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莎莎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浙江 舟山 316100)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又称模拟病人、病人演员、计划病人或病人指导者,其通过模拟临床情景,逼真反映病人情况等,同时起到病人、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1]。1968年国外学者Barrows[2]首次提出标准化病人概念,并将其引入医学教育领域,自此之后,标准化病人便在国内外掀起了教学改革浪潮。
SP的出现能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改变过去机械化、填鸭式、呆板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研究发现,应用SP的教学方法(简称SP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包括对病人关爱的意识、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3]。然而纵观国内外文献发现,鲜少有将SP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的研究。因此,本课题研究标准化病人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儿科护理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在我校2017级6个护理班中,以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人,对照组39人。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性,研究对象此前均未接受任何关于儿科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
1.2.1 标准化病人招募 通过校内微信群、QQ群,向2018级大一新生招募标准化病人志愿者,并通过面试,筛选合格者。招募标准:(1)能根据SP角色需要,尽可能表现角色特点,严格按照病案展示细节,有适当的表演才能;(2)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能接受学生的检查及询问,在问诊及体格检查时专注,结束问诊后能够回忆学生表现,并将其记录下来;(3)拥有一定的空余时间,可以参与课堂教学;(4)具有敬业精神并乐意接受此项工作。
1.2.2 教学病例编写 根据《临床诊断学教程》一书,教师根据不同儿科病例,编写不同的剧本,并将其用于理论授课和实训授课,每份病例包括病人的文化背景、职业、疾病状况、治疗进展情况、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等。请高年资临床护理专家和护理教育专家对剧本进行修改审阅。
1.2.3 标准化病人培训 培训时间为6周。首先由教师将编写的病例发放给招募的标准化病人志愿者。SP志愿者预习病例,之后接受集中教学。第一阶段:医学基础知识培训;第二阶段:讲解问诊技巧和内容,配合与评价学生的问诊过程。第三阶段:让每位SP志愿者熟悉病例,扎实掌握1~2个儿科病例,培训教师介绍该病涉及的疾病发展、临床特征或操作流程,把SP志愿者分成4~5个组进行培训。
1.2.4 教学实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实训示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实验组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应用标准化病人,具体实施如下:(1)在理论教学中,将标准化病人作为教学载体,通过体格检查、询问病史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注重临床思维的应用和情感沟通;(2)在实训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模式,每组安排一名标准化病人,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熟悉操作流程,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3.1 儿科护理成绩 儿科护理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理论成绩3部分构成,其各占15%、25%、6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态度、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医学人文素养,每项占总成绩的3%;实训成绩包括5项常规儿科操作成绩,每项占总成绩的5%;理论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
1.3.2 学生问卷调查 通过自制的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对42名实验组学生进行SP教学效果评价,共发放问卷42份,回收42份。问卷内容包括:(1)对SP教学法的总体评价;(2)有利于提高教学吸引力;(3)有利于提高临床沟通能力;(4)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5)有利于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6)有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儿科护理课程教学结束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时成绩、实训成绩、理论成绩以及总成绩进行对比。实验组的总成绩、实训成绩和平时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理论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儿科护理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儿科护理成绩比较(±s,分)
组别 平时成绩96.17±2.19 91.03±5.07 n总成绩实验组对照组42 39实训成绩91.70±2.84 89.56±4.52理论成绩75.82±9.02 72.12±9.14 t值P值4.670 0.000 2.572 0.012 1.835 0.070 83.68±5.51 79.38±7.41 2.980 0.004
用自制的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对实验组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100.00%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92.86%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吸引力,100.00%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有利于提高临床沟通能力,85.71%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71.43%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90.48%的学生完全认同SP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见表2。
表2 实验组学生对SP教学效果的评价[n(%)]
世界首例SP是由美国教授Barrows在20世纪70年代培养的神经科SP[4],之后SP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SP教学法被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运用于临床医学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5]。1991年美国Stillman教授首次将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引入我国,然而直到1993年,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及九江医学专科学校3校合作,在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SP[6-8]。在此之后,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医学相关专业陆续应用了SP,包括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同样在高中职教育中也有不少学校如苏州卫校、韶关卫校先后开展了相关方面研究,并证实了SP教学法是可以收到显著效果的。现如今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被引入我国已有20年左右的时间,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相关体系。但对于我校而言,由于护理专业刚刚起步,这项教学方法至今还没有被完全引入,尤其是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更少。
本研究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科护理总成绩、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和实训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接受过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实验组总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平时成绩包含出勤、课堂态度、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与医学人文素养,SP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度、临床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因此,实验组平时成绩高于对照组。实训成绩反映学生对于儿科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一味重复教师的示范动作,缺乏思考,对于某些操作只知该如何做,而不知为何这样做,而在SP教学中,学生会根据标准化病人的引导,思考操作的准确性,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操作流程的必要性,锻炼自己的临床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这与所查询到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9]。可能是因为期末理论试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化的,对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全面性还是有所欠缺,而这方面的误差可能导致SP教学法对理论成绩的影响不够明显。
调查发现,虽然SP教学法对我校学生来讲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对于此种教学方法持肯定态度。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SP教学法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样化的案例教学与多种角色扮演,提高学生临床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而这恰恰是现如今护理专业学生最为欠缺的部分。
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科护理成绩进行对比发现,SP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儿科护理成绩,且学生对于此种教学方法持肯定态度。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提高学校对于SP教学法的支持度,也为SP教学法在其他护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