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兴趣教学法的应用与教学方式解读

2020-03-16 03:25黄周贤
神州·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应用教学兴趣教学法初中体育

黄周贤

摘要:新课改推动了教育业的发展,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丰富了教学的手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品质。所以兴趣是教学的核心。对此本文将围绕初中体育教学,谈谈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教学法;应用教学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为参考的基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把兴趣教学法融入体育课堂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加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竞技意识。对此本文设立了三点方案:其一设计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其二组建小组教学,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其三突破傳统教学,结合时下流行丰富体育运动。

一、初中学生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1.1 学生的体育精神不足

学生体育精神不足的要素有两点:其一是教师不重视,占用体育课程的频率较大;其二是学生的课业压力大,体育课程被视为了休息和放松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精力不足且上课时间少,所以在体育课堂里学生的上课状态不良,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敷衍,显现出的运动效果也不尽人意。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发挥不到位已成为了常态,事实上,该常态足以避免,只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未付出精力,所以时常面对失败,而不间断的失败,却足以打击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学生的体育精神不足也由此而来。

1.2 学生的竞技意识不足

体育场上的竞技意识时常被学生忽视,习惯性地放弃被学生当做了习惯,经常请假休息、不战而败的现象在体育课上极为频繁。学生缺乏胜负观,在体育比赛中就会被消极意识控制,继而放弃努力和拼搏的机会,认为自己的奋斗毫无意义从而丧失体育兴趣。

二、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应用兴趣教法的策略

2.1 设计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

情景教学,就是为学生构造一定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的对待教学[1]。初中学生的学业较重,体育对学生来说是放松的渠道,但相对体育学科而言,学生的态度以及热情明显不足。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里感到放松的同时掌握体育项目。体育氛围应该是具有初中学生的活力,也应该具有体育运动的激情。所以体育教师在设计情景教学时,需要深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血情绪,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让学生能够对“体育”有更深刻的认知,令学生可以在课程里更加地上心。体育教师在根据情境教习时,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依据学生的态度适时调整课堂的进度。在教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充分的耐心,方能引领学生进入体育世界。每位学生的特性不同,不少学生不理解体育精神为何,所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和理解,让学生的情绪和意识一致,那么学生再面对体育学科时就会认真对待。

例如,在进行乒乓球活动时,教师需要以自身的热情给学生打造一个激情的氛围,使学生可以融人乒乓球活动的气氛中,让学生可以真正的学习到乒乓球技术。在展开乒乓球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从往届奥运会健儿的事迹中为学生讲解体育精神,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截取许昕、张怡宁等乒乓球运动员的视频,调动学生参与乒乓球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教师在学生进行乒乓球运动时,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当学生感到满足时,其兴趣就会愈加地浓厚,其教学效果就会愈加地突出。

2.2 组建小组教学,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

小组式教学,就是依据教学项目将学生分为多组,小组成员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调整,力求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小组活动中有所收获[2]。小组教学的核心就是合作和对抗,合作与对抗既成立在组员之间,也成立在小组之间。教师在进行小组教学时,应该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和体育精神,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功能。团队活动可以成就学生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责任心和好胜心,当每位学生都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时,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增强。特别是在学生具有极大的热情时,教师应当重视并顺应学生的热情使体育运动更加具有意义。

例如,在进行篮球活动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打篮球的技能和熟练度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进行对抗赛。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作为小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分配组员的功能、促进组员及小组的成长,由于篮球的训练会有一定的难度和枯燥性,所以期间会打篮球的学生与不会打篮球的学生需要进行磨合,在磨合期间组员之间互相进步,共同成长,构建信任关系。之后再进行小组对抗赛验收小组的成果,教师对成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艺术,鼓励与批评同时进行,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3 突破传统教学,结合时下流行丰富体育运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竞技运动越来越丰富,在当下时代,我国的校园体育也在随之改革和发展,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地显现。所以,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当打破常规的体育教学方式,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学有所得。初中学生的年纪在12~16岁之间,正是接受新事物的时期,对此体育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课程,使学生在富有新鲜感的情况下乐于进行体育活动[3]。教师在设计体育课程的时候,需要秉着维护体育精神的原则,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牢记体育精神。课程的设计不局限于体育界,教师需要将视线放在长远处,选择合适的项目与体育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体育精神和竞技意识。

例如,在进行热身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舞蹈或武术为学生开展热身活动,由于学生的热身活动不宜剧烈,所以选择的舞蹈或武术节段应该以简单和舒展为原则。教师在教习学生简单的动作后,可以以此延伸,挑选对此舞蹈或武术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完整地舞蹈或武术部分,之后还可以把体育精神继续发扬,将学生完整的学习成果应用到运动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当中。

结束语:

兴趣教学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应用兴趣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让学生能够在提高体育兴趣的同时促进体育精神和竞技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莉,谢丽华.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 (34).94-99.

[2]徐大伟.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8 (15).247.

[3]张金喜,于冬雪.探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7 (9).59

猜你喜欢
应用教学兴趣教学法初中体育
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