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玲 时珂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打破传统集体授课的形式,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幼儿通过与活动区材料充分互动而获得发展。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对材料价值分析的能力,减少材料投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教育功能投放材料,使其与教育目标、幼儿的兴趣及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相匹配,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自由选择;有效性
幼兒园区域活动打破传统集体授课的形式,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幼儿通过与活动区域材料充分互动而获得发展。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但在幼儿园活动区域,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我们多次深入毕节地区的幼儿园,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收集到大量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效果的信息。对毕节地区幼儿园的研究不能代表所有幼儿园的情况,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并期待引起反思。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方式,我们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很重要,材料投放要尽可能丰富些,但很多教师缺乏对材料价值的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他们很难灵活地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其实际发展水平投放不同的材料,因此,在材料投放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并未真正发挥材料应有的教育功能。
(一)活动区材料投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材料投放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园在小、中、大班所投放的材料并无显著差异。如小班美工区,投放的材料有各种纸(图画纸、皱纹纸等)、剪刀、蜡笔、油画棒、固体胶、双面胶、橡皮泥等;在中、大班美工区也是大体相同的材料。虽然这些材料都是美工区所使用的常规材料,但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中、大班可以考虑多投放一些低结构材料,如瓶子、盒子、毛线、石头、吸管、筷子、碎布等,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材料创造性地综合利用,玩出新花样。低结构材料需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既要有挑战性,又不能太难,否则会使幼儿无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活动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比如,有的教师在小班投放了很多小孔的渔线、小珠子等材料,投放初期,很多幼儿会去操作、摆弄,但很快就失去兴趣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小班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太细小的材料会给他们带来挫败感,甚至还存在着安全隐患。
2.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
在活动区,有些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一方面,不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不能适时增加难度,以维持幼儿兴趣的持久性。比如在某个幼儿园的小班益智区中,“按物体特征分类”的材料就比较单一,教师只提供了不同颜色的叶片,按颜色特征分类对于有些幼儿太过简单。如果教师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材料,比如花片、动物卡片,蔬菜卡片等,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探索,保证他们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该区域就能吸引更多的幼儿参与。又如有的教师在中班生活区投放练习夹东西的材料也很简单,只有大小不同的夹子和乒乓球、碎布、小纸片等材料,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并无挑战性。教师可以增加难度,提供筷子、弹珠等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在某个幼儿园,小班“娃娃家”的材料一直是布娃娃和一些简单的“家具”。幼儿的能力是发展变化的,教师应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及时删减、增加或组合材料,做到由易至难、层层递进,保证材料能够不断适应幼儿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
3.材料管理不到位
除了前文提及的有些教师不能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循序渐进地投放材料,导致有些材料很难发挥教育功能外,我们还发现,有些教师不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爱好对材料进行调整、补充,活动区中有不少材料无人问津。比如在某幼儿园,小班益智区中,教师投放了几个简易的配对拼图盘,每个盘有6个动物图案,很多幼儿玩过几次后,因不满足重复简单的操作、练习活动,渐渐失去了兴趣;某中班语言区的图书因投放时间较长,严重破损,很少有幼儿去翻阅。我们去该园调查时,恰逢端午节,教师并没有根据端午节主题目标及时投放活动材料。我们到某园调查时发现,活动区的材料摆放得杂乱无序,不够整洁,教师没有及时更换脏污、破损的材料。玛利亚·蒙台梭利特别强调,幼儿对秩序、规则具有敏感性,她认为幼儿对事物的摆放是否有序、事物的位置是否恰当都非常敏感,而整齐有序的环境会使幼儿形成规律感,这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因此,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作为教师要保持活动区材料的整洁有序,严格遵守卫生要求,定期清洁、消毒。
(二)活动材料投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对活动区材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6岁前的幼儿具有“吸收力的心灵”,他们的大脑具有学习的敏感性,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知识来促使自己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中的材料对幼儿的发展尤为重要。有些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材料在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投放上比较随意。比如某幼儿园设置的“自然角”里长期摆放着植物的种子,究竟种子可以用来做什么,幼儿却一无所知。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区域活动很重要,但对于自己投放的材料究竟能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哪些作用,却并不清楚。有的教师说:“活动区材料一般是幼儿园提供什么我们就投放什么,至于材料有哪些价值,我们也考虑得不全面。”有的教师对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在参观了其他班级或其他园所后,觉得“挺不错”,就“学了过来”。至于这些材料投放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是否得当,却鲜有思考。
2.教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不到位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生理、心理方面的发展特点不同,使得他们在感知、运动、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前文提及不少教师投放的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认识不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五大领域出发,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进行了描述,并对每个年龄段幼儿大致能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作为幼儿教师,要认真研读《指南》及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同阶段幼儿的特殊需要,最大限度地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既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滞后于他们的发展水平。
3.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繁忙而琐碎,不少教师感觉工作太累。他们的日常工作包括入园、晨检、餐饮、睡眠、盥洗、如厕、教学与游戏、离园等。另外,还需准备活动方案、制作活动材料、与家长沟通交流等。因此,很多教师感觉精力有限,难以花太多时间思考活动区材料投放是否适宜的问题。有的教师说:“我们很忙,至于材料能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确实没有太多时间思考。”有的教师说:“我们很少有时间考虑材料好不好,一般根据园长的要求,我们按部就班地投放材料就可以了。”从教师的回答中,我们会发现活动区材料的决策者主要是园所,教师只是建议者。时间、精力的不足,使得很多教师没有反思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是否合适等问题。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有效性投放策略
(一)提升教师对材料投放价值的认识
材料投放是否有价值,一方面要审视材料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思考材料是否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匹配。教师要能自觉审视与反思“这些材料本身有哪些价值”“我投放材料的目的是否明确”“投放这些材料对幼儿是否合适”等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地追问与思考,才能发现投放材料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审视材料投放的价值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进行。一是认真观察记录。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幼儿的需求、兴趣、爱好,困难是什么,幼儿的活动内容是基于何种经验,幼儿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水平如何,幼儿经常使用的游戏材料有哪些,这些材料能否体现教育功能等等。二是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写好“材料投放”反思。反思中,要把材料投放的目的、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哪些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等交代清楚,并写出幼儿使用材料的效果如何。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才能清晰觉察材料投放的问题,从而监控、调整活动区材料投放的种类、层次,体现出材料投放的实践智慧。此外,幼儿园管理者也应重视提升教师分析材料价值的能力,给予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流、培训的机会。
(二)遵循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幼儿园的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同样,在活动区材料投放上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园所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卫生指标购买材料;二是教师要运用无毒、无味的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和教具;三是在小班投放活动区域材料时,应注意减少纽扣、豆子、珠子等小颗粒物品的使用,以免幼儿误食或塞入耳中,发生意外。另外,教师要对活动区材料及时清洗、消毒。
2.目的性原则
材料投放应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连,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清晰地理解和把握阶段性培养目标,又要掌握材料价值分析的能力,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的教育价值,将教育目标和材料价值确切地对应起来。
材料是幼儿学习的载体,虽然区域活动的形式是自主的,但教師仍可通过材料投放体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一方面,一个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多种材料共同实现;另一方面,一种材料可以实现多个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活动主题和目标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过程中,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滚动的条件、滚动轨迹与形状的关系,在科学区投放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瓶子、罐子,及斜坡(可调节坡度)等材料,很多幼儿玩得乐此不疲。在这种自主的探索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发现教师所希望他们发现的某些现象、问题,进而引发教学思考。
3.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尤其强调教师提供的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一是教师要理解和把握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理、适宜的材料,让其真正发挥引领幼儿学习的作用。二是投放材料要有差异性。教师要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包括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提供有差别的材料。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要允许和支持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学习和探索。在投放材料上,教师要将幼儿的能力水平与材料难易程度相匹配,保证所有的幼儿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三是投放“有梯度”的材料。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要求,投放难度不同的材料,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四是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关键期”。比如,在感官敏感期,按照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感官训练材料,如丰富多样的触摸板、五颜六色的折纸等材料;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提供丰富的绘本、图书等材料,并提供涂鸦墙、各种颜料彩笔等材料。另外,材料的数量也要“适宜”,提供丰富的材料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玛利亚·蒙台梭利特别强调不要给幼儿提供过多的东西,否则容易在他们之间造成混乱。她认为每样东西最好只提供一个,如果其他幼儿想用这个东西时就必须等待,这会使他们养成重要的做人品格。
4.开放性原则
活动区的材料应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一是要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家长资源来丰富活动区材料。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结合本地特色来投放材料。本土性材料充分体现地方特色,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动机和构思。二是区域活动材料除了幼儿园购置外,教师、家长和幼儿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如不一定非要给“超市”买“收银台”“验钞机”“蔬菜”“水果”等,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作,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材料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通。有些教师出于“整齐”和“好收拾”的考虑,不允许幼儿跨区使用活动材料,这样不利于游戏材料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四是材料的放置要开放。有些教师习惯把材料锁到柜子里封闭起来,这样不利于幼儿的自主发展。材料应放在幼儿容易发现的地方,便于幼儿取放,提高使用效率。
三、对“材料投放”进行专题研究
关于材料投放有效性的提升,如果仅从上述“提升教师对材料投放价值的认识”“遵循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原则”两方面努力,还是不够的,因为教师思想观念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的,良好的材料投放行为要通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我们认为,使活动区材料的有效性不断提高,一种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让教师成为“材料投放”的研究者。
在调查中,很多教师反映很少参加关于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相关培训,幼儿园也很少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和评价活动。对于如何进行活动区材料投放,不少教师仅凭个人经验摸索,这样难以有效提高材料投放的质量。我们认为,除了幼儿园管理者需要重视给教师提供相关培训学习的机会外,教师个人可以进行专题研究。教师是活动区材料投放最直接的实践者,如果他们能够在区域活动实践中通过自主研究,寻找有效的材料投放方式,那么这样的研究要比有些研究者“纸上谈兵”好很多。虽然在研究之初可能会费时费力,但教师在实践中对“材料投放”进行研究,是对材料投放行为的审视与反思。这种研究的目的是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它不会成为教师的负担,相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上述教师个人的行动研究外,我们认为,幼儿园中有改革意识的教师也可以自愿组成“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实践中遇到的材料投放难题,一起学习相关成功经验或吸取失败教训。小组活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为了使活动有效地进行,要分工明确。比如,有的教师负责活动组织工作,有的教师收集材料投放的案例,有的教师记录区域活动过程等。每次活动最好安排一个主讲人,主讲人事先要准备一份书面材料分发给每个成员。材料涉及的内容如下:活动区材料价值的相关知识,材料投放的注意事项,材料投放的成功或失败案例,主讲人自己的材料投放方式等。活动前,小组成员要精心准备,认真阅读主讲教师的材料,并写好对主讲人投放方式的评价。活动中,成员不能只针对某一问题谈些无关痛痒的体会,而要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思考案例中材料投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他们基于怎样的理念进行材料投放等。当对主讲人的投放方式进行评价时,也要详细指出优缺点以及改进措施。另外,活动中,成员间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材料投放”反思,对材料投放中遇到的难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活动结束后,教师最好写心得体会,谈自己的收获,总结今后在材料投放时应注意哪些细节问题等。为了更好地研究“材料投放”,研究小组还可以创造机会提供分享、学习的平台,深入不同班级的活动区进行观摩学习,这样既让教师看到别人的“亮点”,也可以反思自身的不足。通过取长补短,不断优化材料,提升投放材料的水平。
当教师个人或“研究小组”循着这样的路径进行研究时,也会引起其他教师的关注,会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当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甚至扩及到整个幼儿园时,在教师中就会形成一种调查研究的氛围。如果每个教师都成为材料投放的反思者、研究者、評价者,有效材料投放的实施者,那么,幼儿园中的材料投放的质量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们相信,如果教师能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更新观念,持续学习进步,并和同事形成钻研“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的互惠合作关系,那么,让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成为帮助幼儿成长的重要教育手段,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黄巧玲.幼儿园区角游戏中教育价值的缺失及回归[J].基础教育研究,2017(23).
[2]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130.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5.
[5]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性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