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的“根本” 遵循
——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的文本分析

2020-03-13 08:28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政治国

郭 祎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成都6101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也步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各方面的系列重要论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本遵循。 无论是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的文本角度, 还是从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重要论述的实践角度看, “本根” 与“根本” 都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梳理和分析其相关论述, 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一、 新时代治国理政“根本” 与“本根” 思想的文本分析

研究和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离不开文本学习、 文本梳理和文本透视, 忽略了基本文本,就难以真正全面理解其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实践重点。 据《辞海》 解释, “根本” 意为“基础或本质”,比喻事物的 “本源或根基”, 基本释义为: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属性词彻底的、 始终的等。显然, 理解了一个事物的“根本”, 或者从“根本”的角度表达对一事物的看法, 我们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明朗, 我们的立场态度主张也将展现得明确而毫无疑义, 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 纯粹的、 完全的表达方式。 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文本来看, 据笔者已经查到的关于“根本” 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内容 (如表1 所示)。 从中可以大概知晓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分。

除了以上的表述,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一些更加重要的方面, 比如 “群众路线” “党的领导” 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和论述中反复提及, 统计上就有意忽略了重复的表述, 以便于理解上更清晰。 另外, 还有“根本区别” “根本变化” “根本转变” 等表述, “根本” 主要体现为一种 “属性词”, 在很多地方出现过, 因此也没有完全列入统计, 特此说明。 概括来看, 这些“根本” 方面的表述, 主要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表1

续上表

1. 特别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特别强调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的文本来看, 在坚持党的领导方面, “特征-优势-要求” 是 “根本” 论述的最主要侧重点。 强调 “特征”, 主要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必经阶段, 党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同时, 坚持党的领导取决于我国特有的历史传承、 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必须尊重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强调 “优势”, 主要是由党的一元化领导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所决定, 坚持党的领导有效避免了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带来的低效能、 高内耗弊端, 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中力量和优势办大事, 尤其是在重大灾害与考验面前, 通过中央统筹安排和地方相互支援, 凝聚全民族全国家全社会之合力攻坚克难;强调 “要求”, 主要是因为新的执政条件下, 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 党的执政方式和本领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但无论如何改革, 坚持党的领导都是改革的定力所在、 保证所在和力量所在。

3. 特别强调坚持实践问题和目标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重要行事风格, 正确分析和全力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路径与方法。 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推翻“三座大山” 到建国初期的推动实现“三大改造”, 再到粉碎 “四人帮” 以后的否定 “两个凡是”, 然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强调的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等等。 在治国理政的国内外新形势下, 在一些特别重要和十分突出的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及其内在的重大逻辑。 比如说文艺创作的根本价值取向是 “人民的需要”,比如说“群众性” 是群团工作的根本特点, 再比如“增长动力不足” 是世界经济的根本问题等等。 另外, 从中不难看出, 这些“根本” 表述犹如“一把钥匙”, 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深刻认识国内外复杂形势及其内在最为突出的问题, 有利于我们聚焦“伟大梦想” 这个目标持续发力, 尤其是为我们提高认识水平与工作能力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通过以上的基本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 关于或含有“根本” 意义的表述并不多见, 而且集中于某几个特别的领域, 在这些领域或方面被反复提出、反复强调和反复论述。 从文本角度看, “根本” 的相关论述有几十处, 但含有“本根” 的论述只有一处, 尽管“根本” 与“本根” 从词意上并无大的区别, 甚至可以说是同义语。 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语境和上下文就不难看出, “本根” 从重要性上要比“根本” 程度更高些, 其在治国理政语境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要些。 2014 年2 月17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绝不是西方化、 资本主义化![1]从一定意义上说, 本段论述可以视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 “中心思想”, 是对一系列重大问题 “根本” 论述的集中概括和高度提炼。 这个“本根” 论述具有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两大本质识别性: 理论上, 明确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治国理政” 到底意味着什么? 最为重要的内核是什么? 也就是“治” 和“理” 的核心与主体、 问题与关键等具体指向是什么? 当然也就具体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 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大问题; 实践上, 明确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的现代化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化, 要求在实践中严格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中方与西方的本质区别, 西方化、 资本主义化不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 中国要实现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历史、 文化、 传统和基本国情的现代化。 当然, 也非常直接地告诉那些别有用心的外来势力放弃干扰或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切幻想,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和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迈向现代化。

二、 新时代治国理政“根本” 与“本根” 思想的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和第二卷公开出版以来, 在国内外引发了学习热潮和强烈反响, 其丰富的内容也被当作研“习” 的最重要最权威的读本。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如此评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它为了解一位领袖、 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著名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也认为: “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治国理政, 更重要的是, 它代表了一整套的可以用于建立持久秩序的思想体系。 世界需要思想体系, 以灵活应对各国和世界面临的挑战。”[2]那么, 该系列著作中的 “根本” 论述可以看做是镶嵌在 “思想体系” 网络上的一颗颗明珠,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认识和理解其思想要义擦亮了眼睛。

(一) 对执政党建设的时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提出,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 推进伟大事业、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3]。 毋庸置疑, 坚定不移地推动新的历史形势下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 是进行伟大斗争、 推进伟大事业、 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的基本遵循和有力指导。

2.2.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知,喷施缓解剂的处理1、3单株结薯数较CK1分别增加0.70,0.45个,单株结薯数有所增加;处理2与CK1结薯数基本一致。处理3(敌克松+吲哚乙酸)的单株产量较高,为741.3 g/株,较CK1增加3.9%,处理3(敌克松+吲哚乙酸)小区产量较高,为68.8 kg,较CK1增加20.1%,各处理的商品薯率较CK1分别增加1.5%、2.0%和1.5%,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1. 明确了党的领导的“最” 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道理和主张, 那就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在此 “最” 的语境中, 又有一系列的 “根本” 论述作为具体体现,比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最本质特征和最根本保证”。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 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 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 可以说, 党的领导“最”地位写入宪法和党章顺理成章, 告诉全党同志必须时刻牢记和不断强化 “四个意识”, 切实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内涵, 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 在努力建设新时代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伟大工程中贡献自我力量。

2. 深化了党的建设的“治” 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全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在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纪律建设等领域全面部署, 在思想清醒、 组织有力、 作风改善、 纪律严明和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等方面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 将制度建设贯穿到各个领域、 各个环节, 将现代化的 “法治” 因子播种到管党治党的每个细节, 探索出了一条21 世纪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路子。 “全面” 是基础, “严” 是关键, “治”是要害。 “治” 既要体现 “全面” 的形式要件, 又要贯穿 “严” 的实质要件, 即全面基础上的严治理、 严要求。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文本中, 管党治党的内容所占分量是最重的, 所涉及到的领域也是最为广泛的, 充分体现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牢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大战略。

3. 提出了党员干部的“严” 要求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 仅仅认识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一系列具体要求。 比如党员干部不仅要弄清楚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而且要认识到群众路线是我党的 “根本工作路线”; 不仅要弄清楚坚持党的领导这个 “根本保证”, 而且要认识到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 “根本保证”。 其他还有军队领域、 文化领域、 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一系列 “根本要求”, 这些都是党员干部应当弄清楚和认识到的关键问题。 不能在这些方面做到熟悉认知, 就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 就难免在一些问题的理解与执行上抓不住工作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甚至在一些地方感到困惑不已。 实际上, 这个“严” 要求是相对于过去一些时期的 “松” 或 “软” 而言的, “严” 的要求只会让人更加警醒和清醒, 让各项工作更加务实和扎实, 让全党整个的奋斗姿态更加有力和充满活力。

(二) 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意义

历史实践证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 “根本问题”, 从历史、 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政党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性意义。 与此同时, 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的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根本要求” 的背后隐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内容和主要矛盾。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问题, 他说, “‘结构性’3 个字十分重要, 简称‘供给侧改革’ 也可以, 但不能忘了‘结构性’ 3 个字。”[4]25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重大举措, 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 又针对我国供给需求两端的具体矛盾问题, 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既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又聚焦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个“根本”。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新矛盾新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和重要参考,同时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加快生产力发展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三)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40 年来, 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 为那些落后国家和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些“智慧” 和 “方案” 具体指什么, 就是我们要特别思考的内容。 这里不妨从宏观、 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作以探究。 宏观上, 主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个是 “本根”, 没有这个 “本根”, 就没有了其他的所有一切; 中观上,主要是坚持自力更生与改革开放相结合,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协调,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等; 微观上, 主要就是在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以及加强党的建设领域的一系列 “根本” 论述, 实际上是宏观与中观重大问题的具体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还含有丰富的“世界发展” “全球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等方面的直接论述, 比如上文图表汇总的“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和创造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同时也是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当今世界, 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 制度、 科技、 文化等领域的创新, 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4]203。 可见, 无论是中国崛起背后的 “智慧” 或 “方案” 引人注目,还是一系列“人类关切” 引发的世界性赞同和广泛参与, 都为进一步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精神资源。

三、 新时代治国理政“本根” 与“根本” 思想的实践要求

党中央对全党同志学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文本提出了重要要求, 要学好用好这部重要著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深化理论学习, 深化宣传普及, 深化研究阐释, 深化对外宣传等。 我们需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作为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文本学习研究,把一系列“根本” 和“本根” 论述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实践本领。

(一) 坚定理想信念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中, 坚定理想信念既是个 “大问题”, 也是个 “大难题”。 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 丢了就丧失根本。” 因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所以, 他把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比喻为必不可少的精神之 “钙”。 正因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所以也是保持党员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力量之源。 共产党人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 之所以能够数次艰险中 “绝处逢生”, 历经千辛万苦而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从根本上是因为有一支“打不垮” 的坚强队伍, 这支队伍的灵魂就是理想信念, 始终保持党坚强有力的根本精神动力源就是理想信念。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五百年的沧桑历史不难发现, 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也是共产党人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内在根源; 无论什么时候或什么人动摇了理想信念, 必然遭遇挫折或步入歧途。 面对新时期的改革任务与复杂形势, 更需要理想信念作引领, 在党性锤炼与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形成推动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但从实践经验和要求来看, 强化理想信念难, 而丧失或削弱则比较容易, 所以要求全党同志始终坚定和强化理想信念是个 “大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为解决这个难题, 党中央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严三实” 教育活动以及 “两学一做” 教育实践活动等主题教育, 目的是通过组织学习和问题倒逼来一次思想意识的 “大扫除”, 让全体党员干部, 尤其是领导干部们不断强化党的意识、 宗旨意识和纪律意识, 让自己始终保持战斗的锐气, 始终能够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不愧为新时代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二) 坚决推进改革

40年的改革开放之有形成就有目共睹, 但其更为重要的是让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深入人心。从此告诉人们,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才能发展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现在所处的, 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 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 是一个愈进愈难、 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 非进不可的时候。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 但仍需跋山涉水, 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 任务更艰巨、 挑战更严峻、 工作更伟大[5]。 毫无疑问,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途并非坦途, 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 但我们自信, 一切困难、 矛盾或问题都将在改革发展中得到解决。 从我国改革的进程和使命来看, 只有继续地推进改革, 向改革要生产力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在改革开放中充分得以彰显,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牢固, 党的执政资源才能愈加丰富, 党的执政力量才能越来越强大。

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的 “根本” 与 “本根” 的论述中不难发现, 一方面, 特别注重提高改革的能力问题。 从民生领域的改革到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 从群团组织的改革到国防军队的改革,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等等, 几乎所有领域的“根本” 都与改革密切相关, 或者都应当从不断的深化改革中予以强化与巩固。 而抓住了这些“根本” 点, 就抓住了提高改革能力的“牛鼻子”; 另一方面, 特别注重保持改革的定力问题。说到底, 改革的本质是“破除” 或“打破” 一些条条框框, 但并非 “另起炉灶”, 而是严格做到有的放矢, 即该改的彻底改好, 不该改不能改不准改的坚决守住。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无论怎么改革, 党的领导地位不能有丝毫动摇、 不能有丝毫削弱。 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是治国理政的 “本根”, 而党的领导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所以,守住党的领导这个 “本根”,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 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不犯 “颠覆性错误”, 才能真正通过改革开放赢得社会主义相比较资本主义更大的优势, 以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包括党的建设与改革自身) 赢在新时代。

(三) 坚持自我革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勇于自我革命, 从严管党治党, 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自我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 因为它代表着 “绝大多数人” 的根本利益, 因为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所以, 共产党人敢于“向自己开炮”, 勇于“向自己开刀”, 以始终的“自我革命” 精神意志和实践优化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的能力, 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毫无疑问, 新时代的“自我革命” 除了要继续解决党自身存在的一些现实突出问题或历史“老大难” 问题, 还要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 即党在伟大的社会变革中要始终处于时代前列和保持先进性。 当然, 这就决定了党“自我革命” 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方面, 党作为执政主体对于时代潮流与社会变革要保持高度自觉,自我检讨与时代的差距, 自我对标与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 每一位党员干部对于党组织与治理现代化要保持高度警醒, 警醒自我必须始终与党组织的规范化要求保持一致, 警醒自我与现代治理能力保持步伐协调。 比如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和政治优势”。 这一论断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如何平衡法治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那么, 党的领导这个“根本”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 “双重” 意义: 其一是保证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其二是保证法治的严格实施和落实。 前者, 相对于执政党整体, 后者针对于每一个手握权力或行使权力的公职人员, 全面认识和解决好 “权与法”的关系, 坚决防止“权大于法” “以权压法” “徇私枉法” “逐利违法” 等现象发生。 不难看出, “自我革命” 的决心与承诺和每一位党员干部息息相关, 要求在言行上慎独慎微, 以“严实” 划清边界约束自己。

(四) 坚守法纪底线

2007年,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曾写过《追求慎独的高境界》 一文, 倡导广大党员干部, 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坚决不做政治上的 “两面人”。 法纪底线要求的是 “一面人”, “一面人” 与“两面人” 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搞清楚这个“底线”。 显然,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活动在部署上具有延续性, 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 “接力跑”,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但实践中做到学而信、 学而用、 学而行谈何容易, 关键问题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恪守法纪底线, 即党的纪律与国家法律法规的 “双底线”。已有的事实反复证明, 坚持在法纪框架内积极作为的党员干部才能称得上 “合格”, 才能在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事业上走得更远。 反之, “以身试法” 者不仅将身败名裂, 而且会严重影响良好发展氛围的营造, 正所谓害群之马 “害己害人”, 最终成为反面教材而被人民所唾弃。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 党内法规纳入国家法治体系, 党的纪律严于国家法律法规。 显然, 党的纪律挺在国家法律法规前面, 实质上对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种更严格的制度“关照”。 从很大意义上来讲, 坚守法纪底线更要全面领会新时代 “党内法规体系” 的新内容和新要求。 以宪法与党章的地位比较为例, 宪法是国家层面的“根本大法”, 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 都是 “根本大法”。 但作为党员, 必须首先遵守党章这个 “根本大法”, 因为党员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 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 所以, 无论是关于党内监督“根本地位” 的论述, 还是关于党的领导“本根地位” 的重要论述, 都特别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细细琢磨、 慢慢品味。 一种行为, 可能完全不违背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定, 但极有可能因为触犯党内法规而受到党纪处分, 这又是新时代关于“法纪” 对党员干部的全新要求。 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加强党内法规体系方面的 “用心良苦”, 一个科学有效、 管用配套的党内法规体系就难以真正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说, 再多的制度或规则设计, 如果离开了历史责任感和忠诚干净担当精神, 都将形同虚设而沦为摆设。 正所谓 “底线在心底” 才能真正有底, “坚守在心守” 才能真正守得住。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