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萍 ,王 彦 ,王 华 ,姚慧娇 *
(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2.鄞州妇女儿童医院,浙江 宁波 315000)
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与能力的助产人员为孕产妇提供生理、心理等方面全面的、连续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孕产妇及家属满意度,促进自然分娩[1]。国外研究[2]表明,给予非药物镇痛,如按摩、语言安慰、心理放松等,可增加分娩过程中β-内啡肽及其他产科激素释放,帮助产妇应对压力和疼痛,减轻分娩疼痛,促进产后康复,增进亲子关系,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人文关怀在助产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人文关怀能力已成为衡量助产士水平的一项核心能力。缩小高职院校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助产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及综合素质,已成为助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目前高职院校助产专业人文关怀课程设置、内容及实训均类似于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育与专业教育、临床实践脱节,未能彰显助产专业教育特色[3-4]。
2018年,我院助产专业以“产教融合、双元育人”为契机,与宁波市鄞州区妇女儿童医院合作开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以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为宗旨,开设助产人文实境课程,将课堂搬入医院,由临床、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任教,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辅以情景教学、TBL教学、叙事反思等教学方法。(1)人文关怀之环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深入门诊、病房、产房等医院每一角落,寻找医院人文环境之美,制作PPT汇报并讨论。(2)导乐陪伴分娩。教师分享工作案例后,学生进产房见习,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并撰写反思日记。所有教学均在临床环境下完成,每次4学时,共计32学时。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现象学研究法,其是研究真实世界切身体验的人类实践的一种研究法,强调在一定背景下通过研究对象的眼睛来看世界[5-6]。本研究通过了解、分析助产专业学生在助产人文实境课程教学中的体验,探讨临床实境下助产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效果,为提高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2019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我校2017级助产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15人为受访对象。纳入标准:已学完助产人文实境课程;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自愿参与本研究。样本量的决定以受访者的资料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时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资料饱和)为标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1.2.1 资料收集 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查阅文献,自拟访谈提纲:(1)学习助产人文实境课程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为什么?(2)你喜欢该门课程吗?为什么?(3)你认为自己在人文关怀方面有哪些不足?由两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以面对面、半结构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访谈前先向受访者说明访谈目的、内容、保密原则及进行现场录音的必要性,征得受访者同意,并承诺在访谈过程中不涉及受访者的真实姓名,以编码C1~C15代替。访谈在双方交谈方便、不受干扰的环境中进行,访谈时间为30~50分钟。访谈过程中,对受访者的语气及表情加以观察,对有意义的非语言性行为进行标记,对重要信息及时予以核实。
1.2.2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反复听录音资料进行逐字逐句转录,并标注受访者非语言性行为。遵循Colaizzi[7]七步分析法,仔细阅读访谈记录,找出有意义的陈述,形成并提炼主题及亚主题。
2.1.1 理解助产人文内涵,提高关怀认知 学生通过真实临床情景,提高对助产人文关怀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C4:“人文关怀真的很棒,能缓解产妇临产时紧张、焦虑心理,增强顺产信心。”C1:“人文关怀既大又小,小到仅仅是你多去看看她、陪陪她,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1.2 增强关怀意识,学会换位思考 学生置身于产妇生产的真实环境,对产妇的焦虑、紧张及阵痛分娩过程有了真实体验,能站在产妇角度思考问题。C5:“生命来之不易,妈妈们太伟大了!”C3:“要站在孕产妇的角度去思考。”
2.1.3 提高沟通能力 与带教教师、产妇及家属近距离接触,使得学生人际交往增多,沟通能力提高。C10:“学到了很多沟通方法和技巧。”C14:“与产妇面对面很有挑战性,感觉现在有勇气与陌生人交流了。”C2:“沟通时要学会通过表情、行为等,了解产妇心理状况。”
2.2.1 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通过教学中呈现的临床助产专业操作和护理服务,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促进思考。C8:“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项操作中,确实挺有意义!”C15:“喜欢这样的课,专业又实用。”C7:“明白了母乳喂养宣教为什么要让家属参与进来。”
2.2.2 认可多样化教学 学生对体验式教学印象深刻,认为情景模拟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C6:“那些分娩画面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C9:“情景表演紧张刺激,有同学一起合作完成,感觉很棒!”C11:“分享反思日记,大家都沉浸在那种氛围里,感动!”
2.2.3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临床实境教学让学生直面助产士工作过程及其服务对象,对专业认识具体化,更易理解职业的价值所在。C10:“守护产妇和宝宝的安全是我们助产士的责任。”C6:“产房的氛围让我们产生助产士的使命感,感觉这个职业很伟大,责任重大。”
助产人文实境课程组教师都是从事多年助产工作、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在带教及与学生交流时注重人文关怀,以身示范。C1:“她对孕妇就像朋友一样。”C12:“老师一点一点耐心指导、鼓励我,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C8:“要成为像老师那样优秀的助产士。”
多名学生表示想对孕产妇进行人文关怀,但却不知如何恰当实施人文关怀,希望加强这方面实践。C8:“产妇很紧张,我安慰她,但效果不好。”C5:“关于遇到具体问题时怎么做,心里没底。”C2:“有时候指导老师比较忙,没空讲解,而其他老师不怎么理会我,我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人文关怀是将人文关怀知识等由内化(形成关怀理念)到外化(表现关怀行为)的过程。正确理解关怀是形成关怀理念的首要步骤,而这种理解仅靠书本知识学习和单纯的理论灌输是很难真正获得的[8]。实境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是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领悟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先进教学模式[9]。有研究[10]显示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患者的就医感受,体会患者的就医需求,有利于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助产人文内涵的理解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及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助产人文实境课程教学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临床实境中感知、领悟知识并实践。例如陪伴分娩,学生置身于产房,获得关于产妇情绪变化、分娩阵痛的真实体验,较易产生同情、关爱等情感;与产妇近距离接触,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使其学会换位思考,产生同理心,主动了解产妇需求,理解助产士实施的关怀行为。在教师启发性引导下,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关怀认知得到提高,关怀理念逐渐形成,为关怀实践奠定基础。这与石蕾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教学中辅以情景教学法,模拟陪伴分娩情景,分析产妇及家属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增强学生对产妇关怀需求的敏感性;采用反思法,通过评价、分析助产士的关怀行为,促进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助产人文实境教学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重要思想和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助产专业是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专业。现代职业教育强调服务社会和终身学习。助产人文实境课程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生动的临床场景和具备个性化的人,而不是单调枯燥的书本理论及冷冰冰的模型,将人文关怀融入助产临床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展开,教师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母乳喂养指导中家属的参与行为,并展开自评及他评,以此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表现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专业、早接触社会,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既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又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反之亦然。教师在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过程中,扮演教师和临床助产士两种角色,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教师人文素质与教育能力对提高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将人文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树立以人文关怀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培养专兼职教师,力求教学工作及教学环境系统化、标准化。
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是一蹴而就的。Green Hernandez[12]提出人文关怀包括自然性和专业性关怀。自然性关怀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专业性关怀是帮助性、支持性和支援性的专业行为,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目的。助产专业特色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显示了助产人文关怀极具专业性。本研究中学生对于提升人文关怀能力的实践需求印证了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不是开设一门人文课程就可以解决的。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岗位需求,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将人文关怀教育与专业教育、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搭建多样化的人文关怀实践平台,以增强助产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高职院校应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等方面进行探索,构建以人文关怀为本,多途径、多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