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金连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系统训练,是教育的使然。“问题教学法” 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教学,激起学生的批判性、审辩式思维,引导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训练其思维品质。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论证了“问题教学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质疑;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1-0148-01
1.抓住“题眼”提问,明确课文主角
上课伊始,笔者开门见山导入课文,向学生提问道:如果你看到《去年的树》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就此,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会写树木释放出许多氧气,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也有学生说:“我会写树木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有许多动物生活在树林里。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老师继而引导:让我们到课文里去看看新美南吉在《去年的树》中写了什么。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课文中作者主要写了谁?学生能够很快地回答出是“鸟儿和树”。就此,紧追问:鸟儿和树之间是什么关系?“朋友关系。”学生有很强的角色意识,能立刻进入主题,体会到这是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在这一系列的提问中,学生明白了从“文眼”着手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思维品质因此得以训练。
2.抓住关键字词提问,引导深入思考
当学生明白课文的主题是友情后,笔者继而发问:你从哪儿看出他们之间存在友情的呢?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通过再次深入文本阅读,有学生回答道:鸟儿不见了树之后去找树,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情很深厚。教师顺势引导:你的回答中,有一个字可以体现出它们之间的友情。是哪个字?“找。”“鸟儿一共找了几次?”学生在文中能很快的发现鸟儿找了三次,分别体现在:鸟儿和树根的对话,鸟儿和大门的对话,鸟儿和小姑娘的对话中。
在这个引导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提炼出一个关键字——“找”,进而引导学生找出鸟儿共找了几次树,逐步引领学生体会在“找”中感受鸟儿对树的深情。
3.允许学生质疑,在交流中品味
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此时,善于深入思考的学生往往能读出自己的体会来。有个学生说:老师,我有个问题。既然是写鸟儿找树,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鸟儿寻找记”呢?有意味的生成!教师反驳道:“鸟儿寻找记?寻找什么?”“找树。倒不如说‘鸟儿寻树记了。”另一生回答道。
教师先意味深长地肯定道:“‘鸟儿寻树记好像挺切合课文的,毕竟课文大部分都是在讲鸟儿找树。但是,课文仅仅只是讲了寻树的事吗?鸟儿为什么要去寻树呢?”学生沉思片刻,便有学生回答道:“还讲了鸟儿为树唱歌。鸟儿找树,是为了唱歌给它听。”“为什么鸟儿找树是为了要唱歌给它听?”教师道。“因为鸟儿答应‘明年的这个时候再来给树唱歌。”它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顺势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守信用的鸟儿。”学生回答。
继而教师又引导:“课文哪些地方讲了鸟儿为树唱歌?” “1—4段。还有后面对着灯火唱。”学生能够很清晰地回答出来。我此时把重点放到课文前面4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清晰地知道此部分的内容主要告诉我们鸟儿和树是朋友。鸟儿唱歌给树听,并许下诺言明年再来唱歌给树听。就此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提出的质疑—题目取“鸟儿寻树记”好,还是“去年的树”好?此时大部分学生能明白“去年的树”作为题目要恰当,体现了树在鸟儿心目中的地位,也可看出鸟儿铭记去年的诺言。可以看出鸟儿重友情,信守诺言,所以作者想到要用“去年的树”作为题目。
整个的质疑、释疑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过程,就是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由学生生成的问题:为什么课文不取题为“鸟儿寻找记”,为线索顺势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包含的深刻含义:信守诺言,珍惜友情。可见“问题教学法”如果处理得恰当,是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
课前笔者只抛出了一个问题,即:课文写了谁?由此问题牵引出了整堂课的学习。而且始料未及的是还生成具有思辨性的问题:为什么不用“鸟儿寻树记”作为题目?学生在与新美南吉进行思维火花的碰发,一步步深入学习,最后明白课文给人的启示: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我们所听到的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古罗马皇帝马可安东尼在他的《沉思录》中如实说。批判性思维的入门就是从区分观点和事实开始的。在《去年的树》的教学过程中,那个提出为什么不用“鸟儿寻找记”为题目的学生,他便是运用了批判性、审辩式思维去看待“事实”,而非只是服从“观点”,他的这种好奇性、开放的心态,就是思维品质所应具有的精髓。随着老师的引导,他的质疑便在批判与审視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进而掌握思考的方向。
课堂教学处处有活的教材,有感于这节课师生间的默契交流,令师生间彼此铭记!
参考文献
[1]叶凌宇.思维的力量.新校长二十一世纪中外教育微创新报告 .蒲公英教育智库出品,201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