位才华横溢、有着良好社会地位的作家,但雨果是一个热爱国家的人吗?学生一片哗然……分析讨论后,学生终于明确了,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不但对法国政府的洗劫、焚毁圆明园的“胜利”没有“赞美”,而是讽刺、谴责,他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评判此事。同时也传达给学生,正义和良知是做人的根本。
学生如同一棵棵幼苗,如果从小就能受到这些积极、正面思想的熏陶,那将来一定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业布置”坚持立德树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是说语文的外延和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等。
在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上网搜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内容。学生在浏览、阅读、筛选有关内容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布置作业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内打基础,作业练功夫。布置作业,坚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紧扣文本解读,既可方便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助力学生品行培养。
“语文实践”围绕立德树人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践行自我的道德认知,这是检验道德教育最好的准绳。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在生活、社会、自然、世界中投射自我道德水准,发现自身道德缺陷,在探究中澄清价值,在判断中正确选择,在活动中涵养文化。
如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的排练演出,把课堂教学及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提高了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姜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