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娟
[摘 要]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品德,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品读名人作品、生活化教学等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担责、乐观进取等优良品德。
[关键词]历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品德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9-0064-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农村父母离开孩子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学生大量存在,有些留守学生长期和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管,不懂得关爱别人、不懂得感恩;有些留守学生沉迷于网游不能自拔、爱说谎、诚信缺失、自私自利、没有责任心、没有家国概念。因此,教师通过历史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把学生从不良行为习惯中引到正道上,是贯彻教育部“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是承担“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的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历史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重任。
一、历史教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的品德
在听课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历史课变成了习题课,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本课的教学内容堆放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课堂任务变成了解决问题的习题课。课堂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课程。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准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简短的、有正能量的历史人物故事,通过自己或学生讲述的形式把故事呈现出来,大家在津津有味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励精图治、鞠躬尽瘁、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创新思想、诚信事迹等影响,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例如,在2017年9月,南宁市初中历史八年级统编教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天桃实验学校陈建华老师上了《戊戌變法》这一课。陈老师通过让学生讲述戊戌政变前后谭嗣同不畏牺牲、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最后反抗的故事来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学生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使听课的师生被谭嗣同不怕牺牲、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上尧中学樊世新教师讲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讲述了张謇历经曲折创办实业走“实业救国”道路的故事,学生在品故事中受张謇爱国敬业的优良品格所影响。上尧中学周殷范教师讲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商鞅变法时,给学生讲述了商鞅移木立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诚信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二、历史教师通过让学生品读名人作品感受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的性格
课程标准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明确的要求,历史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去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但这方面的教育很多时候千篇一律,教师经常问的问题是:这件事给我们怎样的启发?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这些没有新意的问题问多了,学生也麻木了,自然无法激发出学习兴趣,也就达不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能找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名作,让学生朗读出来,使其在朗读中得到心灵的涤荡,就比刻板地说教效果更佳。例如,2017年9月在沛鸿中学开展的示范课活动中,十四中的蓝秋露老师上的也是戊戌变法的内容,在讲到梁启超时,她让学生朗读《少年中国说》的片段内容: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富有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主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和斗志。上尧中学罗春礼老师上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时,让学生集体朗读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被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罗老师不失时机地说:“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照我们自己,当生活上遇到挫折、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是选择退缩还是克服困难,保持昂扬的斗志?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这种激情的朗读、特殊的情感体验、契合时机的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乐观进取的优良品德。
三、历史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活化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将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挖掘到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切合点,通过生活化教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达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如在2018年上林县历史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蒙颖老师上《宋代经济的发展》这课时,设计了一个情境问题:从南宋到现在,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南方,我们上林也算是南方,还是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家乡的儿女,我们可以为上林的发展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呢?(小组讨论)贴切生活实际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各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纷纷为上林的发展出谋献策。蒙老师适时播放了一些大家熟悉的家乡图片:大龙湖、上林沃柑、白圩山水牛养殖基地、“送教上门”活动等。通过讨论和老师的提示,学生提出几点建议:1.发展特色农业;2.发展旅游业;3.加强农村电商扶贫;4.加强教育扶贫。蒙老师把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启示与上林脱贫攻坚的现实相结合,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上林的发展出谋献策,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责任编辑 张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