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双,王垒,孙欣荣
(1. 西安医学院,陕西 西安;2. 西安市儿童医院,陕西 西安)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之一,因无细胞壁,仅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1]。MP感染人体后大多症状轻微且具有局限性,但临床上出现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目前研究表明MP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为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以23S rRNA基因结构域 V 区A2063G 和 A2064G 位点突变最为常见[2]。目前国内MP耐药率高,部分地区高达90%。但临床上出现检测出耐药基因的MP,仍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故本文对肺炎支原体23SrRNA基因突变与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 的临床特征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收集2019年 4 月至 2019 年 9 月在我院儿科住院诊断为MPP的患儿 59例,依据A2063G 和 A2064G 的点突变结果,将患儿分为突变组39 例与非突变组20例。
MPP诊断标准:临床诊断标准参考《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专家共识》2015年版。
①原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功能缺陷、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肺支气管疾病、结核病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例;②入院后行病原学检测合并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病例;③临床资料不完整的病例。
患儿入院后24小时用无菌棉签拭抹咽后壁部位,采用MP核酸及耐药突变位点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江苏默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MPP—DNA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基因检测。试剂盒采用PCR结合Taqman荧光探针技术,针对P1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探针检测MPP,针对23S rRNA基因突变位点设计引物探针检测A2063G和A2064G突变。按说明书流程进行操作和结果判读。
同时检测患儿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热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血生化;胸部影像学。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间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采用秩和检验。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共纳入MPP患儿59例,其中MP 23S rRNA Ⅴ 区A2063G、A2064G 位点基因突变阳性为39例(66.1%),阴性为20例(33.9%)。
2.2.1 一般情况
男性36例(61%),女性23例(39%),两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组年龄为7.95±2.19岁大于非突变组年龄为6.46±2.09岁,两组间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 临床特征
突变组热峰为40℃与非突变组相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突变组的热程、住院时间、病程均低于非突变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突变组的胸痛、气喘、皮疹、胸腔积液、纵隔气肿的发生频率均高于非突变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间病情轻重、肺外表现、胸部影像学表现无差异(表1)。
表1 两组间临床特征表现
两组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乳酸脱氢酶、白蛋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表2)。
表2 两组间实验室检查表现
MP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类型,约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3],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MP感染人体后症状轻微局限,但有一部分发展成为RMPP,导致严重的肺损害及肺外表现,留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后遗症。
目前RMPP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主要有以下方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核糖体大亚基23SRNAV区基因位点突变,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核糖体主要结合部位发生结构改变,亲和性降低,从而产生耐药。14和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相关基因位点有2063、2064、2067、2017位等;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关基因位点有2063、2064、2067位等;免疫紊乱:细胞免疫主要与T细胞相关,MP感染的患儿外周血中CD4+T细胞数目下降、CD8+T细胞数显著增加、CD4+/CD8+比例下降。RMMP感染患者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倒置,病情越重倒置越明显,病情恢复越慢;粘液高分泌;混合感染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为RMPP发生的主要机制。近年来,MP耐药率高,我国部分地区基因突变率约90%。回顾既往研究发现,MP 23srRNA V区基因点突变,会延长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而且感染基因突变的耐药MP会有更高的炎症反应[4]。同时研究显示,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基因突变是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MP耐药基因突变率占66.1%。比较突变组及非突变组临床特征示:耐药基因突变组年龄偏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其他临床表现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与黎燕[5]等人的研究相似。
为进一步证实MP耐药基因突变与RMPP的相关性,参考《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专家共识》2015年版中RMPP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MPP组及RMPP组,比较两组间耐药基因检测差异。研究显示:两组间23srRNA V区基因A2063G、A2064G点突变,同样无统计学差异(χ2=1.841,P=0.263)。
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 23S rRNA 基因突变为RMPP的主要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且肺炎支原体 23S rRNA 基因突变与MPP的疾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